摘 要:汉语中有一些句类特征不明显、语调标记多样化的句子,比如反问句中既有反问句的语气特征,又具有其他句类的形式标记(句法标记和语调标记)。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反问句使用这些模糊标记有其深层次的构造机制和形成动因。
关键词:感叹句 反问句 陈述句 祈使句 语调 标记
一、引言
反问句是一种特殊的句类,具有特殊的功能和用途,表达这种特殊功能和用途的句子时常常会使用一些形式标记。特定的形式标记是为了反映其独特的功能而存在的,独特的功能则受制于其特定的标记形式。人们表达语气的形式标志主要有语调、句式结构、语气词、语境和其他一些语气成分。其中有一些是强制性的标志,有一些是非强制性的标志,语调和句法结构是人们表达语气的强制性标志之一。反问句作为一种特殊的句类表达着特殊的语气和用途,应有其特殊的标记形式,句法结构可以看作是反问句的句法标记(词汇标记),句末的语调是反问句的语用标记(符号标记)。句法结构和语用意图在构成典型反问句的反诘功能时是缺一不可的两个因素。吕叔湘先生(1956)在谈“汉语语气”的定义时说,语气是指“语句概念内容相同,因使用目的不同而产生的分别”,其中的“语句概念内容”相当于本文的“理性意义”;“使用目的”相当于“说话或语用意图”。
语调是语气的表现形式,它伴随着句子的生成和交际功能的完成。语调既包括句子生成之前说话人已经准备好了的态度或情绪(深层标记),又包括句子生成之后的外化、体现形式(表层标记)(王光全,2002)。语气是说话人对表述的一种语法化的主观态度(劲松,1992)。句子的语气反映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主观情绪,它跟特定的语调相联系,语调体现在书面上就是句调符号。所以,提起句子的语气和功能时,人们自然就联想到句子末尾的句调符号标记。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构成反问句的句法结构和句末语调标记非常复杂,没有明确固定的标记形式,即作为反问句的标记符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如:
(1)万一要眼晕,从房上滚下来呢,岂不是当场出丑?(老舍《同盟》)
(2)我知道你想念我,我又何尝不想念你们!(老舍《四世同堂》)
(3)好汉做事好汉当,怎么能连累老师您呢。(老舍《痴人》)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语言现象?反问句的语气、用途和标记形式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造成反问句句调标记多样化的原因和深层次的构造机制是什么?我们从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一些探索。
二、功能与形式的错位
从功能主义语法的角度出发,功能跟形式不同,形式具有排他性,功能具有模糊性,一个具体的语言事实往往不只具有纯粹单一的一种功能,而是以某种功能为主。在实际的话语中一种功能属性往往和其他功能属性相伴而生,混杂在一起,但这种功能与其他功能之间不完全具有排他性。
反问句具有两大特征:在内部结构特征上,它是特殊的疑问句,以肯定的疑问形式表达否定的命题,以一个否定的疑问形式表达肯定的命题,即形式上的反问句是以疑问句的形式表达对一个命题的否定。在外部功能上,反问句一般出现在连续的话语中,不以寻求对方回答为目的,主要是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意愿,引起听话人注意的一种特殊的话语方式。在这两个特征中,内部结构是它的表现形式,外部功能是它存在的实质,即这种句类的内涵和本质。它的表现形式不是它的本质特征,它的内涵和实质才是它的本质特征。人们识别和判断句类时,主要以语义功能作为主要依据,因为语义是语言的决定性因素,有了语义表达的需要,才会有形式的变化和改进,而功能本身具有模糊性,于是实现功能的形式更是多样化了,这也是造成句子的形式和功能往往不一致的一个原因。句类的功能和形式本应该是一致的,但在语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两种标准往往会发生错位,这时候,我们应该主要以功能标准作为判断和识别的依据,因为句类的形式标准不是一种强制性的标准,一种句类可以有多种形式标准,但其功能和用途是明确的,所以我们识别句类常常以功能标准为主。
形式标准往往也有多种表达功能。因为人们在使用语言形式表现语言的各种语气,实现各种功能时,一般是交替使用的。所谓的交替使用是指一种语气可以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示。而不同的形式标志可以表示同一种语气,实现同一种功能。正是因为人们交错使用多种句末点号来表达强弱不同的反诘语气,才造成了反问句句末点号多样化的现象。
三、“有标记结构”和“无标记结构”的影响
沈家煊先生(1999)认为汉语表达中存在“无标记”语法结构和“有标记”语法结构两种形式。“无标记”(unmarked)和“有标记”(marked)是布拉格学派最先用于音系学研究上的一组概念。所谓“有标记”指的是具有某种区别意义的特征,“无标记”和“有标记”的对立主要体现在标记项上,因此会出现许多不对称的现象。由于汉语是一种缺乏严格意义上形态变化的语言,因此“无标记”的语法结构是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可以用语义特征来加以描写;“有标记”的语法结构,是在各种语境因素的制约下,在对“无标记”结构进行各种语法标记添加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说,“无标记”结构代表的是最基本、最稳固的一类结构,“有标记”的结构则代表了语言应用层面上的各种灵活多变的格式。标记理论中“无标记”和“有标记”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对所有句末表示不同语气的标点符号和各种不同句类之间的对应现象。
一是标点符号本身具有“无标记”特征和“有标记”特征的区别。在所有标点符号中,句号属于点号,主要用于句末停顿;问号和叹号既属于点号又属于标号,但它们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表明语句的语气、性质。所以,句号用来表示陈述语气是属于“无标记”特征,用来表示反问语气则属于“有标记”特征;问号用来表示询问或反问语气属于“无标记”特征,用来表示其他语气则属于“有标记”特征;叹号用来表示感叹语气属于“无标记”特征,用来表示反问语气属于“有标记”特征。
二是汉语句类具有“无标记”结构和“有标记”结构的区别。句末点号除了具有一定的停顿作用外,还对它前面的句子起着表达一定语气功能的作用。从书面的表现形式来说,句末点号的前面是一个表示各种命题的句子,对于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使用句号,表示感叹语气的句子使用叹号,表示反问语气的句子使用问号,这些情况一般都看成是无标记结构;相对来说,如果陈述句末尾不使用句号,反问句末尾不使用问号,感叹句末尾不使用叹号,这些情况都可以看成是句子的有标记项结构。
如果说“无标记结构”代表的是最基本、最稳固的一类,“有标记结构”则代表了语言应用层面上的各种灵活多变的格式。语言应用层面上灵活多变的形式不是语言的规则所能制约和限制的,而是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所以,人们在表达比较强烈的反诘语气时,或者整个反问句不足以表达其感情色彩时,往往借助于叹号来实现;在表达较弱的反诘语气时,为了和一般反问句有所区别,往往在其句末使用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号来体现,当然这些都是句号和叹号的有标记特征,也是反问句的有标记结构。反问句的特征更多地是体现在它的无标记上,即句末使用问号来表达反诘语气,问号用在问句中的反问句后面也是它的无标记特征。
四、“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的区别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进行归类时,只能对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成员表征进行概括性的划分,每个范畴都具有原型性结构,最具有代表性的成员是某一个范畴中的典型成员或核心成员,其他所有成员都是这个范畴中的非典型成员或非核心成员,它们围绕这个核心而建构。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具有不同的地位和特征,典型成员具有这个范畴或类别的典型特征,处于中心地带;而非典型成员处在边缘上,它的特征往往是模糊的,也就是说,一个处在范畴边缘地带的成员可能也具有另一个范畴的某些特征,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一个范畴就可能逐渐被融合合并到另一个范畴中,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语法化过程。原型结构一般呈现出一个同族相似性特征,这种同族相似性是由范畴成员的意义决定的。一个成员是否属于某一范畴,人们常常依据相似性原则来判断。
对于反问句这个范畴或类别来说,也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典型成员体现的是反问句最本质、最一般的特征。反问句的本质不在于“问”,而在于“反”,即反诘、诘问。这是一种语义上的否定,具有诘问的功能,主要是对对方言论行为的一种指责,每个反问句都包含一个否定的命题,这个“否定命题”是反问句的典型特征和一般特征,是反问句范畴中所有成员都应该具有的特征。其他如“语调、句法结构、附加成分和语气词”等都是反问句的非典型特征,反问句范畴中典型成员既具有这些典型特征,又具有非典型特征;而反问句范畴中的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可能只具有典型特征,不具有其他特征。所以,我们识别一个句子是否是反问句时,常常就以典型特征作为主要依据,其他特征只是相对的,还要根据具体语境而定。
反问句范畴中的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的差异主要是诘问的方式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进而指责的意味也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于天昱,2007)。这里所说的发问方式体现在书面上就是句末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可见,整个句子表达“否定命题”,句末使用问号的反问句是反问句范畴中的典型成员或核心成员。整个句子表达“否定命题”,句末不是使用问号,而使用句号和叹号的反问句是反问句范畴中的非典型成员和边缘成员,它们既具有反问句的“否定命题”的特征,又具有其他句类(陈述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的一些特征。总之,它们具有灵活多变的特征,虽然有向其他句类发展的趋势,但暂时还是反问句范畴中的一员。
五、语言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影响
反问句的主要功能是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意愿,即主观意志性很强,典型的反问句往往表现出明确的褒义、贬义色彩,并表达特定的意愿和情感,特别是在政论文章中,反问句常常带有很强的抒情性。如“在黑暗的岁月里,哪里有科学的地位,又哪里有科学家的出路!”具有对命题否定的彻底性和语气表达的坚定性等感情色彩。这些感情色彩具有极大的主观性,但是这些主观性来源于客观的事实,在语义上转化为一种否定的陈述,造成反问句在表达功能上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不同的反问句往往表达不同程度的感情色彩。一般典型的反问句的感情色彩是通过“命题的否定+句末反问的语调”来实现的;如果感情色彩更强时,往往句末感叹的语调也就较高,问号就变成了叹号;感情色彩较弱时,句末的语调较平,问号就变成了句号。所以,从反问句句末语调符号使用的不同情况上,也可以看到反问句感情色彩强弱程度的不同。
当然,语调符号使用的不同除了受句子本身主观性因素影响之外,还受到使用者个人风格因素的影响。对比老舍和王朔两位作家的作品,我们发现,老舍作品的感情强于王朔的作品,所以老舍作品中很多反问句都使用了叹号,而王朔作品中的反问句较少使用叹号,甚至还有许多使用了句号。作家个人风格的不同,影响反问句句末语调的使用其实也是一种主观性的体现。
还有标点符号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反问句句末语调使用的主观性。因为语调体现在书面上的符号就是标点,标点符号一方面跟句法相关,四种句类因为语气不同常常用不同的标点符号作为标志。另一方面它又跟语用相关,这里的语用是指“交际双方之间的熟识程度、地位的高低、辈分的区别,礼貌程度的不同”等情况。马清华先生(2006)考察感叹句后曾说“在一定语用环境中,几乎任何句类都能标叹号”。也说明汉语的句子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带有一定程度的感情,但感叹句表达的感情比较强烈,可见,标点在语用层面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标点是纵横句法、语用等多种层面的混合体系,如果我们只把句子末尾的标点符号作为句类识别的唯一标记,在理论的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总之,反问句表示反问语气不是以某种特定的标志为优势,不但有某种特定的语调形式为标志,而且还跟一定的句式结构、语气词、语境和其他语气成分有关。它是受句法、语用、书写人风格等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的。汉语反问句的反诘功能和形式之间是错综复杂的、交叉的关系。形成反问句标记不明确、不单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着深层次的构造机制和理论基础。我们在理解这些句子时不能只凭表层的形式标记而妄加断论,必须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李宇明.反问句的构成及其理解[A].余志鸿.现代语言学[C].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
[2]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殷树林.反问句的性质特征和定义[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
[4]殷树林.现代汉语反问句特有的句法结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5).
[5]殷树林.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6]华宏仪.感叹句语气结构与表情[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3).
[7]刘钦荣.反问句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4).
[8]徐思益.反问句特有的表达方式[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86,(4).
[9]于根元.反问句的性质和作用[J].中国语文,1984,(6).
[10]于根元.反问句的某些形式标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1]刘钦荣.反问句和询问句句法结构间的关系[J].沈阳师院学报,1995,(4).
[12]于天昱.现代汉语反问句的反诘度[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4).
[13]于天昱.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14]李捷.从语用的角度看汉语反问句的使用[J].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
[15]刘娅琼.试析反问句的附加义[J].修辞学习,2004,(3).
[16]王菊平.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17]殷树林.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18]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
[19]史有为.从语义信息到类型比较[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20]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1]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22]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23]马清华.语义的多维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 .
[2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5]石毓志.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6]贺阳.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5).
[27]劲松.北京话的语气和语调[J].中国语文,1992,(2).
[28]石佩文.语调和语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3).
[29]常玉钟.试析反问句的语用含义[J].汉语学习,1992,(5).
[30]张伯江.疑问句功能琐义[J].中国语文,1993,(4).
[31]张伯江.汉语疑问句的功能解释[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32]张斌.谈谈句子的信息量[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9).
[33]郭继懋.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J].中国语文,1997,(2).
[34]沈开木.反问语气怎样起否定作用[J].中国语文通讯,1985,(6).
[35]赵雷.谈反问句的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
[36]王光全.语调与语调标记的合理位置[J].汉语学习,2002,(5).
(刘海燕 重庆永川 重庆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40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