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白,报刊上填补空白的文字。(《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香港当代著名散文家董桥曾写《论补白》,行文幽默风趣,读之流连:“报纸杂志上偶然会有空白的地方,需要用一些文字补填上去,美化一番,这就成了补白。补白有时是摘一句英雄的话,有时是抄一段文豪名家的句子,甚至一首小诗一则笑话,也未尝不可以剪来做补白。有的补得很雅,有的补得很俗,有的读起来使人想到立正敬礼,有的读起来比大文章还要耐人寻味。总之,这是一种艺术,一种学问,就像壁上挂的字画,架子上摆的小摆设,虽然没有什么大道理,倒也有些小趣味。”
新编人教版全日制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共六册(2002年审查通过),所选文章篇目133篇,其中存有补白文字60处。其分布情况为:第一册文章24篇,补白11处;第二册文章24篇,补白14处;第三册文章24篇,补白11处;第四册文章24篇,补白12处;第五册文章21篇,补白7处;第六册文章16篇,补白5处。这些补白文字内容丰富,作用各异。或是相关诗文的赏析,或为作家小传,或是文章背景,或是写作目的,或为文史常识等等蔚为大观。总之,它们都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极大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强化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既是教科书里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是语文教与学中的一笔可贵资源。
自2004年起,全国有很多省市试行新课程标准改革,都自主编写教材。江苏作为新课程标准改革省份之一,高考自行独立命题,苏教版必修语文教材也便应运而生,它选择了不同于人教版的思路与阅读体系。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共五册,共选文章107篇,其中和人教版重复的篇章39篇,在重复的篇章中,人教版教材有19篇存有补白文字。(当然,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教材也为五册,也有很多篇目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重复,在此姑且不论)那么,作为江苏的教师而言,原先使用过的人教版教材,已属于“旧”教材了,是否要全面废弃“旧”教材,包括其中的一些精彩而别致的补白,是否也要与我们渐行渐远呢?
其实,这笔教学资源可谓不小,我们当然不能弃置一旁。那么,我们如何开发利用人教版中这一语文教材特有而不可多得的资源呢?
一、运用补白文字,适时点拨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地说明一个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学习效率,常常会旁征博引。然而有时所引用的内容或鲜为人知,或非常深奥,不利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学生常常一头雾水,效果当然是事倍功半。有了补白,占有这个资源,就能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比如在教学《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时,由于学生刚刚进入高一,此文又是篇文言议论文,学生很难把握,学起来肯定很头痛,老师教学时,班级大多了无生气。因此,在学习时,笔者先援引人教版此文后的补白,将《贞观政要·政体》投放在投影上,先向学生补充这些相对比较简单记叙文字,魏征对太宗的答语也正好与课文的思想相关联。这样,由浅入深,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进补白文字,教导学生学会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将内容与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放在一起对比分析。大的方面,可以进行中外文学比较,小的方面,则可以就某一具体形象进行比较。其作用在于通过比较,看清读物内容或形式上的异同,以便清楚抓住本质,更有效地获得知识。它不仅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能发挥学生互助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通过比较,让他们有所了解,有所发现,有所感悟,甚至有所创新,客观上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笔者在教学曹禺的《雷雨》时,为强化学生对戏剧的理解与探究能力,笔者引用了人教版同文后89页补白文字,借助陈瘦竹、沈蔚德先生《论〈雷雨〉和〈日出〉的结构艺术》,将《雷雨》与《群鬼》在结构上作了比较,发现其相似之处;以及借用欧洲古典主义“三一律”原则,教会学生整合思维。
三、借助补白文字,增强学生鉴赏能力
通过补白文字,更加准确地感受作品的人物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增强自我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在教完《荷塘月色》后,笔者借用人教版同文后补白(P34)《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中关于《荷塘月色》一文的鉴赏:它的结构是一个圆形结构。外结构上作者从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内结构看作者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还知晓朱先生的散文语言特色“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创新,既有平白如话,更有精心“择炼”的遣词用字。教学完《琵琶行》后,借用人教版同诗后补白:关于霍松林先生对其诗进行鉴赏,霍先生从声音、神态、环境、视觉听觉方面的转换诸方面,或渲染或烘托,赏析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四、借用补白文字,提高学生读书写作能力
许多学生不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写作时也不懂得引用一些材料,更不懂得如何做读书札记,人教版教科书里的许多补白,我们不妨看成是一篇篇精练的读书札记。我们可以尽情地遨游其间,这里有诗文的鉴赏,人物传记小识,文史片断,古代人物道德修养等等不一而足。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后,笔者适时地引用了人教版同文的补白,李晚芳《读史管见》卷二《廉蔺列传》,一般人认为蔺相如一生中最大的功劳是“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而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入手,单单取常人不论之小事,相如“引避廉颇”一段议论,称其为国为民,有古仁人之风,以至廉颇心悦诚服,负荆请罪。作者也未从廉颇攻城野战,战无不克的皇皇战功上大肆渲染,而从“与赵王诀别”一小处着眼,称其有胆有识,以社稷为重,有古大臣遗风。
这些独到的论断,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读书习作切忌人云亦云,夸夸其谈;要别具一格,不落窠臼,最主要的是自己要有独立的思想,想人所未想,写人所未道,这才能最大限度地显示你自己的价值。
总之,借助补白文字,能扩大广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不仅要关注人生,还要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补白虽小,作用不小;小小一处补白,小处自有大用。
(谢树峰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2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