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江林
[摘要]“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自1997年启动以来,这项活动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与一些高校领导重视不够、专业教师指导不力、部分大学生态度不端正等因素密切相关。对此高校应当从宣传发动、人员组织、基地建设、成果深化等方面,加强指导、服务和管理,从而使这项活动能持久、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
[关键词]高校思想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137—03
“三下乡”活动是指送文化、科技、卫生到农村去的活动,它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深入了解这项活动的开展状况,笔者对重庆市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出问卷350份,收回350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41份,有效率达97.43%。下面结合调查情况和工作实际,就大学生“三下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谈谈个人看法。
一、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1997年5月26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提出并组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以来,这项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内容形式上看,此项活动已由早期单一的宣传调查发展为政策宣讲、文艺演出、法律普及、支教扫盲等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服务。从活动效果上看,不仅为服务三农作出了积极贡献,而且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受到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极大关注。2004年7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致信参加暑期“三下乡”的大中专学生,勉励他们把这项有意义的活动坚持下去;2005年4月,他在阅读了清华大学学生李强写的调查报告《乡村八记》后,专门写信予以鼓励。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
1部分大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的态度不端正
调查发现,有12.4%的大学生随大流或者消极应付学校的要求,他们参加“三下乡”不是为了服务三农,而是为了在德育操行方面加分、在就业面试时增加筹码,甚至是为了到农村去度假休闲、买土特产、看乡村风景、吃特色小吃。有的大学生喜欢到经济条件好、交通便利的乡镇去开展活动,而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地区望而却步。有的大学生采取应付下乡的做法,在农村随便找一个地方,拼凑几张桌子,散发几张传单,抓拍几张照片,然后打道回府。
2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参与面不广
调查表明,参加过“三下乡”活动的人数较少,约有2/3的在校大学生还没有参加过这项活动。低年级的同学很积极,报名很踊跃;而高年级的同学忙于实习、就业等,对“三下乡”活动无暇顾及,表现出高年级参与率低、低年级参与率高的现象。由于集中组队人数有限,加上经费紧张等原因,一些高校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有特长的学生为主体组成三下乡小分队,重点对其加以指导,把实践机会集中在一部分优秀学生身上,而对其他学生自发的、分散的“三下乡”活动则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3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实效性不高
调查发现,一些大学生不了解农民和农村的需求,“三下乡”活动开展很盲目。有的“三下乡”活动与学生专业学习结合不紧密,目标过于宏大,活动内容空泛,出现重形式、轻内容,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大学生“三下乡”的活动范围有限,学生从熟悉环境到开展活动仅有几天时间,往往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来去匆匆,而不能充分地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4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连续性不够
调查显示,有的高校是根据领导意图或者利用老师私人关系联系“三下乡”活动实践单位,临时性和随意性很大;有的“三下乡”活动小分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实践单位年年找年年丢,没有形成持续的影响力和活动品牌。有的高校由于没有稳定的“三下乡”活动基地,学生需要花大量精力去四处联系实践单位,有的学生寻觅不到合适的“三下乡”活动实践单位,只好弄虚作假来应付学校的检查。
5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考评不科学
一些高校评价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成绩主要是依据上交实践总结、调查报告、实践单位是否签署意见和盖公章等,对于调查报告只有字数规定,对内容和格式没有明确要求。调查显示,有52.5%的大学生认为这种评价方法不科学,缺乏激励性。个别学生投机取巧,通过关系找单位在实践登记表上盖章,或者在网上下载甚至抄袭调查报告,蒙混过关。
二、原因分析
1部分高校领导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重视不够
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与课堂相辅相成的教学活动。但是,一些高校领导把社会实践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教育工作,认为它们可有可无、可搞可不搞,缺乏加强实践育人的长远规划和系统安排,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经费投入不足。有的高校领导出于安全考虑,怀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不愿广泛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
2有的团组织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宣传组织不到位
高校在组织“三下乡”时,一般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由于受经费等因素的制约,集中组队往往名额有限,大多数同学需要分散下乡。一些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在集中组织的小分队或某一类活动上,而对学生分散下乡缺乏具体的指导,使其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一些高校只是笼统地发个文,通过院、系、班层层传达,而对学生具体怎样搞、效果如何则关注不够。
3部分高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工作机制不健全
“三下乡”一般由团组织落实,由于受到体制、权限等因素的制约,团组织在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落实、经费筹措、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学生“三下乡”活动成果转化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有的高校缺乏有效的活动监控机制和考评机制,虎头蛇尾,像搞运动一样,出征仪式声势浩大、锣鼓喧天,但开学后发一个表彰文件就草草结束。
4专业教师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指导力度不够
调查显示,65.7%的大学生认为“三下乡”活动应当有教师带队。但是,一些高校没有把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作为对专业教师的一项硬性要求,很少有专业教师愿意主动承担“三下乡”活动的指导工作,只好派思想政治工作者带领学生下乡。一般来讲,思想政治工作者缺乏专业教师的理论及专业优势,在指导学生“三下乡”活动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对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
5全社会支持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局面未形成
一些地方政府和实践单位认为“三下乡”活动并不能给地方发展带来直接好处,把接待开展“三下乡”活动的
大学生作为一种负担。在调查过程中,有10.6%的学生反映,一些实践单位遇到他们调查有关情况或者收集数据时,表现为态度冷漠、敷衍了事,谢绝甚至拒绝。部分家长认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是搞花架子、不务正业,有的不愿让孩子下乡吃苦受累,采取不支持、不配合的态度。
三、深化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对策
毛泽东同志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指出:“高校要像组织课堂教学一样,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大学生参加‘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高校、实践单位、大学生、指导教师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推动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持久、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大学生要培养一颗青春的爱国之心、一颗谦逊的学习之心、一颗火热的创业之心、一颗深厚的爱校之心,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为新农村建设奉献青春。带队教师要强化安全、强化特色、强化实效,指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政策宣传等活动,在广阔天地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实践单位要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配合政府和高校搞好“三下乡”活动,形成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大学生“三下乡”的良好氛围。
1建章立制,推动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课程化
高校应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宣传部、团委、学生处、科技处、教务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制,将“三下乡”活动纳入到教学计划,规范其运作程序。比如,北京科技大学从2004级本科生开始,将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部分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主要安排在大一和大二的暑期,分两次进行,分数计入学生成绩单。这一做法不仅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而且调动了教师指导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调查过程中,有68.9%的同学把“缺乏经费”排在他们参加“三下乡”活动遇到障碍的第一位。为此高校要加大投入,建立专项划拨、社会捐助、企业赞助、自行筹集和个人出资相结合的“三下乡”经费多渠道筹措机制。要加强指导教师的选聘,把指导“三下乡”活动的情况计入教师工作量,作为职务晋升、表彰先进和考评的重要指标。
2精心组织,坚持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专业化
为了保证活动质量,“三下乡”的组织工作必须更深入、更细致。调查显示,50.1%的大学生希望学校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培训;29.3%的大学生希望学校帮助推荐或联系实践单位。高校要通过社会实践选修课、专题讲座、骨干培训等形式,端正大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的态度,引导他们做到“三个结合”,即结合专业学习、结合农村实际、结合农民需求,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来。高校要坚持点面结合的原则,对于面上工作,要把活动主题、方法和要求交待清楚,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如办一件有意义的事,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交一份有价值的报告。对于点上工作,应派专业教师参与,提高活动的典型性和示范性。要严格执行安全预案制度、责任人制度、值班制度和报告制度,通过制定签定责任书和贿买保险等形式,确保师生安全。
3全面动员,争取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社会化
要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良好氛围,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高校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形成对“三下乡”活动的立体化宣传格局,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比如,早在2000年7月,扬州大学就开通了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专题网站,使分布在全省社会实践第一线的两万多名该校学生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信息交流园地。实践单位所在地团组织应发挥协调作用,成为学校和社会的纽带。地方政府要建立由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联席会议,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提供领导支持和组织保障。比如,山东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意见》规定,企业接纳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活动发生的相关费用支出,可以计入企业成本;符合税收规定的费用扣除项目和标准的,可以税前扣除。
4创新形式,实现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项目化
当前,一些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日益模式化。为此我们可以采取项目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运作模式,按照实践单位的要求,提出“三下乡”课题,学生可以跨院系和学科专业进行组队,经过答辩批准立项的团队要与学校签署“三下乡”合同,获得一定经费资助,并按照合同约定开展活动和考评。当前,广大农村和农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但就某一高校而言,往往受到学科所限,不能满足农民提出的各种要求。因此,高校之间、各院系之间要加强合作,可以联合组队、取长补短,为农民服务。从活动内容和形式上看,除传统项目外,还可以将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志愿者活动与暑期“三下乡”相结合,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和大学生就业新形势,开展红色之旅参观服务和校友追踪调查、创新创业、就业见习等活动。
5建设基地,引导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长效化
基地是“三下乡”活动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广泛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三下乡”活动基地。调查发现,有的高校与实践单位关系疏远,活动结束后双方就不再往来。对此高校应建立回访机制,通过网络、电话等形式强化与实践单位的交流,通过签订协议或定期开展活动加强双方的沟通。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学生既要主动下乡、上门服务,也可以开展三级结对、定点联系、对口帮扶、挂职锻炼、顶岗实习及校地共建等活动,变输血为造血。
6严格考核,促进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科学化
高校要结合学生参加活动的态度、准备情况、活动中表现及活动后上交材料的情况,制订科学、规范的“三下乡”活动考核制度。要健全组织单位、实践单位和指导教师“三位一体”的考核形式,由实践单位作出鉴定,由指导教师和组织单位写出评语,进行成绩评定。高校应积极推行社会实践合格证书制度,将“三下乡”活动考评结果计入素质拓展证书和学生档案。要组织力量到实践点上抽查,或者与实践单位联系核实,防止弄虚作假。高校团委要及时会同宣传部、学生处、科技处等部门,通过报告会、图片展、座谈会、青年论坛、演讲赛等,深化育人效果;要组织力量对“三下乡”活动形成的调查报告、咨询建议等理论成果进行评审。
总之,“三下乡”活动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奉献社会,有助于推动“三农”工作。我们应当按照课程化建设、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动员、项目化运作、基地化培育、科学化评估的思路,遵循同思想教育相结合、同专业学习相结合,双向受益、就近就便、精心组织的原则,加强对这项活动的指导、服务和管理,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