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09-01-27 03:17吴国胜许毓坤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6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

吴国胜 许毓坤

[摘 要] 改变传统的“学校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建立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紧密依托行业和企业,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改革课程内容,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教育教学体系,对于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738(2009)06-0006-05

[收稿日期] 2009-11-03

[作者简介] 吴国胜(1963-),男,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高级讲师;许毓坤(1970-),男,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实训科长,讲师。

一、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政校企合作,是指政府搭台,校企唱戏。政府部门以改革职业教育、促进就业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制定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政策。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校企双方致力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联系协作的服务平台,加强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1]。

二、发挥政校企三方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政策保障作用

政府在政校企合作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从政府的职能、所拥有的行政权力和特殊地位来看,政府在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中应起主导和领航作用。无论在政策法律,还是财政、科研都应当给予大力支持。因此,政府部门、学校和企业主管要高瞻远瞩,着眼大局,充分考虑学校和企业的实际,牵线搭桥,为校企双方搭建合作的平台。同时,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校企合作朝着正确的方向深入开展。

政府可以通过法律制度要求、政策措施引导,促进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实施。如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制度;企业的资质评定涉及校企合作的指标及接收多少位学生实习的指标;鼓励行业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政校企合作的形式,合理有效利用学校的专业、技术、人力等资源优势,节约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按照国家规定,允许企业将支付实习学生的报酬以及相应的实习投入计入生产成本,予以税前扣除,以鼓励企业通过政校企合作为学校办学提供必要场地、设施,为实习师生提供劳动报酬;鼓励企业将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教育培训经费用于实习的支出,计入教育培训经费总额等;此外,要重点宣传表彰一批通过政校企合作等方式有效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典型企业,在全社会形成政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

(二)充分发挥企业参与的主动作用

政校企合作迫切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缺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从而严重地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参与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除了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外,学校也要设法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目前,很多的校企合作,学校都是将学生成群结队地安排在某一企业实习了事。这样虽然省事,但效果并不理想。企业不堪重负,大多企业并无真实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最终学生只能走过场,学不到真本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也无从谈起。那么作为校方,要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就需为企业着想,实现校企双赢:一是从减轻企业的负担这一角度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2]。具体做法是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安排实习生人数,这一做法既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又使学生得到真正锻炼;二是学校充分发挥科研技术优势,站在行业新技术发展的前沿,制定校企双方技术合作计划,共同分析市场,探讨市场走向,共同研究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针对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开发的实际需要,将学校的智力因素与企业的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引进,为企业提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协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使企业在协助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同时,也得到了校方的技术援助;三是学校利用优越的办学条件,可为企业承办各类培训班,与企业共享学校资源等。

(三)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主体作用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在政校企合作中必定起到主体作用。因此,高职院校从院校领导到各部门都要发扬主人翁精神,群策群力,各司其责,全身心投入。

1.院校领导是实施政校企合作的决策者、政策制定者、监督者和坚强后盾

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企业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尤其要考虑政策的可操作性。在实施政校企合作中,院校领导作为决策者应该确立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协调好与政府、企业的关系。同时,要充分认识到作为需求方的学校与企业相比,学校则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与企业沟通,就难以找到与企业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对于一些高层次的大企业,院校决策者需亲自和企业协商,建立总体的校企合作框架,为各专业具体的政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奠定基础。

2.教学执行部门是政校企合作的组织实施者

教务处、督导室、系部和专业教研室应认真贯彻落实校领导决策,负责制定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提出采用什么样的合作模式、如何组织、如何实施的详细规划。要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应对目前政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要以动态、多变的管理模式适应政校企合作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如企业接到订单,需要学生顶岗帮助完成,但由于没有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导致学生下不去,而当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应该安排实习环节时,企业又因订单少,无法接纳[3]。

3.高职院校其他部门要为政校企合作保驾护航

政校企合作并非只与教学和管理部门相关,其他部门在政校企合作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师资力量配备和教师到企业培训等涉及人事部门;学生的吃、住、行涉及后勤部门;学生的思想工作涉及学生管理部门;实习实训设备的购置与维护涉及设备管理部门。因此,各部门必须通力协作,共同应对在政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切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快速地推进政校企合作的步伐,保证企业、学校、学生三个利益主体共赢。

三、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

(一)调整专业结构,服务区域经济

学院所在地——泉州是全国著名的制衣、制鞋、树脂、印刷、包袋制造中心,是全国民营经济最活跃、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对商贸类、信息类和轻工类的高技能人才需求较大。学院主动对接,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泉州工贸港口城市建设,以“坚持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为办学宗旨,专业建设紧跟海西经济特别是泉州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产业结构相适应,形成以商贸为主,兼顾电子、轻工的专业结构体系,‘立足泉州,服务海西,辐射全国,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学院办学定位和 “泉州特色鲜明、商贸优势突出” 的学院发展目标为指导,根据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与企业合作。成立由学院教师、职教专家和企业行家等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举行不同规模的专业设置研讨会,广泛听取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改造、整合和增设专业,专业结构更趋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基本适应泉州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二)依托政府职能作用,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建立和完善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引导,实现实质性运作是十分困难的。政府的鼎力支持,为政校企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发展空间,加速了政校企合作的规模发展和层次提升。

学院创新工作思路,加强与政府部门联系,充分发挥政府在学院和企业合作过程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2007年5月,学院与鲤城区政府及泉州诸多知名企业成立“政校企联谊委员会”,制定《泉州经贸学院政校企联谊委员会章程》,明确政府、学院、企业在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和联合办学关系。2007年6月,举办主题为“政府搭台、校企联姻、互惠共赢、服务海西”联谊会,学院和70多家企业充分沟通交流,与九牧王(中国)有限公司、泉州鸿星尔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福建省乔丹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泉州外轮货理有限公司、福建闽台农产品市场有限公司、泉州德立隆印刷设备有限公司和泉州克拉克(洲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企业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意向书》,开展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订单教育、顶岗实习、产学合作等项目,政校企合作初见成效。2008年6月,又成功举办第二届政校企联谊会暨“洲克杯”首届服装设计大赛,政校企合作不断向前推进。

(三)运用政校企合作机制,强化校企双方合作

通过政府的支持、引导,仅仅是搭建了校企合作的平台,政校企合作的关键是要强化校企双方的合作,切实把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为此,学院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指导,主动与企业联系,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把学校融入行业企业之中,把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校,探索实践和完善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1.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多元化开展校企合作

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4]。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具体地说就是高职院校要为所依托的区域行业企业服务。没有行业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行业企业的支撑,高职院校也无法按照企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来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没有企业和行业的参与,更无从谈起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实际操作过程中,学院注重整体把握、全面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同时,又十分重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支持各系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校企合作。会审系根据福建省乔丹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连续多年来院招聘毕业生的情况,考虑到企业有长期需求,侧重与其开展订单教育。组织在校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主动与企业联系并推荐优秀学生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合同,学生在期末或假期到企业顶岗实习,这样,既减少了就业磨合期也减少了企业培训成本。信息系借助学院地处鲤城高新技术园区(入住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优势,主动与泉州市文创科技电子有限公司、强力巨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到企业参与操作实践学习。企业赠送学院的15平方米的电子显示屏就是信息系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自己制作的。轻工系鉴于印刷技术专业底子薄弱,实践教学设备不足,学院短期内难以投入大批资金的情况,为保证教学质量,积极与主营印刷设备的泉州德立龙印刷有限公司和《泉州晚报》印刷部等开展合作,采用租赁、(准)捐赠等方式,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解决实践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如泉州德立龙印刷有限公司将价值百万元的印刷设备准捐赠给学院,一是满足了印刷技术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二是将设备与学院的师资结合,为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培训;三是利用学院的场地展示其设备,以学院在泉州的影响力拓展企业的市场空间。

符合学院和企业实际的多形式校企合作的开展,使学院、企业和学生都能从合作中得到利益,达到共赢互利的效果。

2.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如何制定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尤为重要。人才培养方案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专业的“宪法”,是学院建设特别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为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学院深入各企业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生产一线对高职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征求他们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共同探讨改进。在此基础上,举办“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邀请省教育厅专家开设讲座,介绍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发展进程,并对学院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诊断,指出不足,提出修改意见,使学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5]。

(1)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学院根据企业提出的学生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什么,岗位能力要求是什么,岗位核心能力是什么。为此,学院成立由企业家、职教专家、行业企业的行家等参与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2)按照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学院以课程改革作为加强专业建设,实施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突破口,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院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运行过程中要把工学结合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支撑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融于其中,进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3)在确定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高职教育规律特点和行业企业的要求,进行课程模块设计尝试。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按照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岗位能力拓展以及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不同要求,学院设计出基础知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等若干个课程模块。

公共课程尝试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常识》课做了有益的探讨。一是以创新理念为先导,建立模块化教学体系,设计了“重点讲授,自学辅助,德技互溶,实践强化”的教学理念,把课程设计为5个模块(3+2),3个教学模块是理论教学模块、自学模块、专题教育模块,2个实践模块是公益劳动模块、社会义工模块。二是以素质教育工程为平台,发挥主渠道作用,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常识》课教学,将素质教育活动制度化、常规化。开展“父母供我上大学,我到大学做什么”专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懂得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开展以做现代职业人为核心的“大学生修身工程”活动,使学生做到思想进取,学习勤奋,情趣高雅,行为文明,体魄健康,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教育学生以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对就业选择,鼓励学生立足泉州特点到中小企业工作。三是以德育基地为依托,强化实践教学效果,课程不仅在课堂上讲,在学院讲,还要到现场讲,到社会上去讲。如请劳模做报告,组织学生参观闽台缘博物馆、泉州海交馆,参加第六届全国农运会志愿者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是以现代教学手段为载体,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在自学模块中,要求学生在网上查询并归纳、整理相关资料,用信息化手段使教学和学生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改革考核方式方法。 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逐步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方法。即取消过去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建立A(过程考核)、B(项目考核)、C(实践和作品考核)、D(结业测试)等若干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方法。并且在考核方式方法中尽量增加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度。

(5)按照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要求条件具备的专业要结合理论教学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模拟仿真训练,使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操作为教学服务。在此基础上,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设计足够的时间来保证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保证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时间。由于确定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和与企业共同定岗位、定能力、定课程、定模块、定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方式,实实在在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做到企业满意,学生接受,老师认可,社会肯定。

3.壮大双师教师队伍,为实施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支撑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建设一支“双师资格”的教师队伍。政校企合作是将校内学习与企业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企业则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学生在生产和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熟悉生产情况,掌握生产工艺技能,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专业教师成为“师傅”,不仅要求其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简单地说,就是“双师资格”教师。然而,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普遍缺少实践,又不全面了解实习企业的情况,难以指导好学生,势必影响到教学效果和质量。针对这一问题,学院一是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工厂或固定的实习基地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使企业获得利益;二是从企业聘请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作为专业实习指导教师;三是针对合作密切的实习企业,固定指导教师,使其能够轻车熟路地指导学生。此外,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行家担任学院兼职教师。通过建设一支素质过硬、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双师资格教师队伍,保证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走形式,不摆架子,保障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

四、 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展望

(一)成立行业职教集团

单个学院的能力有限,尤其是新升格的高职学院基础差、底子薄、实践教学能力整体薄弱是其共同的软肋。解决办法之一是成立行业职教集团,将一定范围内同类学院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以较大的整体规模与企业、行业开展合作,建立教育教学共享资源区,共享实验设备、实习实训基地、教师资源、教学成果,提高政校企合作的规模和层次。

(二)形成政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落实教高[2006]16号等文件精神,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高职院校的主体作用,不断完善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确保政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

(三)不断丰富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高职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各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丰富其内涵,使之更加规范、完善。

[参考文献]

[1] 周绍森,储节旺. 地方高校如何走出误区科学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 2004(2):8-10.

[2]吴安南,屈武江.开展产学结合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05(6):137-138.

[3]冯拾松. 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3) :8-10.

[4] 宋 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嵌入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硅谷,2008(23):160.

[5] 郭玉梅.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25-26.

Research in the Mode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of Governments,

Schools and-Enterprises

—Taking Quan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conomic Business as An Example

WU Guo-sheng1,XU Yu-kun2

(1.Dept. of Student Affairs of Quan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conomic Business; 2. Dept. of Teaching Affairs of Quan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conomic Business, Quangzhou 362000,China)

Abstract:One of the important elements i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i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school based” training mode and explore the mode of personnel training with the cooperation of governments,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cultivate skilled personnel adap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This paper, with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mode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relying on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i.e.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obtaining employment, adjusting specialty structures, reformingcurriculum contents and constructing teaching system.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Key words: the cooperation of governments,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mode of personnel train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loration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