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美术欣赏课

2009-01-25 08:59陈赛玉
广西教育·B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欣赏课意蕴画家

陈赛玉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结合,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作为初中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和一件工艺品,也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独立地去认识美,有选择地接受美的观念。所以,要上好一节美术欣赏课,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欣赏课中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

初中生刚好十三四岁,正处于由快乐、无拘无束、天真活泼转变为沉默、羞涩和严肃的阶段,他们要寻找一种新的适合表现自我意识的方式。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如果要灌输他们一种起着心灵感应作用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就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熏陶。上欣赏课时要选择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进行充分地了解和分析,使他们了解画家的思想和为人,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得到思想教育。譬如在讲述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时,可着重分析“父亲”被太阳烤得发黑、爬满皱纹的脸、流淌的汗水、无怨无悔的眼神、稀疏的黄胡须、干裂的嘴唇,一只树皮似的满是泥的大手端着盛满水的大碗的画面,让不仅领略到写实主义的艺术表现魅力,而且明白作品中的“父亲”其实就是我们的衣食创造者,从而使学生在灵魂上受到极大的震撼,感悟到生命的真谛,从而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在欣赏课中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观赏者观赏美术作品的最初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的直觉因为受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是很有限的。所以教师课前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收集和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美术课还应该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特殊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例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不急于讲解,可以让学生先“读”画几分钟,然后以讨论的形式,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印象,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并且通过师生共同评价的方式,创造生动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画,进一步培养创新意识。

三、在欣赏课中让学生掌握作品的意蕴和价值

意蕴是作品中的一切有限事物的无限延伸,意蕴解释是否清晰关系到能否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由于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处于可喻与不可喻之间,教师有时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学生又缺乏精神和生活的深度体验,要想使他们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的意蕴,就需要较长时间循序渐进的引导。例如欣赏作品《散步》,一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过提示,学生注意到画面突出的人物表情,红色车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此时教师可通过对画家个性思想、艺术观的介绍,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学生就能够理解画家为什么会画这样的人物动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而领会画家的意图,分享画家的喜悦,欣赏画家独具儿童般幻想的艺术魅力。

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判断是从内容、形式与风味,革新与继承等方面对作品的优劣作判断的。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该采取开放式的、多元化的判断,引导、启发学生学会自己对作品进行评价。如在评价达-芬奇《蒙娜丽莎》时,除了指出它的“优”外,还有意指出它的“劣”,如人物与背景处理不自然,似剪贴一般;受材料的限制,色彩单调、灰暗等。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明白绘画作品的判断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结论。

四、在欣赏课中渗透作品的思想性并树立学生的理想

一幅优秀的历史作品,是深刻感人的。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革命历史画卷时,要提醒学生通过作品的具体形象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魅力、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在欣赏中,分辨出美、丑,评价出优、劣。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如选择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作为欣赏材料时,教师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介绍作者和创作时代背景,向学生展示震撼世界的“开国大典”这个真实的历史史实,使学生感受到“开国大典”的气势雄伟、庄重严肃与灿烂辉煌,同时,又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责编马超勤)

猜你喜欢
欣赏课意蕴画家
初中美术欣赏课中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酷炫小画家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
探讨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名师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