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平
编者按随着社会对教育的期望提高,工作压力增大,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日渐成为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本期特别策划的本专题旨在引起教育行政管理者对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视,从各个侧面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日常出现的心理障碍,学会摆脱心理困扰,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以此作为献给广大教师的“教师节礼物”。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迅速发展的社会,是一个需要高素质人才的社会。教师能不能在这个环境中拼搏、奋斗、公关、追求、创造、发展,能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求得生存,求得进步,求得成功,这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前,教师的心理困扰日趋严重。早在2003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对国内中小学教师就做过一个大型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68所学校的2292名教师中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该调查发现,教师心理问题的特有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烦躁、睡眠障碍等。本市教师的情况也表明,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是教师中普遍的现象。而且,教师中发生的诸如对学生施加暴力和体罚、悲观失望的现象也时常可见。
教师的心理问题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伤害。一些学生被老师训斥后常做噩梦(以低龄学生为多),一些学生胆小畏缩,非常缺乏自信心;而另一些学生则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出现厌学现象。《桂林日报》曾经报道:“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其中,14-16岁的未成年人抑郁症患病率为4.7%。在未成年人经常可能患的心理障碍中,居于首位的是忧郁、强迫、攻击、思维障碍等精神症状,占42.86%;其次是违纪、攻击、残忍、自残等行为症状,占22.16%;再次是交友不良、社交退缩、不受欢迎等社交障碍,占15.93%。”无可置疑,帮助他们需要社会力量,需要家庭教育,但教师的教育和引导是最重要的。然而,只有教师快乐了,心里阳光灿烂了,才能把阳光洒向每一个学生。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历来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人民教师,本应以德育人、以情感人的人民教师,为什么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却难以塑造自己的灵魂,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出现阴影?对教师而言,各方面的压力,再加上一些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以及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原因,会给教师带来心理困惑。这里就谈谈与之相关的一些具体问题,主要谈教师如何矫正自己的心态。
一、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
我们总是说学生不努力,不够优秀,总是在指责学生的学习态度有问题,很少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有一个学生说了一句很让我们震惊的话:“别总说我们不优秀,你是最优秀的老师吗?”是啊,我们绝大部分老师工作很努力,付出很多,我们的工作态度无可指责,但我们的工作方法呢?教学规律呢?学生的个性特征呢?这些我们很少考虑。所以,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无私让我们觉得对得起学生,让我们觉得恨铁不成钢;所以,我们更严厉地管教学生,早来晚走;所以,我们发出更多的指责,也感受到了更多的无奈。“你是最优秀的老师吗?”不免让人有些吃力不讨好的感觉。可难道不是吗?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
1不管哪个学生,他到我们这里时,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了,上面有父母、有幼儿园老师、有小学老师给留下的痕迹,还有他生活环境的痕迹。这里面也许有一些不良的教育痕迹,我们的确应该努力将它抹去。但是,痕迹有深有浅,而我们并非一块万能橡皮擦,如果奢想能将其全部擦去,这当然会产生焦虑。其实,把这些不良痕迹变浅了、淡了,就是我们的成功。同时,我们如果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引导他们自我消去不良痕迹,岂不是达到更高一层的教育境界吗?
2我的就是对的吗?我们总以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道德观为标准,我认为是对的就是对的,我认为是错的就是错的,全班学生要统一到我的判断上来。而现在的学生吸收的信息量很大,知识面较宽,较易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要扭转几十个人的观念。即使疲于奔命,效果也不好。于是,感叹学生难教。
3不少班主任常说“我好累”,“我好烦”,“现在的学生好难教”等。其实,就是你的想法出了偏差。有一位班主任,她每天步履匆匆,总是很忙,她的孩子放学来到学校很少见到妈妈。有时天黑了,放学很久了,她还在教室。她的问题是她认为自己是全能教师,而且是优秀的全能教师,是“超人”。所以,不管哪一个学科,任课老师可以把全部问题交给她,包括学生应掌握的学科知识。这么做当然“很累”、“很烦”。教育是群体性的工作,依靠的是团队力量,班主任不能把整个班级的教育全包了,科任老师也不能孤军奋战,只有相互协调、相互帮助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还有的老师,希望拿到学校所有的奖项,考试成绩、运动比赛、文艺演出、先进班级评比、各科竞赛活动等方面的。这样做当然“很累”“很烦”。
4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应高于普通人的情感。能做到与每个学生交朋友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但起码不能以个人的爱与憎来对待学生,那是普通人的情感,是生活中的情感,而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是工作情感。面对学生时我们是在工作,而我们的工作又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情感,所以,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这体现了教师的素质。只有这样,你才能发现你的工作对象的闪光点,你才有可能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这对我们的工作很重要,对我们由工作而产生的情绪也很重要。所以,要学会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其实,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不仅是对学生的肯定,也是老师对自己工作的自我肯定。能看到学生,特别是所谓的差生的小小进步,说明你的工作心态已有所矫正。
二、正确理解成功
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常以分数作为成功的标准,所教班级分数名列前茅,就有成就感,就心情愉悦;反之,则有失落感,情绪低落,甚至出现怀疑自己的能力、疑心他人议论自己、絮絮叨叨地跟人解释自己如何倒霉总碰上坏学生等负性心理行为。不可否认,对教师而言,成绩是衡量其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标准,但毕竟人的能力是不同的,能力的侧重面也是不同的,因此,各人的教育效果可以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比如,有的老师教学能力特别强,教学效果好;有的老师亲和力很强,和学生沟通的能力强,也许教学效果不如前者好,但他的话学生较易接受,教育效果好,这未尝不是一种成功。两者都有不同方面的成功,可后者有可能因为成绩不如他人而郁闷,前者却很少因为与学生沟通不好而烦恼,为什么?外在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对教师而言成绩好是必须的,是硬件,这是教育界的共识,也是社会的要求,所以前者由外而内地获得自我肯定,他当然是愉
悦的;后者往往没有得到外在的肯定,而他们中一些人常常完全根据外在的评价来进行自我评价,忽略了自身的优势和成绩而产生困惑,因成就感不足而产生疲惫。要看到,教书好是成功,育人好同样是成功。只有肯定了自己的能力,才能有效地去改变自己的薄弱之处。
三、知道新时期对教师有新要求
很多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很难教。没错,现在的学生营养好,精力旺盛,智力好(别以为他成绩不好智力就不好),而且现在是信息社会,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不少学生是不加分辨地“好坏通吃”。同时,现在学生家庭来自社会的不同层面,知识结构、职业结构、经济结构复杂,学生受家庭的影响也很大。面对新情况,我们一些教师常以老经验应对,吃力不讨好的感觉当然会产生。一些教师忽视了教师是一个永远不能停止学习的职业,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义的经验。美国华盛顿大学一位教授提出对教师专长的新认识可以参考。他认为,教学专长可以分为常规专长和适应性专长。常规专长是具有在某一给定领域内解决问题的经验,能快速、准确解决熟悉的问题。适应性专长是指超越常规的能力,具有灵活、创新性,而不仅仅具有解决熟悉问题的速度、准确性和自动化。后者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重视并培养的职业技能。提高教师的能力固然需要一个综合的、立体的支持系统,但自我提高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学习发生的最好方式是反思他们的教学实践。教师要学会自我分析、自我帮助。面对不同时期、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以不变应万变是不行的;面对今天学生的新问题,光“忆甜思苦”是无济于事的。要敢于应战,提升自己,必须学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学习,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
四、明白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印度有一则寓言,说一个人临死前,上帝会问他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你爱过吗”,第二个是“你有过快乐吗”,第三个是“你心平气和地失去过吗”。这三个问题都答“是”的人才能进天堂。这三个问题两个是“加”,一个是“减”。我们常认为人生只有加法才是幸福,所以对前两题回答“是”的人占绝大多数。可第三题呢?生活和工作中有太多的压力、太多的困难和障碍、太多的艰辛与过失、太多的不公平、太多的不如意(身体、家庭、职称、奖金、住房、职务晋升、人际关系等方面),这些都有可能使我们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产生愤怒、焦虑、沮丧、痛苦、郁闷、烦躁、冷漠、失落、攻击等消极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合理释放和心理辅导,就会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一些人因此心理失衡,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也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使一些学生出现师源性心理问题。据有关统计,90%学生的“恐惧症”是由于教师的非正常教学行为引起的(引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第ll期)。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认识,认识到生活也常需要减法,不能经常处于不满足的状态中,学会正确地面对失去才能幸福。同时,我们在付出的时候也要珍爱自己,不能超负荷运转,必须有所放弃。所以说,幸福的人生是加减法的合理组合。而自身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和管理者是我们自己。管理健康还得从管理自己的欲望做起。有些欲望虽然很美丽、很高尚、很高级,但为了健康考虑,还是要合理地加以管理,管理欲望就等于管理健康。当然,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都有可能分别处在心理正常、亚健康或不健康的状态中。一些事情说来容易做到难,未必能全部做到,以致有浮躁心态出现,但了解自己、分析自己、帮助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过好每一天,是我们要为自己做到的。
作为教师,必须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中的教育环境。怎样做到这些要求?学会自我调整心理和行为很重要。其实,每个人的心理调适能力是一种潜能存在,心理调适能力就是人们自觉主动地应用心理学原理,通过疏导、支持、解释、启发、教育等手段,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心理调适能力有强有弱,这里所说的就是希望能给老师们提高自身心理调适能力带来一些帮助。愿大家都做个快乐的老师!
(责编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