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居义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作业测试的批改中,笔者注意到不少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他们的读说、背诵和默写都比较差,对课外文学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导致语文成绩无法提高。针对这种现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要提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诵读是一种重要的途径。
一、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
我们要改变朗读处于被动地位的现象,扫清老式的满堂灌的教法,充分认识朗读的效能,真正把朗读放到课堂教学应处的位置上来。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教师要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学生朗读时,教师应专心地听,朗读之后,要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总结。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注意用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标准和榜样。另外,在课堂内外,教师都应教给学生一些诵读的技巧,让学生掌握节奏和韵律,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兴趣。
二、用多种诵读方法激发兴趣
诵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第一要素,全身心的投入,放开喉咙的朗读,对于学生领悟课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朗读、默读、通读、选读、齐读、自读可以交错使用,互相配合,让学生从中品味出感情。如在教《纪念刘和珍君》一课的第四节,这一节共有五层意思,首先指导学生选好叙述的角度,然后让他们朗读,了解这个内容的视点都是鲁迅先生,然后明确局部思路:听到噩耗一颇为怀疑一见到尸骸一听到诬蔑一号召爆发。顺着这条思路再指导学生背诵,这样学生就轻而易举地把该节所掌握的内容解决了,同时也能把该段背了下来。又如教《荷塘月色》,该课文教学重点是整体感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多次诵读:第一次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第二次默读,要求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第三次朗读,要求精读描写荷塘和月色的语段,让学生体味其文气舒展,音韵和谐的特点,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那种淡喜淡忧的感情产生共鸣,这样就能便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便于背诵。这样,在教学中强化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渐感受文章的感情,并在不同的段落中体会出或激情或深情或豪情的区别,形成心理共鸣,创设进一步解读的基础。
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叶圣陶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感通了。”叶老的意思是说诵读就要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才是好的诵读。要达到这个目的,学生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局面语言文字的内容、思想。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书面语言中所包含的意义、思想、意境、感情进行认真准确地理解,深入体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慢慢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中去,如此才会使诵读事半功倍。如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我就这样设计:先整体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思想内容;再片段朗读,让学生明白词的重点所在:然后集体朗读,要求声音洪亮,营造一种浓浓的感情氛围,从而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感染;再来个别朗读,便于朗读指导或起示范作用。由于把朗读放在教学的首位,在诵读中充分领会文章的情感,所以,每上这一节课,都觉得很有激情,很成功。
四、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过程
教贵有法,好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讲读文言文这类课文时,在强调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一些便于背诵的问题,让学生快速地背下课文。如引导学生背诵《劝学》时,我给学生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1学习的意义是什么,用了哪些比喻句?2学习的作用是什么。又用了哪些比喻?3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是什么,用了哪些形象的比喻?这三个问题构成了背诵的线索,这把诵读建立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便于快速记忆。根据这条线索,有不少的同学就能当堂背下这篇课文。又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我首先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达到以读代教,以读代解,以读代译,以读代练的效果。强调学生要反复诵读:第一次,默读,读准字音;第二次,朗读,读清句读,把握好语句的停顿;同时要求学生借助课文下面的注解,理解词义,把握句子的意义;第三次,朗读,让学生品味作品;本文是一篇有现实意义的文章,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玩味这篇文章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什么道理;第四次,强化背诵。这样,学生学习文言文能朗朗上口,在背诵中轻松理解课文,同时也会更加热爱祖国的古代文化,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总之,利用课堂进行诵读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要进行适时的指导,予以点评总结,让学生在诵读活动中不断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责编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