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珍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师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舞台,而教学效率则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还不同程度存在着费时费力和低效的问题,如何打造轻松高效的语文课堂?笔者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关爱加赏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把老师对自己的关注看作是一种荣耀,并把这种荣耀内化成前进的动力。因此,在课堂上,我总是把目光投向全体学生,分层次设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位学生都尝到或成功或被肯定的喜悦。例如,每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都按照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梯度的题目让他们分别完成。对于后进生,我布置他们熟读一些词语,背诵或默写一些名句或注解;对于中等生,我让他们完成能直接找到答案或只需绕一两个弯就能解答的问题;对于优等生,我则要求他们能组织好较综合题目的答案;对于尖子生,我要求他们能抓住所学课文的知识点出题考同学。答题形式以黑板演示、问答或抢答为主,以缩短反馈的时间。最后,综合各层次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订正他们的错误,以鼓励为主,允许学生把错题改正后再评分,争取个个学生都得满分(当然是在不同梯度上的满分)。又如,评讲作文时,既有对优等生整篇作文的肯定,又有对中等生精彩段落的赏析,还有对低等生个别词语运用恰当新颖的表扬。在分析考卷时,哪个学生哪小题答得特别好,哪个学生哪一大题得了满分,我都一一在课堂上表扬,让学生情绪高涨,提高语文学习的热情。
二、问题加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花很多的资料费!”这是当代中学生的牢骚话。确实,从小学到初中后,考试科目增加了七科,其学业负担之沉重可想而知。教学中,我把玉林市教科所实验的“问题教学法”用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为学生“减负减压”。教材中,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我都把它当成课外阅读来训练。每阅读一篇文章,我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阅读一遍解决1-2个问题。绝大部分学生都懂的问题略讲,少部分学生懂的问题精讲,全班没有一个学生懂的问题反复讲。除解决课后习题及从资料中精选一部分题目外,我还引导学生把问题进行包装,变换角度去提问,力求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可以是老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学生答,还可以是学生问老师答。总之,每学一篇课文,经过自主、合作、探究三个阶段,师生总能提出至少几十个问题。由于平时训练得当,到真正考试的时候,学生面对课外阅读就会心不慌意不乱,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了陌生的题目,并且已经掌握了解答各类题的要领,他们相信自己能离开老师的点拨从容应对了。
三、阅读加写作。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许多都是名家的名篇,在写法上有不少可供学生借鉴的地方。因此,对于阅读教学,我往往把重点放在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和归纳写作特点上,然后布置学生借鉴课文的写法作文。每一篇阅读教学的结尾其实就是作文指导课。例如,阅读了郭沫若的《石榴》一文,我就让学生写一两段话,描绘自己喜爱的一种花草树木,要求用上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结果,许多学生都写得生动传神,有的还颇具哲理,似短小的寓言或童话。又如,学习了《毛泽东的少年时代》一文后,我与学生一起归纳了“自传”的写作思路:标题,XXX自传;第一段,姓名,出生时间、地点;第二段,家庭主要成员(父母)概况;第三段,家庭环境,经济情况;第四段,与父亲(或母亲)的矛盾及起因;第五段,内心感受,处理矛盾的方式方法,现在回想起来是对还是错;第六段,与老师(或同学)的摩擦及缘由;第七段,内心感受,处理摩擦的方式方法,现在看来是恰当还是不妥。学习了范文,明了写作思路,又有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学生写起“自传”来得心应手。这不仅是一次作文训练,也是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一次机会。
四、写作加修改,提高学生改文能力
文章修改是玉林市中考自主命题以来的必考内容之一,赋分8-10分。许多考生就在这“小板块”里“触碉”。即使是平时的考试,该题得满分的人也不多。能得七八分的,已经是语文功底相当好的学生了,一般的学生也就捡得三四分。考试中该题往往是全卷失分最惨重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文章修改的训练。实践中,笔者发现直接拿学生的作文来修改,效果显著。我在批改学生作文的同时,就在出文章修改的训练题。我一边审阅学生的作文,一边把作文中的错别字、用错的标点、使用不当的词语圈出来,把有病的句子画出来,把使用不当的修辞标出来,脱离中心的段落打个疑问号,缺少过渡段、过渡句的加个省略号……不一而足。挖出了这种种毛病后,我让习作者把我设计好的题目抄在黑板上,一般把黑板划分成六小块,每小块一次能抄3-4道题,供六个同学同时练习,先指定几个同学上去修改,再在老师的指引下集体评改。评改完第一板,再抄第二板,再指定六个同学上去修改,再集体评改……如此继续。这样做,既让学生清楚哪些地方写得还不够好,需要加强和提高,又训练了学生文章修改的能力,一箭双雕。
(责编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