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屏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多、差、慢、费”之疾久治难愈,加之社会上重理科轻文科、重外语轻母语成了不争的事实,导致学生对语文兴趣不浓,不少人甚至有比较强烈的厌学情绪。实践表明,在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及师生与作者的四者的对话中。巧妙创设情景问题,的确能起到沟通合作和探究的作用。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一、利用古诗词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教学《故都的秋》前,我让学生在课前回忆搜集写秋天的古诗句,很多同学不仅找到大量的诗句,并且能联系到许许多多的文人的悲秋感慨。比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柳永惆怅不已的别情,“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杜甫感怀命运坎坷的独白,“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魂牵梦萦……当学生沉浸在吟味体悟意境的氛围中,情感被激发后。我就适时地介绍郁达夫的经历和文风,引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默读课文:①这位旧中国颠沛流离的文人笔下的故都的秋味是什么?②他选了什么景物去发现和体味故都的秋?从情景交融方面说说你的体会。③文章为什么要插入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的阐释与评论?因为前面营造了悲秋的氛围,创设了问题情景,因此经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师生的合作探究后。学生很容易理解郁达夫故都的秋景中体现了他追求淡薄、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寄托了落泊文人落寞、悲凉的人生况味,也散布着中国文人赏秋文化的气息。
二、借助网络资讯,创设问题情境
“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11月4日赢得美国大选,美国建国232年后。第一个黑色皮肤的男人将走上国会大厦西侧台阶,手按《圣经》宣读誓言……在一个黑人只占总人口数12.8%的国家,这一刻真的就要发生了。”这是2008年11月7日中国新闻周刊《美国大选超越肤色的胜利》的一段文字,在上《我有一个梦想》一课之前,我“宣读”了上面的文字,随即播放奥巴马的胜选演说视频,之后我选择性的“背诵”了视频中的几句话:“今天晚上令我难忘的却是在亚特兰大投票的一名妇女……她已是106岁的高龄。她出生的那个时代奴隶制度刚刚结束……当时像她这样的人由于两个原因不能投票,首先她是女性,其次她是黑人。今天晚上,我想到了她在美国过去一百年问所经历的种种:心痛和希望,斗争和进步。在那个时代,我们被告知我们办不到,一些人继续坚信着美国的信念——是的,我们能做到。”种族歧视长期存在于美国社会中,但我们学生对于黑人争取自由平等,靠的是怎样的顽强和激情,用什么方式争取权利并不是很了解。此时,联系课文告诉学生“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己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这就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他文采斐然的演讲将会为你们的问题找到答案”。视频的播放以及启发性的谈话,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他们急于了解有极强号召力的《我有一个梦想》。
三、从传统文化知识入手。让学生积极获取新知
联系传统文化创设情景,把作品所描绘的景物与学生的体验沟通起来,使他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正确把握文章的基本精神和意蕴内核,这样有利于阅读水平本质性的提高。如《登泰山记》第三段按时间迁移描绘了壮丽的泰山日出图。跟学生品味这段时,我曾经问学生最喜欢“五鼓”、“稍见”、“须臾”、“日上”、“回视”哪个时段的描写?请发挥想象描绘出来。五个时段都有人喜欢,但学生的描绘基本变成了干巴巴的翻译。这个时候,我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先解释了“旦”: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巅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据考证,这是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逐渐演变成简化的“旦”,即圆圆的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此时有个学生惊奇的说“这太阳下面的‘一不就是大海吗?‘正赤如丹的太阳,正被红光闪耀、涵澹澎湃的海浪托着浮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描绘出心目中壮美的日出,说出自己独特见解。在此基础上,我向学生说了成语“紫气东来”的美丽传说,说了历代帝王在泰山设坛祭天的渊源,学生终于体会出回视西山诸峰“而皆若偻”,都向泰山鞠躬朝拜,明白了泰山“五岳之尊”的气势了。
总之,创设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他们去认真地思考和探讨,并牵引着认知的思维从未知走向已知,从肤浅走向深刻,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责编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