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中学计算机专业建设的一些看法

2009-01-22 07:27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24期
关键词:职业中学生源计算机专业

曹 澄

从当前就业市场上看,职业中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该专业的毕业生从事本专业或相关行业的较少,有些学校的对口就业率甚至不到30%。这说明目前职业中学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的水平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为改变这种局面,职业学校必须根据社会需求,苦练内功,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计算机专业能力培养目标要适当

职业中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文化、有道德、有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能不能适应市场,取决于毕业生走出学校以后,能不能拥有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能否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基本尺度。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什么类型的学生、学生毕业时应达到何种技术水平,这个目标定位要准确。据我所知,职业中学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时需通过劳动局的中级工考核,学校的教学重点基本上也以该考核的内容为主。考核内容基本上属于上世纪90年代的内容:汉字录入、Word、Exceld等这些内容属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但实际上社会不需要这么多的文字处理员工。那我们的学生应该学习哪些课程,应该达到何种水平,现在信息产业部的CEAC认证考证正在推行,该考试内容划分比较详细,内容比较先进,对考生的操作能力要求也比较高。笔者认为CEAC认证考试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还是比较合适的,学生通过学习能获得较好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也能较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通过市场竞争行政手段,限制设置计算机专业的学校数量

职业学校只有立足于服务本地的生产和市场,才能开办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举例来说,一个以机械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就需要较多的车工、钳工等专业的技术工人;一个以电子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就需要较多的电器、计算机等专业的人才。因此,职业学校从本地的产业结构特点出发设立专业,不仅能够找到本校专业定位和办学的走向,也有利于开发市场。

现在许多家长听说计算机专业很热门,不管子女感不感兴趣,适合不适合,都凑这个热闹,报计算机专业。而有些职业中学为了争取生源,不管学校有没有办学实力,有没有培养合格计算机人才的能力,一哄而上,在短时间内盲目开办或扩大计算机专业的办学规模。导致量大质次,许多学生毕业后专业技能低下,这必将致使学生找不到相关工作,导致家长、学生对此专业冷淡,形成恶性循环,使下阶段计算机的办学举步为艰。

有些家长、学生甚至质疑:在社会上培训几个月后能达到这个水平,为什么要在职中读三年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这种盲目地扩大规模、遍地开花的结果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们回想一下前几年,会计专业是何等红火,但现在还有几个学校还在开设这个专业呢?现在计算机专业会不会又走上会计专业的老路?我想我们只有通过调整学校专业结构布局,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让计算机专业办学质量不高的学校停止招生,通过1~2所骨干学校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集中精力,超前设计,建设好计算机专业,用创名牌专业做法着力打造好的计算机专业。

提高计算机教师的教学、专业技术水平

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紧密相关,职教师资是否具有在行业工作的经验是衡量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很重要指数,因为很难想象一个根本没有计算机工作经历的教师能培养出合格的、满足计算机行业需求的学生。另外,行业的经验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从大学毕业的教师,或多或少会在毕业实习时获得一些与其专业相关的行业经验,但这些经验远远不够,因为行业随时在发展,特别是计算机行业,其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是非常快速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1.提供教师到企业实习的机会,让他们掌握本行业的信息,比如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能力要求,以改变观念、更新知识并用于教学。

2.多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充实教师队伍:可以聘请计算机相关行业的权威人士担任兼职教师;聘请计算机行业有实际经验的技术人才举办讲座,指导学生实践,实现教师队伍的多元化。

3.有计划地在本地区实施教师轮训和教学研讨,开展继续教育。

教师不仅是教学的行家,同时也是行业的专家,有这样的师资,职业教育的质量能不好吗?而实际上,我们的职业教育缺乏的就是行业经验,与行业的脱节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从而使职业教育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进行教材改革,调整教学计划,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目前,计算机知识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越来越广泛,发展越来越快,人们已难以全面了解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更难对其在各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一个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因此,我们在开设计算机课程时,应根据职教自身的特点,选择具有本行业特点的计算机课程。但现在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较多,学生学到后来,感觉是学了不少,但真正实用的、能用得起来的不多;职业中学的计算机教材“跟随”速度较慢,这样学生学不到较新的技术,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毕业后就难以找到相关的工作。最典型的例子是在程序设计方面,很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还在开设QBASIC、C语言课程,但实际应用中还有几个程序员在用这种程序设计语言呢?

在教学过程中应宽基础、窄专业,突出能力本位教育模式。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宽基础”,即让学生掌握广泛的基础知识并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将来进一步学习作准备。这里的“基础”是指专业基础课和文化基础课。虽然计算机应用领域各不相同,但它们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是一样的,都是以公共基础课为其底蕴。如文化基础课:数学、物理、英语;专业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原理等。“窄专业”是指学生学完必需的基础课后,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市场需求和办学条件等情况,灵活选择相应的专业课程来实施教学计划。对于三年制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前一年的时间用来学习部分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对所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作为基础来学习 ;后一年半的时间用来学习专业技术课及部分文化课,并加强一些专业技能的训练,最后半年时间可根据学生的特长及兴趣爱好,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技能强化训练及毕业课程设计。

职业中学在招收计算机专业学生时有所选择,宁缺勿滥

任何层次的学校教育,都有其明确的培养目标,与这种培养目标相对应,应有其相应的生源标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恶化,中职招生出现了困难,职业学校开始降低生源要求。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中等职业学校不断降低生源要求,造成了可怕的后果: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层次迅速下降;职业学校的声誉受到了严惩严重影响,导致招生更为困难。就像市场上的青菜不断降低价格一样,在一定的范围内,能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但当这种价格降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则不仅不能增加需求,反而会使需求急剧减少,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称吉芬现象。许多家长不管学生的兴趣如何,基础如何,尽量报计算机专业,有些学校盲目地扩大办学规模,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这对教学势必带来一些困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同学确实不合适学习计算机专业,许多同学毕业后不能从事计算机工作。我想计算机专业若要成为一个长线专业、支柱专业,必须要把好生源关,选择好的生源,进行严格的训练,以创品牌的意识办计算机专业,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专业之间相互渗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教学的全面铺开,计算机越来越成为一门工具,计算机专业的职高生一方面要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另一方面要一专多能,能了解或掌握其他专业的基本知识。据我多年在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现在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开发、研究人员的需求并不多,对既懂计算机又会其他专业的学生还是很欢迎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计算机课可以加入适量的其他课目,如会计、税务、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等。这对学生以后的就业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猜你喜欢
职业中学生源计算机专业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计算机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职业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浅谈职业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方法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跨省生源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