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清海
古文内容远离现代,知识点多而难记,因此不少学生发出“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说:“任何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经过十年的训练,都可以成为天才。”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巧妙设计导语
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那么,精彩的导语就是点燃火把的火种。高一学习第一篇文言文时,我是如此导入的:“大家说,文言文是什么?(同学们议论纷纷)我认为一个有品位、有情趣的高中生肯定会这样说:‘文言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千古绝唱的《永乐大典》,是名垂青史的《四库全书》。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来亲密接触祖国文学的精华。”我声情并茂地讲这段话时,注意到学生眼中跳动的光亮,更读到了他们对悠久文化的憧憬。
对于像庄子的《逍遥游》这样比较难懂的文章,可以由庄子的寓言故事入手化深奥的道理为有趣的思考和讨论。
对于像《触龙说赵太后》这样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以借鉴电视预告片的做法——大肆渲染后设置悬念。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
二、积极改进教法
改串讲法为主为以诵读法为主。因为书面上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语气、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受书面语的局限,不易表达出来。因此,必须通过朗读将课文无声的语言变为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增加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化的感受它。从落实的角度看,通过诵读可以加深记忆、丰富词汇、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每篇古文必范读,并适当的介绍朗读要领,背诵方法,定期举行诵读比赛,设立诵读能手奖和诵读进步奖。另外,尽量用朗读来读认和理解字、词、句。如学生读《促织》中“不如拼搏一笑 ”句,将“拼搏”连读,可见学生对这个句子没有掌握。这时教师恰当的指导朗读,句子的意思也就明白了。这样,朗读的机会多了,死板无休止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少了。诵读使学生在享受中加深了记忆,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这样充满琅琅读书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学生怎能不兴致盎然呢?
三、加强古今联系
学生不喜欢文言文,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文言字词的畏惧,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学会用已知的知识去扫清字词障碍,问题就解决了大半。而我们最熟悉的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那么,现代汉语完全可以作为我们领会古汉语精髓的桥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巧借成语积累义项,如“是”字在唯利是图(助词,提宾,无义)、混淆是非(正确的)、是古非今(认为……正确)、一身是胆 (判断动词,是)等成语中意思各不相同,积累了这些不同的词义,就有助于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迁移理解。这样的训练会缩短学生与古文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文言知识不是遥不可及,只要有心它是无处不在的。如此以来,学生还会视文言文的学习为畏途吗?
四、强化参与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以往,我们的课堂往往是老师讲、问,老师繁琐的讲解和文言文阅读资料的详细注释使学生疏于思考、人云亦云。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困难就会手足无措、丧失信心,课堂提问时,便敛声屏气,更没有兴趣可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让学生讲、让学生问的形式。让学生讲,可以提前分配任务,让主讲的同学充分备课,其它同学除了充分预习做好配合以外,还要准备质疑的问题。这样,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更直接、更热烈,也更易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让学生问,可以在预习课后,小组互问互答,老师补充;也可以每节课留10分钟的质疑时间。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索精神,达到学生养成自学意识和独立学习能力的最高境界,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
我们总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只有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