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研究

2009-01-18 06:00程冬艳
科教导刊 2009年13期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高校体育教学研究

程冬艳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校体育教学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优势,对课内外一体化的具体操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探索课程改革服务于学生的意义,为素质教育形势下全面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的体育教育目标,科学地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体育 课内外一体化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课内外一体化”虽然不再是新鲜的时髦名词,前期探究者也较多,但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并没有形成有效系统,收效甚微。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求我们更新观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着手解决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甚至上了十几年的体育课,却连起码的锻炼习惯都没有的教育本位危机。因此,借鉴先进经验,探索“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层面具体操作,对提高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更具实际意义。

1 课程设置的“一体化”模式

“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设置模式无论怎样花样繁出,但核心应是普修、选修加课外俱乐部三部件构成,这才符合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目前高校体育课开设的现状是:普修加选项课,仅有个别学校开设选修课,而且由于扩招后的师资紧张状态,课外活动基本上是自由活动。因此体育课并没有与课外俱乐部形成联手状态,发挥学生俱乐部应有的作用。针对这种现状,“课内外一体化”的模式改革应在保持传统体育课优势的基础上,逐步改革缺陷和不足。发挥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优势,改革体育行政集约化管理,通过一体化运行,增强学生主体管理地位和参与意识,实行趣味选项,无兴趣的进行项目诱导教学,培养兴趣,真正做到课内学方法,课外练技术,以兴趣为线索,发展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另外,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自由选教师或教师挂牌上课,形成名师效应,这样改革后的体育课,既符合国情——大众健身,又顺应国际化走向——促进个性发展。据调查,河北省高校基本上都有社团型俱乐部,还有高校社团联合会,定期进行交流,正如曲宗湖教授所言:如果俱乐部改革和体育课改革相一致,应加强课内外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2 “课内外一体化”的具体操作探讨

2.1 增强健康理论知识传授

作为现代大学生,通过体育课应掌握什么样的知识,是我们教育者应考虑的首要问题。通过调查发现,80%左右的学生对正常健康状态下,身体各种生理指标的正常值都不知道,更别说通过锻炼方法和手段的选择达到预防和增进健康的目的。本来素质测验是对大学生生理机能的一种检查,现在却演绎为围绕“达标”而达标的数值型教学。因此“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设置,可以在体育课堂上增加理论知识,尤其营养、保健、监督、测量等知识,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形成预防、维护、检查、增进健康的知识体系显得更为重要。例如:踝关节扭伤,学生应该知道怎样进行紧急处理,那就涉及到解剖、生理、康复、监督等等系列知识,因此,拓宽知识面很重要。南京理工大学对体育课的成功改革,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教学体系的改革,首先是增加理论教学,加强体育文化和健身方法的传授。他们算的这笔帐更说明了一切:按体育课的常规练习密度40%计算,学期真正用于身体连续的时间约640min(100min?6次?0%),即10h左右,一年即20h左右,这是风雨无阻的情况下,靠这有限的时间,能解决“增强体质问题吗?哪怕每周再增加一次100min体育课,也仅是维持体质状况而已。所以,必须寻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那就是教给学生健身方法。对比而言,河北省理论课时数非常有限,连首屈一指的综合大学——河北大学理论课比例也仅占教学时数的6.5%,因此增加理论课时数或开发多媒体课件,增强信息传输量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实行选项体育教学

随着高校进一步的扩招,班容量增大,“吃不饱”、“不够吃”的现象更加普遍,压抑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分班选项教学就是新生入学后,对学生统一进行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指标的测试,并根据测试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对素质较差的学生实施素质教学,其他同学按兴趣特长进行分班,不同班级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班级,还可以中途更换,这样组成的教学班水平相近,有利于教学目标、任务的高质量完成。笔者曾在河北大学二级学院进行过为期一年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3 增加体育选修项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由于有些项目为高消费项目,而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又极为有限,借鉴俱乐部的管理运做模式,对学生呼声较高的融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开设适当收费的选修课。选修课可引入淘汰竞争机制,选修人数不够一定数量就取消该门课程设立,从积极的角度刺激教师教学的主动性,督促教师继续进修学习,竭尽全力建设课程,为学生服务,使高校体育朝着整体化、社会化方面发展,

2.4 教师指导是完成课内外一体化的关键

目前,河北省高校的社团俱乐部管理比较(下转第131页)(上接第129页)规范,在聘请教师指导上有一定困难,因为有的教研部严格控制教师的第二职业,也有的教师认为报酬太低,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研部统筹规划选派指导教师,并承认工作量,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推进课内外一体化的进行。

3 结语

“课内外一体化”只有施行普修、选修加课外俱乐部的系统运行,才能既实现理论的指导作用,又发挥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促进课外活动的深入开展,同时激发教师的潜力,全心全意服务于学生,刺激教师的进一步进修学习。否则,课外俱乐部的负责人有权提出更换不合格指导教师。在课内外一体化运行中,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作用得到充分展示和发挥,真正实现课内以传授方法为主,身体练习主要在课外。因此,搞“课内外”一体化运行有着深刻的意义。

保定市科技局软科学规划项目,基金号:09ZR005

参考文献

[1] 毕研杰,乔德平.西北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关键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 体育科学,2004(1).

[2] 陈天霞,陈新华.“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的实效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

[3] 陈天霞,余鲁军.高校体育教学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3).

[4] 徐景文,赵晨文.高校应将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融为一体[J].体育学刊,2000(6).

[5] 王正树,曹平.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素质教育模式[J].体育文史,2000(6).

[6]周英华,胡涛.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J] .长沙大学学报,2000(2).

[7]陈海啸,陈壮荔.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5).

猜你喜欢
课内外一体化高校体育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
儿童观察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