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妍
摘要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成才成人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从高校辅导员队伍研究为出发点,探讨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面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几点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随之教育部根据此文件制定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这表明在高校设立辅导员岗位的必要性,也充分肯定了辅导员对整个高校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各个学校情况各异,对辅导员工作重视程度和建设力度不一,因此在整个辅导员队伍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
1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1.1 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主要是由23到32岁之间的青年人组成。在很多人看来,做辅导员并不是长久之计,年轻的时候做辅导员可以,年纪大了不行,大多数人员把从事辅导员工作当成过渡阶段,所以常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吃着辅导员的“饭”,干着自己想干的“事”。造成了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大家做了几年之后就准备着考研或者转岗。我所在的系曾经就有一个专业的学生大学四年换了5任辅导员。事实上,频繁更换辅导员对学校和学生都是损失,首先就是辅导员队伍的人心不稳,其次就是削弱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
1.2 工作事务繁杂
一个高校辅导员一个学期正常的工作包括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处理学生矛盾、每天查课查寝、催缴学费、通知学生考试、评选各类奖学金、学生入团入党等等。但是除了这些之外,常常在高校里面只要和学生挂上钩的事情都要辅导员处理,学生没有交作业、实习论文没有完成统统都要找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不仅要接受系里管理,而且各个行政部门几乎都是辅导员的领导,甚至,有的学校里教师都成了他们的指导者。有人形象地形容辅导员的工作就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在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只要是学生的事,或者是没有具体分工的事,请辅导员解决不会错。
1.3 工作压力大
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其工作时间无规律性,每天没有上下班的区别,只要是学生的事情哪怕再晚再累都要处理。由于辅导员是和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因此辅导员成了“ 责任人” 的代名词, 比如消防安全责任人、就业责任人、零事故责任人等各种角色,在无形中增加了辅导员的思想负担。并且造成不少高校辅导员“无事就是功,出事白辛苦”的想法,只要学生不出乱子,就是工作有成效,如果出了乱子,即使你辛辛苦苦几年,成绩一笔勾销。
1.4 缺乏身份认同感,没有发展前途
在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而实际上,在高校里辅导员的身份是非常尴尬的。辅导员在高校里虽然是教师编制,但是在福利待遇和评职称方面以及学校培养方面都不如高校教师,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辅导员的发展前途。现阶段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发展除了专业晋升就是行政发展,但是由于教师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提供教研科研成果等,辅导员走这条道路较难——除非考研后转老师岗;同时在行政职务中,也只有特别优秀的可升为系党支部领导,但到达这级干部的实际人数很少。
2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2.1 使辅导员工作成为一门专业学科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是近年来辅导员队伍研究讨论中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如何实现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使辅导员工作成为一门专业学科。只有成为一门学科才能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实际上辅导员工作涉及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思政学等方面,应该说其中任何一门都是一项专业的学科,那么辅导员工作包含很多学科为什么就不能成为科学的专业学科呢?这就需要更多研究学生工作的专家对辅导员工作进行更多的深入研究,建立起辅导员工作这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同时也需要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在实践中多思考,为辅导员工作成为科学的专业学科提供更多的实际支撑论据。只有当辅导员工作成为一门科学的专业学科,这项工作才会在理论上得到承认,也只有当辅导员工作成为一门科学的专业学科,这项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实现,才会有根本的保障和理论依据。
2.2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人格魅力
“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辅导员作为思想教育一线的工作者,首先就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其次辅导员和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接触最紧密,他们微小的行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要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处处跟学生树立榜样,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教育(下转第62页)(上接第59页)学生于无声之中。
2.3 建立辅导员队伍长效培养机制
“长效机制”是指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目前,辅导员面临的种种问题就是高校因为缺乏长效培养机制,使得辅导员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需要时被送到第一线、不需要时就被丢在一边,使大多数辅导员没有办法安心工作,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建立长效培养机制。从辅导员入职之前进行专门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而不是简单的教师培训。入职之后定期进行职业培训、针对学生中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安排优秀辅导员攻读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组织优秀辅导员出去考察访问,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使辅导员能够看到这份工作的前途、努力安心地工作,高校能够做到“ 以情留人, 以利稳人”。
2.4 建立保障和激励机制
对于任何人来说,任何的一份工作,除了具有解决自身生活以外,还应当从这份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并且有不断向上的动力。辅导员工作同样如此,因此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建立相应的保障和激励机制,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重庆大学以给予特殊岗位补助的方式,使辅导员实际收入相当或稍高于相应职称的教师收入,在全校201名辅导员中,35人具有博士学位,约6成从事学生工作超过5年;上海大学已率先实行辅导员职级制,学校将辅导员设立了1至5级岗位,3级辅导员相当于副教授级别,享受相同待遇,5级辅导员则等同博导级别,其地位可想而知,成为全国高校辅导员政策的样板。
2.5 重视辅导员的心理辅导
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辅导员除了处理日常的工作以外,还要时刻面对学生中间出现的突发事件,有些事件对辅导员的心理也会产生一定的困扰,加上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迷茫,因此辅导员在跟学生做思想工作的同时也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对辅导员进行定期的心理辅导工作。但是实际工作中大部分高校都忽视了这个问题,设立的专门心理咨询机构也都针对学生。因此高校中分管辅导员工作的领导应当重视这个问题,解决辅导员的思想负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学生工作。
总的来说,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学校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一方面高校应该建立更完善的制度,改变辅导员的工作现状,另一方面作为辅导员本身也应积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只有这样高校辅导员队伍才能得到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16号文件)[Z].
[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贯彻《规定》落实政策切实把辅导员队伍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3] 张志刚,周璇,张婷婷,莫丽梅.独立学院学生辅导员现状调查与分析.沿海企业和科技.2008(08).
[4] 虞莉.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现状之分析.高职教改前沿.
[5] 冯必波,张伶俐.高校辅导员为何“疲软”.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09).
[6] 谢沣,谢爽.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分析.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l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