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锋
多媒体教学能够寓教育教学于一定的创设情景中,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语言和音像的不断感染,如身临其境,高度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实现学与教的互动。在科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能促进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形象化,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营造学习氛围,点燃探究热情
多媒体能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乐趣,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融视、听、说于一体,把声、形、色、动态和静态安排在不同的界面上并进行组合流通。这样就使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教师所创设的学习境界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点燃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一课,我在课件中精心设计了三个场景:一个是火炉上的茶壶一段时间后溢出了水,一个是放在烈日下的自行车突然爆胎了,还有一个是建筑工人筑路时每格一段就开一道裂缝填进沥青。把三个看起来没有任何联系的场景放在一起,学生的脑海中自然会出现一个个疑问,急不可耐地去刨根究底。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对冷和热是怎样影响物体的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自然地开始了对冷和热对物体的研究。
●优化模拟实验,体验探究过程
科学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探究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会正确使用常规的实验仪器。同时,教学中还有一些不适宜学生自己操作的实验,需要教师进行演示。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多媒体引入实验课堂,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如《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要求学生能正确地使用测力计。我制作了这样一个课件:首先,出示条形盒测力计和圆筒测力计,引导学生认识测力计的构造,说到什么部位,就放大什么部位,刺激学生感官,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接着,用动画演示使用测力计的注意事项,并用错误的做法与正确的做法相对比,强化认识: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小评判”的活动,出示使用测力计的画面,让学生对操作的正确与否作出判断。有了这个扎实的认识环节,学生在接下来的实际操作中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体验了实验操作的方法和过程。
●突破难重点,再现实验过程
科学教学中,有很多的自然现象或过程很难在课堂上用语言讲清楚,这些难重点如何突破?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动画,这是其他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如《水的净化》一课中,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过滤方法,其中教学难点就是实验操作要领之一,“两低三靠”的教学,要突破这个难点,就要加强直观性。教师可利用课件中的插图,通过边示范边讲解来教学,但因示范题材太小,学生难以看清,也就难以理解“两低三靠”了。利用多媒体就简单了,过滤操作中的“两低三靠”通过放映清清楚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
●演示变化过程,打破时空局限
小学科学教学涉及内容包括动物、植物、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天文等多方面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对这些方面的知识探究,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小学生受到年龄、阅历、认知及环境的限制,不易理解,而多媒体课件能发挥计算机丰富的表现功能,延时、再现、分解、组合、以及大小、远近的调整,它能生动的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在较短时间难以觉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教学《蚕》一课时,学生虽然对蚕有一定的认识,但在课堂上要把长达数月的蚕的生长变化清晰完整地表现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轻松地把这个过程连续动态的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向学生展示了蚕的生活环境,还让学生了解了蚕的繁殖、发育的过程,通过这一动态课件,学生对蚕的“卵—幼虫—蛹—成虫—卵”这一生长变化便一目了然。这样设计,有效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弥补了学生已有经验的不足,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拓宽学生视野,体验网络探究乐趣
现代科学教育强调对学生阅读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信息,将获得的信息以他人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学中我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拓宽学生视野,体验网络探究的乐趣。在教学《太阳系》一课时,太阳系离我们非常遥远,学生比较陌生,怎么样才能让学生进行探究呢?网络在课堂上的应用解决了这个难题。网络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自主探究太阳系提供了平台。至今人类都没能完全解开“太阳系”的奥秘,以往的教学是学生掌握了太阳系的构成和相关的一些简单知识就是达到了教学要求,而不考虑学生对什么有兴趣。利用网络学生可以自由地搜寻关于太阳系最新的研究动态,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充分实现了个性化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