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府 吴常宝
常熟自古就是尚文明礼之邦,兴学重教之地,从道肩东南的仲雍到文开吴会的言子,从两朝帝师翁同和到两弹元勋的王淦昌,三千年来弦歌不绝,才俊辈出。绵绵历史长河,积淀起常熟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常熟以建设现代教育名城,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总目标,开拓创新、务实奋进,教育事业实现了快速协调发展。近三年来,相继获得了“江苏省幼儿教育先进市”、“江苏省普及高中段教育先进市”、“江苏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市”、“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市”等荣誉称号。2007年,常熟接受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评估组专家一致认为,常熟教育现代化水平已经在全江苏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常熟教育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规划,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目前,常熟有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所、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3所、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4所、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9所、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74所,超过了全市学校总数的85%。
●顺势而谋,规划常熟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宏伟蓝图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信启、化就成为了可能。作为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常熟比较雄厚的资金实力为教育实现信息化提供了充分保障。上世纪九上年代初,素质教育开始在全江苏省蓬勃开展,教育现代化工程全面启动,教育改革强势推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常熟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工程。
一是观念先行,政府支撑。
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常熟教育加快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常熟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打造常熟教育品牌,在常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组成了分管市领导牵头,教育局具体组织,相关部门和乡镇领导参与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于1994年底市政府就制定出台了《常熟市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计划》,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龙头工程。2006年9月,为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常熟市召开了由市四套班子全体领导参加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教育名城,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落实了具体的实施步骤,掀起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一轮热潮。
二是明确策略,科学发展。
常熟市确定了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策略,即: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同步进行,以软件的开发应用为重点;环境建设与队伍建设同时推进,以提高队伍的信息化素养为重点;提高师生信息技术水平与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同步实施,以应用信息技术推进课程改革为重点。
三是分步推进,分层落实。
常熟市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思路是:1996年~1998年,以校校建设计算机教室、校校联通信息网为重点,推动学校信息化管理和多媒体辅助教学;1999年~2001年,以网络建设、资源库建设和教师的全员培训为重点,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全员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的实践与研究;2002—2005年,提前完成“十五”奋斗目标,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速度和应用水平,提高全市教育现代化水平,促进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全面革新。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涌现出了石梅小学、义庄小学、实验小学、孝友中学、常熟中学等引领信息化发展的龙头学校,带动着全市学校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在江苏省“校校通”工程验收会上,江苏省教育厅领导给予常熟“起步早、起点高、措施实、效果好”的高度评价。
●应时而动,构筑常熟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更高平台
进入新世纪以来,常熟市牢牢把握工业化、城市化、服务业“三大重点”,如期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常熟市扁动了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十五”以来全市总计投入教育经费达到97亿元,校舍建设资金达到30亿元。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了职教中心、尚湖高级中学、孝友中学、实验小学、义庄小学、外国语初级中学近三十所学校,使每所新建学校都成为常熟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他学校都彻底改造,放大规模,提升装备,美化校园,从而在布局调整中出现了令全江苏省称奇的“常熟现象”。教育信息化也借布局调整的强劲东风得到了快速提升,硕果累累。
一是硬件装备迅速到位。
常熟市制订了《常熟市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凡生机比达到8:1,计算机进普通教室,实现真正班班通的学校,中心小学奖励15万元,农村初中奖励20万元,城区初中奖励40万元,部分高中学校奖励10万元。奖励政策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乡镇党委政府和学校的积极性。“教育局奖励一点,政府补助一点,学校筹集一点”的“三点策略”让常熟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得到了飞速提升。到2008年底,全市拥有计算机21000多台,生机比为7.6:1,师机比为1.55:1,全市建成有50台机以上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230多个,多媒体电化教室1200余个,近60所学校将计算机和人屏幕显示设备(液晶投影机、液晶电视机、背投、电子白板)配备到各个班级,实现了真正的“班班通”。完善的硬件装备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了条件。
二是信息化网络全面建成。
自1995年常熟市元和小学建成常熟第一个校园网,到2002年,全市中小学已全部建成校园网、全部实现宽带接入,全市各校都建设了学校网站。此后,常熟教育又以建设数码校园为目标,开展了学校网站的交流评比,使各校网站都成为了学校信息发布的窗口、成果展示的舞台、师生交流的平台,学生学习的乐园;完善了教育局机关网络系统,构建起了高效、安全的教育城域网专网。
三是资源建设全员参与。
常熟市教育局信息中心采用区域买断的方式选购了“国之源”、“中教育星”、“武大动画库”、“电子图书馆”等大型资源库共750G,同时通过组织开发、征集评比等形式收集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符合新课程标准并与现行教材相配套的学科教学资源及其它实用性强的软件,容量达800C。其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已按课改进程建成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设计、课件等各类教学资源;中学化学、历史、地理已建成全市共享资源丰富的学科主题网站。同时,各校的网站上都建立了个性鲜明、内容丰富的校本资源库及特色主题网站,具有常熟特色的资源库基本构成。
●乘势而上,夯实常熟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更强后劲
时至今日,突飞猛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常熟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信息化已
经成为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必需。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机整合,常熟教育的主要做法为:
一是着力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
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决定因素是教师。常熟市十分重视教师信息技术及应用能力的培训,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东北师大刘茂森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研究;1999年开始,在华东师大祝智庭教授指导下面向全市教师开展了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的培训;2004年开始,组织对常熟市级教学能手以上骨干教师进行了提高性培训,以信息化环境下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技术及应用为学习内容,提高信息素养及应用能力。每位骨干教师通过培训都完成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及课件;同时,与上海师范大学合作,在黎加厚教授指导下,举办了“信息化教育研究型教师培训班”,培养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和研究的带头人。同时,常熟教育局积极组织各种活动,如校际交流、各种评比、各类研讨、外出观摩、集中展示等。通过培训、研讨、竞赛等活动,一大批信息化教学骨干脱颖而出,在他们的引领下,各校相继建立学校博客,数千名青年教师在博客平台上实践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反思,积淀教育成果,形成了常熟教育博客群。目前,常熟全市青年教师都通过了两轮信息技术考核,都能制作教学课件,都能在网络环境下指导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舞台,信息化平台使集体备课、个性修改的电子备课成为可能。教师群体智慧共用,资源共享,整体提升。
练塘小学利用博客技术和网络平台建立的教师“电子成长记录”,集档案、论坛、博客等多种工具,实现了记录成长、实践反思、展示激励、互动交流等多种功能,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同时又有利于同伴互助,通过学习了解其他教师的成长记录袋,丰富自己的知识,吸纳别人的先进经验。真正还给教师们自己的话语权,教师之间、网友与研究者之间展开了广泛而充分的交流,创造出更多的智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是强势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网络环境的构建为学生开展自主性、研究性、合作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常熟市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强势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每学期,全市层面组织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优课评比,学校层面推出中小学各1到2所龙头学校作整合课的教学观摩,每位教师撰写整合反思,每学年都承办了高层次整合课评比展示活动。对优秀课例,常熟市教育局要求方案共享,平台共用,提高成功案例的实施频率,让更多的教师享受到整合成功的喜悦。可以说,信息技术催生了全市各校课堂教学的革命,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目前,常熟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学科覆盖率达到100%,课时覆盖率超过了20%。在整合全面推进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的典型:“十一五”以来,常熟教育系统共获得全国各类信息技术竞赛奖项达200多项,其中国家级88项。在2006年首届全球ETa术峰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说课评比中有4位教师获一等奖,在深圳举行的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的“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和“教学实践与评优”竞赛中,常熟市练塘中心小学在这次比赛中夺得特等奖。
三是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学生素质整体提高提供高效的平台和有力的后盾。常熟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有条件的学校更是从一年级就开始开设,学习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搜集、筛选、处理和发布技术,培养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地处农村的杨园中心小学,以园艺文化为校本课程,学生在上网学习的过程中,进入了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室网站,从抗污染植物数据库中,找到了绿化、环保的最佳结合点。该校学生还通过网络在上海园林研究所钱又宇所长指导下成功研究出延长一串红冬季花期方法,使一串红在11月下旬到元旦迎着寒风二度开放,成倍增加了经济效益,受到地方政府和农民的高度评价。报慈小学建立了数学学习叙事网站,学生能在网站中进行问题探讨,学习反思,作业设计,写数学日记,数字故事,心情日记等,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开辟了另一个天地。实验小学在网络平台上建立了“顾老师教作文、钱老师解奥数、王老师教英语、吕老师教泥塑、秦老师教书法、任老师与你共读”等主题学习社区,以论坛学科课程分区讨论的形式出现,学生可以在不限时空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起跑线阅读网”凭借网络平台,以阅读内容为纽带,老师、家长和孩子们一起经历着读、思、写、评的过程,一起体验着阅读的生活,经历着成长的过程。《中国少年报》曾以“让书香插上数码的翅膀”为题作专门报道,“起跑线阅读网”还获得了全国主题特色网站评比二等奖。
为支持民族产业,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根据中央、汀苏省领导的重要指示,常熟市与江苏中科龙梦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全市中小学校应用龙芯电脑。2008年12月,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案及分批分步推进实验计划。2009年春季开始配备龙芯电脑并开展教学。到目前为止,全市52所小学和两所初中应用“龙芯电脑数字学堂”,共配备3000台龙芯电脑,并正常应用于教学。到2010年,全市将配备5000台亿元,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并逐步向高中段学校延伸。今年5月31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来常熟视察,在观看了学生应用龙芯电脑活动后,欣然题词“可爱之蓓蕾”。至今,常熟全市各实验学校共开展教学观摩活动30多次,接待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领导、专家指导考察近20次。
更值得注意的是,常熟教育还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管理决策、教育信息处理、教学过程管理等各个环节。在全市层面,全市学籍管理、财务管理、师资调配都实现了信息化,信息更明,过程更清。在学校层面,利用信息技术对学校的学科设置、年级设置、班级设置、新生注册、教学活动、课程表等进行信息化辅助管理,使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高效;对每科、每次考试或每个班级、年级进行考试成绩统计分析,生成各种分析报表,为教学资源分配、教学策略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在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常熟教育人并没有满足,他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科学有效的方法,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为全面建设教育名城、实现常熟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