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玉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讲了植树问题的几种情况:①两端栽,②一端栽,③两端空,④封闭栽,⑤方阵栽,通过讲述有趣的事例对几个例题进行了剖析,教学中,我运用了多种学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思维也很积极,但这一单元的小测试却出乎我的预料:全班仅有30%的同学掌握得较好。
后来我问同学原因,他们说:当时学得还行,可是离开学具就不行了,我忽然领悟:虽然我创设了很多有趣的情境,但这些情景要靠他们自己去想象、去思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中,由于部分同学还没能形成完整的思维,就被活跃的课堂气氛给冲淡了,再加上他们自制力较差,就容易造成思维的中断。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一次学生正在做间操,看着整齐排列的队伍,我豁然开朗:那一个个精神抖擞笔直站立的小学生不正是一棵棵祖国的小树苗吗?我何不让每名学生都参与到自己的情境中呢?于是我精心备课,用了三课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课时,让学生通过队列游戏感知植树问题的各种情况,丰富他们的想象。
全班共64名同学,男生33人,女生31人,分成了四组,分别在操场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站成一排,正中一条13米的白线。
我要求同学们做队列游戏,游戏过程中,老师出示一些问题小卡片,答对的获得一颗星,我先请第一组演示,要求路的两端分别站一名同学,其余的等距离站好问题一:小路上共站了几名同学,他们把小路分成了几段?请你指出来。生A:14名同学,他们把小路分成了13段,他得到一颗星,(问题这么简单,同学们热情高涨了)
接着我请路一端的同学离开,还是问题一
生B:13名同学,他们把小路分成了13段
然后我又请路另一端的同学也离开,继续问题一
生C:12名同学,他们把小路分成了13段。
到这里,线段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都出现了,我提问:问题没变,为什么答案变了呢?请各小组充分讨论后告诉大家。
分小组讨论,汇报:因为站在两端的同学对小路分段不起作用,所以,他们的存在和离开不影响小路的段数,只影响人数。
生D还做了总结发言: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人数和段数的关系:两端站时,人数比段数多一;一端站时,人数和段数相等;两端都不站时,人数比段数少一。
一部分同学被他绕口令似的叙述搞得有点糊涂。这正是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我及时组织他们进行了实践:各小组有序地到小路上去实践,当一个小组列队时,其他小组参与观察、讨论,使每名同学都能明白各种情况中人数和段数的关系。
生E:我有新发现:第一组14人站在小路上时,相邻两人的距离远,而第四组19人站在小路上时,相邻两人的距离近。
生F:老师,小路不一定都是直的啊,你看操场上的跑道它就是弯的。
生G:公园里的小路还有方形的呢……
接着我让全体女生手拉手变换不同的围法:圆周、方形、三角形、不规则图形,33名男生抢占两两女生之间的位置,两名女生间只能站一名男生。
结果有两名男生H,I没位置,我问:刚才H,I的主动退出让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J:31名女生中间站31名男生
下课铃响了,我说:“现在,我们按教室里的座次每排8人站好,我们就是一个方阵,请同学们课间回顾一些方阵的知识,下节课再交流。”
第二课时,以上节课为基础,研究游戏过程中的数学问题,使同学们掌握植树问题的有关知识。
开始,我先让学生闭目一分钟,而我轻轻地叙述上节课的重点情节,让上节课的情境“印”在他们的脑海里,然后要求他们分组用最简单的图形表示这些游戏,我对照学生的板演图小结:我们把这类数学问题称做植树问题,我们是祖国的小树苗,人数即棵数,段数叫间隔数,每段长度叫间隔长,(板书:植树问题棵数间隔数间隔长总长)
图示1:两端栽:棵数=5,间隔数=4,间隔长=2米,总长=8米
图示2:一周栽:棵数=8,间隔数=8,间隔长=2米,总长=16米
要求同桌互相提问,找出它们的关系。几名同学写出:
(1)总长=间隔数×间隔长;
(2)间隔数=总长÷间隔长;
(3)间隔长=总长÷间隔数。
生K:怎么棵数没有出现呢?
生L:知道了间隔数。再加1就能知道棵数了。
生M:不对!应该分几种情况:(1)两端栽:棵数=间隔数+1;(2)一端栽:棵数:间隔数;(3)两端不栽:棵数:间隔数一1;(4)环型栽:棵数:间隔数,环型就是封闭的意思,像三角形、正方形等都是封闭图形,只要在这样的路上栽树,棵数:间隔数。
生M:我上网查了方阵的知识,规则的排列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阵容就是方阵,正方形的有8×8方阵,我们上节课站的就是,还有空心方阵、实心方阵。
生O:教室里就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方阵,比如(用手指着一个四人小组),他们就是一个方阵,我们全体也是一个方阵接着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站着的方阵,(1)每边有几人?(2)共有多少人?(3)外围有几人?(4)你发现了什么?
生P:一边的人数乘4得到的数必须减4才是外围的人数,因为角上的那个人占了两条边。
第三课时,变换角色,灵活化归,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进一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全班同学均分成四个方阵,分别站在第一节课所站的位置,中间是一条的10米长的白线。
这节课是即兴表演——随情景变换角色,我说:我们是威风凛凛的战士话音刚落,全体同学“刷”地站得笔直,
问题一:每个方阵的外围有几名战士?
生O:每个方阵的外围有12名战士,因为每边有4人,4×4=16,16-4=12(人)。
生R:前后两边共有4+4=8(人),左右两边还剩2+2=4(人),8+4=12(人)。
生S:每个方阵的外围有12名战士,把角上的4人分别给四条边,每条边上就是3个人,3×4=12(人)
问题二:在长100分米的小路两侧插彩旗,每隔20分米插一面,路两端都插,需要几面旗?学生作出各种彩旗造型,依次“插”(站)到路边,共“插”六面彩旗。
生T:我觉得应是12面彩旗,因为,老师说的是小路两侧插彩旗,路的另一侧还要插六面彩旗。
生U:他说得很对,两侧和两端意义不同,看看课本118页例2和119页就明白了。
问题三:眼前小路是一段长10米的木材,木工师傅想把它平均锯成5段,我们怎么办?5名男生作出锯子的造型锯木头,同学看到:“木材”成6段了,要用4人,(一名男生退下)
问题四:如只有一把锯子,锯一段需8分钟,锯完要多少时间?
生V:8×4=32(分),
最后,同学们以课堂的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课本122页练习二十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不断做着各种造型,很顺利的解决着一道道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