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艾娟
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课堂一改以往呆板生硬的模式,变得越来越丰富生动:课堂教学过程是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不再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造就有所创新、有发明和发现的全面发展的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笔者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课堂将成为师生共创的舞台,只有不断地改进教法,指导科学的学法,不断优化课堂结构,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巧设教学情境,化解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把手中的教材用活,教学时,可以挖掘一些生活实例来组织教学,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到亲切、浅显,又能使课堂生动有趣,如教“一个数加减一个接近整百数”一课时,多加的要减去,多减的要加上,少加的要再加上,少减的要再减去,这四条简算规律,学生很难理解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付整找零”的情境,由两名学生扮演营业员和顾客,顾客带120元钱去买一本单价98元的词典,付给了营业员100元,营业员随即把一本词典交给顾客并找回了2元,这时顾客手中还有22元全班学生亲历了这一活动,随即在作业本上写出了计算过程,这时就连后进生也清楚地写出:120-98=120-100+2=22(元),从而得出:多减的要加上的规律,这样把教学难点生活化后问题就迎刃而解,而且学生感到轻松有趣,印象深刻。
二、自主探索,教师适当点拨
学生学习的过程离不开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这需要教师对教材理解到位,力求深刻,抓住实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点拨。
案例倒数的认识
师:(山示:杏、呆)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1:这两个字上下两部分颠倒了位置
师: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有趣的汉字?
生2:吞、吴……
师:这种奇妙的现象在我们认识的数中有没有呢?
生3:2/3,3/2,4/5,5/4……
师:先观察每组分数的特点,再把你的发现和同学交流
生4:每组分数分子分母交换了位置。
生5:真分数倒过来是假分数,假分数倒过来是真分数。
生6:每组中的两个分数乘积是1。
师: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
生7:换数、变数、互换数、倒数……
师:在数学世界里像这样的数叫做倒数。
(接着教师安排了找倒数的练习,仅限于分数、自然数范围,在之后的判断练习中大多数同学认为“分子分母交换位置的一组分数就是倒数”这一说法是对的,)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用有趣的汉字引入倒数,激发了学生探求倒数的浓厚兴趣,学生兴致勃勃,举小了许多组倒数,由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肤浅,教学过程只流于热热闹闹的形式,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因此学生对倒数的认识存在偏差,如果教师准确把握了教材,那么当学生汇报他们的发现吋,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对生6的回答加以验证,从而加深对倒数本质的理解,对倒数命名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倒数的理解和困惑,在相互交流解惑中进一步明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三、有效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要看讨论的时机是否恰当,有时,合作学习是教师备课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的,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讨论的情境,时机一成熟,乘“机”组织讨论,则水到渠成,有时课堂中出现了有利于课堂时论的问题,教师随“机”应变,顺水推舟组织讨论,时机稍纵即逝,要及时恰当地把握机会,应从以下几个时机加以关注:
1出现学习“饥饿”时,此时学生有较强的学习欲望,对知识的学习有期盼心理,这时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注意力集中,自然效率也就高。
2出现认知模糊时,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新知识认识不清时,在心理上表现为迷惑、怀疑,在外部的表现则为解题上的错误,这时择机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展开讨论,有利于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
3当学生质疑时,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教学重点或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时,教师不应草草几句回答了事,而应趁势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4当认知结构初成时,此时学生初步掌握了一种新知识,心理上喜悦的同时,还急于运用新知识,展示自己的本领这时组织有一定难度的课堂讨论,不仅给学生提供一个应用知识的舞台,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完善学生认知结构也有很大的作用。
四、构建立体释疑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不仅体现在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上,还体现在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并能在某些知识间建立联系,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总之,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实际需要,灵活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数学活动,激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最充分地释放,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