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慧敏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改变多年来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确定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同时具备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从而发展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那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应该首先激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学习中,学生带着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从书本中探究新知识,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现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师生互动,激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充分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变传统的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先尝试后点拨课前重视预习指导,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目标,自己确定学习方法,进行自我评价,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吋论,而后班级交流,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点拨,变师生间单一传授知识为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双向或多向互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的探究精神,例如,教学“年月日”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四年一闰”的含义,懂得怎样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教学时可以把近10年的二月份天数及全年的天数制成年历卡(有时也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制年历卡),让学生观察,先横着观察,再竖着看,看是否有什么规律?分组把自己的发现说一说,通过观察,学生不难发现每四年出现一个闰年(即二月份29天),再探索有什么规律,即经过学生发现规律、算一算、验证等过程得出闰年的年份正好是4的倍数,这样经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的知识,学生理解深刻。
二、创设探究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和谐的课堂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参加教学活动,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对于学习数学的小学生来说很有必要,因为情境有助于思维,有助于想象,从而激发学生尝试参与和探究知识的欲望,达到感知新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人骑车(车轮是圆形的)很平稳的样子,接着把车轮分别换成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等,让学生通过观察人骑车别扭、颠簸可笑的画面学生通过观察,就会思考:为什么圆形车轮的乍平衡,“圆”有哪些特征?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想去探究新知识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他们的探究欲望十分强烈,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引导要持之以恒,培养自主探究习惯
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反复研究,能不断地探幽寻胜,贵在持之以恒,对小学生来说,专心读书、独立思考、善于质疑的习惯,自己通过工具书解决学习疑难问题的习惯,乐于参与实践探究的习惯,善于收集、整理信息的习惯,善于与同学、老师争辩的习惯,善于寻根究源的习惯,等等,邢是教师需要着力培养学生养成的好习惯。
四、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把握了解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可以使探究问题的方向性更明确,提高探究问题的成功率,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和主动探究的动力。
1指导学生掌握转化方法
这是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的思想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渗透这一思想,让学生把握这一数学解题的重要策略,例如,在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让学生利用这一规律计算38×99+38,不少学生有些困难,教师适当点拨38能否写成“38×1”时,通过转化学生顿时醒悟,很快把握这类题的解题方法,又如学生在计算0.56×9.8+5.6×0.02时不知如何进行简化,教师可以适当进行点拔0.56×9.8一共有几位小数,能否改为“5.6×0.98”时间,学生一看便明白了,从而使学生很快把握这类题的解题方法。
2引导学生把握化归策略
“化归”是指把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以求得解决,数学知识联系紧密,新知识往往是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学时渗透化归思想,指导学生川化归方法去思考问题,对提高学生独立探究新知识的能力大有益处,例如,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小林身高1(1/5)米,小强身高是小林的7/8,小强高多少米?可联系整数乘法求一个数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通过化归,让学生主动探索,找到解决方法,教学时,我是这样来设计的:先做准备题,小林有1(3/5)元,小强的钱是小林的2倍,小强有多少元?再让学生探究例题,学生较容易理解算式1(3/5)×7/8的来龙去脉,进而理解算理,把这类应用题纳入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认识结构中,在教学时有意识地渗透化归思想,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尝试解决新问题,达到把握新知识的目的,从而达到掌握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
3帮助学生巧用数形结合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可以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赋予直观图形的意义,从而使问题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在应用题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把握解答应用题的两种基本思考问题的方法,即分析法和综合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养成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好习惯,在连环推进的动态中长知识,练能力,增才干,逐步进入会读书,善于探究,乐于创新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