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贵
【摘要】历史课堂教学要启发学生思考,带着疑问有效学习,如何启发学生想象。一是构建学生思考的情境,让学生有设想。二是教学中运用知识比较,让学生产生联想。三是教学时,对重大历史知识回忆,让学生有浮想。四是教学后,培养学生历史知识运用能力,达到理想结果。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 设想联想 浮想 理想
知识信息时代,科技日新月异,许多事情,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一个人的想法决定一个人的做法。什么时候,想什么问题,怎样想问题,想问题的哪些方面,都将对你所做事件的最终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人们在“幻想”中失去;在“空想”中灭亡;在“设想”中规划启动;在“联想”中比较探究;在“浮想”中总结运用;在“理想”中追求创新。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教会做人的道理,领悟做事的规律,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学活动是师生平等的双边互动活动,教师的组织、指导、互动、合作、反思,都必须启发学生思考,在问题中获得知识,在知识中提出问题,获得解决办法,探讨事物的本质。怎样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正确的学习习惯,高效的获得历史知识,形成学生的能力呢?那就是课堂教育,要使受教育者插上“你”想的翅膀。在当今的互动式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使学生在学前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带着问题去学,有设想,带着个性的设想去获取学生自己需要的知识。在教学探究过程中去比较,做到古今中外,不同类和同类的联想,揭示本质和规律。同时,历史学科,又是一科重记忆的特殊学科,在教学中使学生“浮想”再现重大历史事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素质,达到教学的理想结果。从某种意义讲,历史课堂教学,就是一个“设想—联想—浮想—理想”的过程。
一、构建“设想”的教与学的情境
思起于疑。“疑”是人的思维在不断深入反映客观事物所表现出来的认识发展的自然环节。“疑”促使人摆脱困境,探求新知识。新的认识的产生是怀疑的结果。
凡事预则立。知识的获取始于人的设想,做事的成功源于人的计划。教学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产生好奇,激活学生的设想,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和饱满的精神状态下,进入教师教学情境之中,去证实自我设想,带着疑问去学习。教师构建“设想”置疑的情境,将直接影响学生求知的热情和探求知识的思路。构建历史课堂教学,引发学生“设想”的方法,有许多方面,如:讲述该内容的背景,经典故事以及与之相关的歌曲、电影、人物、现实生活或相反的同类故事或重大事件等。
我在上初中四册,11课《民族团结》一课时,结合现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思考时设置了以下几个情境: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你知道哪些民族服饰和习惯以及他们生活的地域?2.2001年上海APEC会议期间,我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解释,对“东突分子”的定义是有一批民族分裂分子想通过暴力手段,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建立所谓“东土耳其斯坦”,我们称之为“东突”恐怖分子。A、问为什么把东突分子定义为恐怖分子?B、唐朝管理西域设了什么机构?C、今天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是怎样管理的?3.1995年11月,在西藏拉萨大昭寺正在举行隆重的仪式,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长,从一个神秘的瓶子中抽出一枚签,当名字被公布时会场沸腾,一片欢呼和掌声,这是什么仪式?你知道“3、14”是一个什么事件吗?带着以上的问题,让学生进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和我国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的内容学习中去。
二、形成平等互动的“联想”对话探究方式
在新课的学习,探究过程之,独立的学习,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准确理解知识的本质、规律,只有将新旧知识,中外古今的同类或相反历史事件比较,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教师将这些知识直接抛给学生,学生被动吸收,就会严重影响课堂质量。所以,教师必须发挥“首席”作用,将吸收由此知识带入联想之中,通过联想相关历史事件,人物,进行比较分析,准确掌握知识,教师就应将学生引入联想的过程中,形成联想对话的思考,探索方式。例如:初中六册4课《经济危机》学习中的知识联想比较:
1.经济大危机。联想到1975年到1977年经济危机,得出此次危机的特点,再联想到现在金融风暴。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从而认识经济危机。
2.面对经济危机,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办法有什么不同?教师将学生引入德国和日本,意大利,法西斯的建立。
3.了解美国罗斯福新政时,要与世界各国的改革比较,联想中国古代不同性质的改革,联想到俄国1861年亚历山大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改革,也要包括中国改革开放在内的其他社会主义改革的比较。使学生联想带背景原因,内容,性质,作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自己教学,学生联想择其中某些方面,不可强求面面俱到,杂乱无章,也不可硬抛给学生,要在互动讨论中,通过学生联想设问。总结出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暂时从危机中复苏过来,经济得到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但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存在,不可能消灭经济危机。
三、强化重大历史的“浮想”过程
中国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代英语教学也有“重复次数最多的人就是成功的人”的说法。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对重大历史事件,时间,人物,内容,影响是必须记住的。落实记忆是历史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每一个新的历史知识,在讲完后都必须设置一个浮想,再现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师重组的浮想中巩固刚获得的知识。教师要根据教学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浮想”记忆知识,切不能简单重复,要设立学生知识再现,产生浮想新的互动情境,如《经济危机》举一重点知识再现浮想案例。
1.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农民以自主权,邓小平开放以来都有哪些惠民政策?面对经济危机,美国对农业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2.罗斯福新建许多公共工程来解决大批的失业工人,今天世界金融风暴,面对就业压力,信心不足,有什么启示?克服危机,你有信心吗?为什么?同时,也可以从知识联系和不同方面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入手,浮想刚学的知识。如《西安事变》一文中,西安事变为什么要和平解决?教师可提供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再现知识:①国民党中何应钦等其他派别持什么态度?②日本持什么态度?③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持什么态度?是怎样做的?结果如何?
总之,知识的记忆要创新的师生互动中浮想,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回忆,以求升华。四、培养运用历史知识的“理想”结果。
知识只有转化成为一种能力,才算得上真正的知识,也是教学的目标,是一种最直接的教学理想。历史教学理想是明确历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明确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科技革命将带来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改变,世界格局的变化,明确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要热爱祖国,提高综合国力的情感价值观。必须在现实的生活中去落实历史知识,使学生不仅知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故事。必须使历史在现实中有真实的实用价值。这才是历史的“理想”境界。我在这方面有一些小尝试,略举一二,以求抛砖引玉,与大家一起分享。
1.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与本地乡土教材相结合。
2.听相关故事,歌曲,看电影,电视,相关书籍,名作等。如:在初中四册上改革开放时,让学生听《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看邓小平南巡讲话,电视记录片《改革》等。
3.分别对重大事件,人物等,写短评,发表个人意见师生分享。
4.写历史小作文,随笔。要求结合内容或联系现实把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写下来交流。我在上完《大变革时期的思考文化》时,就写了一篇历史小作文《我向孔子敬个礼》,具体阐述了儒家思想文化,对中国古代,现代和世界的影响,今天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与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同学们讨论,使现代历史教学与社会现代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运动历史知识,达到历史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理想目标。
教学相长,教无定法。历史课堂教学,涉及广泛,内涵丰富,专家学者已有许多精辟论述,不可一言以蔽之,启发学生思考,联系新旧知识比较,掌握历史重大事件,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提高学生知识能力,探索规律与方法,培养情感价值观,任重而道远。笔者仅就教学实践中点滴体会与同行们分享,以求抛砖引玉,完善自我。“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全日制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版).
[2]新课程教学策略与方法.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3]教学策略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