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利霞
摘要:新课程实践与科学发展观启示我们,要以学生为本,优化语文知识的呈现方式,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用大语文的教育资源滋润我们的语文教学,构建生动和谐的语文教学,让学生乐学、爱学,成为一个丰富语文素养、善于交际的现代文明人。
关键词:以生为本;优化方式;开展实践;挖掘资源
教学是一种由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结合体,既对立又统一,双方都不可缺少。不少同志对“教”与“学”的关系理解困惑。其实,我们只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发展上,一切问题均迎刃而解。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教学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获得、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
一、运用现代信息承载媒体,生动语文知识的呈现方式
传统的知识方法呈现语文知识,教师主要依赖语文课本,一支粉笔,条件再好一点的就是运用挂图、模型。随着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的提高与发展,声像技术、信息技术相继介入教学技术的领域,图片、影像、录音都是展现语文知识的得力媒体。要想语文课堂生动有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不仅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更要大量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语文知识呈现的方式,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教学多样化和现代化。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语文课件,开展语文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组织思辨、实践、演练的多维活动,使语文教学活动变成学生多种素质发展的平台
语文教科书虽然配备了许多彩图,以及优秀的文学作品,使课本变得富有趣味性,但是,如果仅仅依赖这些,就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远不够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喜学乐学的关键。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模拟生活事件的情节,随机穿插人文小故事等。在课外学习中,举行语文故事会,举办语文讲座,进行语文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课本剧,观看并讨论文学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语文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生活人物小传,编辑语文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语文专题展览、知识竞赛等活动。这样,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表演、思维、交际等诸多能力都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丰富了语文的知识。
三、因地制宜地开发语文教学的资源,让语文知识广袤无边
过去,受传统语文“以本为本”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是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其实,由于语文学科具有其独特的性质,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等,可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社区、参观访问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我们教师在充分使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要不断开发唾手可得的语文教学资源。如指导学生走进学校图书室,阅读通俗语文读物、中学生语文刊物、历史文物图册、历史故事、各种小说、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考古和旅游等方面的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如走近历史见证人、国学大师、文学名家学者、语文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广泛了解语文素材和语文见解,提高语文的感悟能力。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文化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蕴涵丰富语文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现在各个学校“校校通”均已实现,我们还可以利用各种与语文学习有关的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多媒体语文课件、远程教育中的语文课程,互联网提供的语文教育网站、语文资料数据库和图书馆、档案馆网站等,以获取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此外,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报刊杂志、观看广播电视、浏览网络信息、举办“语文学习园地”和办“语文手抄报”等,让学生活学活用语文知识,拓宽他们的语文资源。
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教学的资源无处不有。我们只有做教学的有心人,不断发现和挖掘语文教学资源,不断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全面落实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我们的教学才能跟上新课程发展的步伐,才能与国际课程改革接轨,真正推动素质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