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生德育的生活化

2009-01-14 09:35张桂莲
学理论·下 2009年12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生活化大学生

张桂莲

摘要:面对今天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非道德现象,以及大学生在德育中所面临的种种困惑,让德育生活化是解决这一问题切实可行的途径。其主要策略是:一是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阵地,加强师生道德对话,让教育者走进学生的生活;二是强化德育实践活动,让道德教育走进学生多彩的生活。通过德育生活化,切实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以及德育工作者的主导性,还给学生主体性,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09) 32-0170-02

曾经看到一个故事: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为某单位建造了一组现代化的办公大楼,由三幢建在一大片空地上遥遥相望的漂亮大楼组成。大楼轮廓初具时,建筑师超人的艺术素养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看到的人都赞不绝口。工程快竣工时,工人问建筑师:“人行道如何铺设?”“在大楼之间的空地上全种上草。”建筑师回答。大楼主任和工人都感到纳闷,但这是著名建筑师的话,他们也不好反对。一个夏天过后,在三幢楼之间以及三幢楼通往外面的草地上,已经被来来往往的行人踩出了若干条小路,有的宽、有的窄,蜿蜒伸展、错落有致。秋天,建筑师又带着工人们来了,他让工人沿着人们踩出的路痕铺就了大楼通向外面的人行道,并在道旁栽上树木、花草。每一个走在这些道上的人都说:这几条路,是比大楼更伟大的杰作。

建筑师的高明之处,更体现在建好大楼后,没有直接铺设小路,而是让行人自发踩出来,这样才更符合实际与人们的需要。从哲学的角度看,建筑师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并彰显出浓郁的人文精神的气息。由此我想到今天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也许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中所缺乏的正是像建筑师那样的客观心态以及对人自身进行关怀的情怀。要解决高调的理论教导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这一症结,必须让德育走进生活。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现状与困惑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与提高,而与经济的繁荣不相适应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人们信仰普遍缺失、“道德失范”等非道德现象愈来愈被人们所关注。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昔日的象牙塔所拥有的那份圣洁、昔日的天之骄子所赋予的那份荣耀都已大打折扣。具体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信仰观念普遍比较淡漠,相反,世俗化的倾向却比较严重;另一方面,知与行相分离的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也普遍存在。有相当多的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强,在观念上认可道德要求的合理性,但并不付诸实际行动甚至做出反道德的行为。这些与道德目标相违背的现象令德育工作者深感忧虑,也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高校德育工作要走出困境,其根本出路就是使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这是因为,从德育的根本目的上说,道德的产生是为了受教育者更好地生活,而不是对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因此,高校德育教学必须尊重生活、创造生活,也就是要从受教育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出发,而不是从规范价值出发。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反映在德育工作中,就是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回归生活。从德育的价值层面看,“生活价值高于道德价值,生活高于道德,不仅是因为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无道德的生活世界,却无法设想一个无生活的道德世界,而且是因为生活或生命在逻辑上的在先性或独立自存性,至于道德价值,并没有独立的存在,其整个存在和本质,都是由生活所规定的”。从社会学层面看,德育工作必须担负起个人道德社会化的功能,而个人道德社会化必须包含着对人及其生活的关怀,“因为在人与社会二者中,人是唯一的能动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手段,借助人的德性发展,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诸领域才得以发展;但人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促进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生的幸福。在社会道德生活中,人是承受社会道德的客体,同时也是进行道德行为活动、创造社会道德生活的主体。着眼于社会的发展来要求人、要求德育,从长远的客观结果看还是为了人及其发展”。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层面看,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回归生活,关注受教育者个体的生活方式与内容。受教育者在踏入高校的门槛前,就有了自己的道德思维能力和方式,而且受教育者个体不同,生活经历也不同,道德思维能力与方式也有差异。高校德育工作应当允许发展受教育者个体的道德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尊重他们的发展需要,这正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标志。

二、引起大学生非道德现象的主要原因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从社会大背景看,当代大学生出现非道德现象有其社会根源。一方面,在人们普遍追求物欲满足的社会潮流下,大学生也难以洁身自保,加之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走向世俗化也就在所难免。作为大学生理应信奉追求的精神、信仰之高尚的东西就变得愈来愈遥远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已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对于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来说,复杂多样的社会观念与现象也会让大学生眼花缭乱,在价值观念选择与形成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种种困惑。其二,从道德教育方式方法看,也存在很大的弊端。长期以来,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主要采取灌输的方法,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甚至是教育者自己都不信奉的东西却勉强灌输给学生。这种灌输的方法,忽视了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必然产生教育主客体的不平等性;单纯的理论教导,把道德等同于知识教育,忽视受教育者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日常在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的多样化道德实践关心不够,同样忽视了道德主体参与的主动性。总之,道德灌输的方法,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又缺乏人文精神,必然使道德教育变得更为枯燥和沉重,从而不被学生所接纳,其实效性会大打折扣,甚至走向反面。

三、应对大学生非道德现象的策略

针对目前大学生德育的现状与成因,笔者认为,作为教育者必须要认清形势并尽快转变教育观念,改变道德教育单一的灌输方式,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德育走进生活。

德育生活化是近年德育理论界倡导的一种德育理念。主要指教育和学习应该从所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需要,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其实,早在1929年,陶行知在晓庄师范学校举行的乡村教师讨论会上就曾经提出,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那么,道德教育应怎样融进生活呢?

(一)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阵地,加强师生道德对话,让教育者走进学生的生活

目前,在我国的教学体制中,思想政治课依然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老师应首先利用好这块阵地,转换以往殉道者的角色而成为道德对话的倾听者与引导者,还给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师生间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容易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提高对道德教育的认同性。从而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实际需要,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作为教育者,应该像故事中的建筑师那样,要心中时常怀着一个“人”字。对教师而言,这个“人”就是学生,教育者要时时提醒自己:我们进行道德教育不是为了道德本身,而是为了学生——那些鲜活的道德个体的逐步完善。学校道德教育的重点应在于培养起青少年学生的对道德的领悟与道德思维能力,并通过这种思维不断地去创造出新的道德,或者说赋予道德以新的意义。所以,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引导和激发他们的道德需要及其发展,实现从“转化”理论到“生成”的范式的变革。

(二)强化德育实践活动,让道德教育走进学生多彩的生活

“德育实践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就道德与人的关系而言,道德的产生根源于人的主体需要,道德的目的说到底是为了保护人自身的权益,人创造了道德并非只为了约束自己,而是为了肯定和发展自己,人的生命活动也成为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根据。道德始于生活,真正有魅力的道德教育也应回归生活本身。所以,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作为道德个体的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感受、领悟,在他们自己的活动基础上,能动地接受社会学校教育,主动进行自身内部的调节,经过长期积累而逐步形成自己的道德素养。

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不应单一地局限在校园生活中,还包括家庭生活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因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在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关于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赛事以及组建各种社会团体,尽可能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在群体中与他人交流、碰撞并调整、完善自我。例如我校组织的 “京剧大讲堂” 让许多参与的学生受益匪浅,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熏陶下,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形式的浸润下,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通过网络,还可以建立学生与父母家乡之间的联系。作为德育工作者还应与社会各界广泛联络,定期不定期地带学生融进自然与社会中。比如,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或者带学生去厂矿企业中实地考察参观等。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从而真实地感受生活本身,创设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道德境界。

思想政治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要不断研究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德育生活化的理念贯穿在整个德育活动中,使德育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引导学生实现由他律向自律转变,从而让学生走出“道德失范”的迷雾,塑造出与时代相合拍的鲜活的道德个体,并进一步培养个体高尚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毛晓华.大学生生活园区德育环境研究[J].教书育人,2003,(18).

[2]杨自保.加强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4).

[3]郝艳霞.破窗理论及其对德育生态性建构的启示[J].中国电子教育,2009,(3).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生活化大学生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