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刊上期“考试与评价”栏目中刊发陈泰树老师的《从对立走向统一》一文后,引起了许多老师对考试改革的热议。本期,我们选编吴中明老师的《航标与人文》一文,重点谈谈新课程理念下考试应该有哪些变革。欢迎老师们继续来稿,畅谈自己的认识。
课程改革呼唤着评价方式的改革。考试作为现行的一种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有:评价内容与形式的单一,评价的主体单一,并且对评价者的主体性倡导不够,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那么,教师怎样围绕新课程理念,对考试这一评价方式进行变革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让考试命题成为引领教学的航标
考试评价具有诊断、指导、激励和导向功能,如何让考试发挥这一功能?首先应体现在命题的方向上,让命题来引领教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
1. 回归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受以往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语文的实践性,忽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过分地迷恋于知识的传授或技能的训练,学生成为间接经验的被动接受者,成了知识的容器,其结果是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这么做,违背了母语教育的本质,更谈不上教书育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为考察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妨出一些实践题。如试题——
你注意大街上的广告、布告栏了吗?有没有发现其中的错字、病句?如果有,请举几个例子写下来,并把错字、病句改正过来。
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广告、布告、各种标牌都是学生课外学习的资源。但是,因撰写者文化水平等原因,其中不免会有一些错字、病句,只要学生平时留意,是不难发现的。该题既考察了学生利用课外学习资源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在实践中学用语文的意识;既能促进教师对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又能使学生平时多关心社会生活、多观察、多思考。不失为一举多得的好试题。
2. 让考卷成为彰显个性的舞台
《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部分指出,“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以往的考卷,客观题较多,主观题较少,旨在考查学生在同一标准下语文水平的高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命题角度的狭窄,不仅束缚了教师的教,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学,使学生在考试中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语文水平。而如果改变传统的命题方向,增加一些开放性强的试题,学生就可以尽可能地展示自己,考卷成了彰显个性的舞台。如试题——
本学期,你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诗文、名言?选择你喜欢的一段(首、则)写下来,并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
该题一出,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拿起手中的笔,尽情地展示自己。在答卷中,有的说:“我喜欢《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因为这首诗告诉我,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最终是不完善的,要想获得真知,还要亲身实践。正如诗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的说:“我特别喜欢《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的最后一节,因为它告诉我们:人的一生要有远大的理想,但更要抓住机遇,从现在做起,正如书上所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学生们的答案很少雷同,考试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舞台。
3. 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
以往的课堂教学多是封闭式的教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察局限于“语”字,局限于知识的“贮存”与“输出”。学生的知识如同电脑中分类管理的文件,考试时只要不加变动地“打印”出来就行了,不必有什么翻新,更谈不上创新了。学生平时是知识的“容器”,考试时充当知识的“搬运工”。而21世纪需要的是“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的人。”如果语文考试不改变狭隘的命题方向,不注意学科间的融合,又如何让评价(考试)来引领我们的教学,学生又哪来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
二、 让考试过程闪耀着人文的光辉
教育在重塑人类文明的同时,担负着科学和人文两个方面的任务。“以人为本,关注人文”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作为课程评价重要手段之一的考试是否应该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呢?
回顾以往的考试,一方面,内容“绝密”,考纪“严明”,学生被当作等待检验的“产品”,其基本的人性被忽视;另一方面,过分强调答案的客观性和唯一性,对学生语文水平的考察局限于知识的“贮存”与“输出”,忽视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性与独特的情感体验,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考试的功能被异化,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时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考试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为此,笔者呼吁:考试应该关注人文性!
那么,在考试中如何体现人文性呢?
首先,营造良好的应试氛围。教师在考前对学生加强考试目的教育和心理教育,让学生明白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给他们排名次,分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为了改进他们的语文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所以要消除紧张心理,保持良好的应试状态。考场的布置应体现人文氛围,不妨多一点如“祝你考试成功”“细心答题,发挥最佳水平”等祝贺语。教师的监考应严而有“度”,不能让学生胆战心惊,必要时,教师不妨作“友情提醒”,如“不要紧张,先把题目看一遍,想好后再答题”“注意书写认真,否则你可能被扣分”“做好后再认真查一查”等。这样,既能让学生增强信心,发挥最佳水平,又能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人文关怀。
其次,试卷的批阅应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是有差异的生命个体,他们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在试卷的批阅时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尊重和体现个性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不宜过分强调答案的客观性与唯一性。如某校六年级语文调研试题——
假如你亲眼看到了黄果树瀑布,你会这样赞叹:“!”
翻开试卷,不难看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异彩纷呈,极富个性,他们有的活用成语:“银雨撒金街,名不虚传!”“黄果树瀑布,百闻不如一见!”有的巧用修辞:“黄果树瀑布,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化妆师,你把我们的祖国打扮得真美!”有的巧引文中语句:“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有的干脆说:“黄果树瀑布,我只想说一个字,那就是‘美!”这些答案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与表扬,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挥语文水平,又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最后,淡化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强化其调节、导向功能。发展性课程评价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绝不是简单地进行优劣高下的区分。”作为课程评价方式之一的考试当然也不例外。考试结束后,教师把考试的情况科学、适时地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考试的结果,让其找出学习中的弱项,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亦应最大限度地接受学生的考试结果,多从自身的角度找原因,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
理想的语文评价(包括考试)是引领教学的航标,它闪必将耀着人文的光辉!
(作者单位:淮安市淮阴区渔沟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