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诚
解读教材,是备课的中心环节,是教学的起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为重要的前提,决定了教学的成败。深入解读教材,需要关注以下三点:一是课文的背景特点,二是课文的内在逻辑结构,三是课文中的典型细节、场景。
一、 课文的背景特点
一般课文中都有人物,如何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把握它的叙述要点与层次,因为人物的活动,是在具体情节的基础上进行,脱离了故事情节,人物理解就成了空中楼阁。其次,对小说人物的理解,一要把握人物出现的具体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也就是知人论世,万不可用今人的眼光去解读古代的人物;二要顾及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三是在具体情节的演进中正确、深入地分析人物形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是小说《水浒传》的节选。课文中的林冲,不是气宇轩昂的英雄,而是发配沧州途中的囚犯,这就预示了林冲在行为、语言上受到的限制。还有一点不能忽略,林冲此时还没有走到与朝廷对立,他仍然想着家中的妻子,希望服完劳役回家与家人团聚。所以,这时他决不会有在草料场杀陆谦的恨,在梁山火并王伦使人怕的表现。另外,林冲既然来到柴进庄上,就是客,更不能随意与别人发生争斗,也没有与别人发生争斗的心理准备。特殊的身份、特殊环境,决定了英雄林冲面对洪教头挑战后的一系列行为。林冲在课文中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我认为三点:有礼、有智、有节。前两点,从课文的细节描写中容易看出,而后一点相对困难一些。有节,表现在林冲即将把洪教头打倒时,只是抡起一扫,没有狠狠打去。这种打法非常有节制,不仅写出林冲之勇之智,还写出林冲打得有分寸。另外,林冲的性格思想,如果没有洪教头的衬托,就不显得那么鲜明。林冲的有礼,洪教头的蛮横无理;林冲的有智,洪教头的鲁莽;林冲的有节,洪教头的竭尽全力。洪教头的行为,处处与林冲的行为相照应,对比非常明显。所以解读教材在紧扣课标的基础上,首先要从文体着手。
二、 课文的逻辑结构
课文的内在逻辑结构,也就是文章的篇章结构、行文脉络。课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分析起来有难度。因为“文章的脉络有的好像山水画中的道路,脉络清楚,只是有的露,有的隐;而有的文章脉络,就像人身上的脉络没有露出来,不过还是贯通的”(周振甫)。教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的老师,都知道抓住“苦”字来领悟。但具体到课文中,就感到不那么容易了。课文如何写苦?有四点:一是住得艰苦——住在破寺里;二是吃得艰苦——喝水啃干粮;三是研究的条件艰苦——桌子用几块砖垒成;四是研究中不畏艰苦、危险——亲自品尝药草。为什么李时珍能够吃得这些苦,因为他想修订《本草纲目》,让万民得福,才会吃得万种苦,所以最终取得成功。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在逻辑结构,教学就显得简单多了。
三、 典型的细节、场景
如果说一篇文章是一棵大树,那么,典型的细节、场景就是这棵大树上的枝叶。一棵大树没有主干,不成其为大树;但一棵大树倘若没有枝叶,那充其量也只能是枯木一根,是毫无生命力的。同样,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一定量的典型细节、场景来丰满它,它就失去了应有的神韵,看不到其中蕴含的精神。这需要我们在解读教材时,狠下工夫。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一课中,李白与孟浩然对话的场面最能表现两位诗人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我曾听过一位老师教学这一段时,反复指导学生读,并不断重复说,请同学通过对话读出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可是读来半天,还是没有读出两位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学生不着急,老师倒是出了一身汗,因为后面坐着十几个听课老师。我坐在后面,心里想,这样学生就能读出依依惜别之情吗?感性的朗读,需要理性的理解支撑。其实两位诗人的对话,作者写得错落有致。在笔法不同中,既有层次,又可表现彼此间的深情厚谊,同时还可以窥见两个人的身份与性格。李白的话可分两部分,一为依依不舍的原因,“孟父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那时的李白刚刚出川,孟浩然长他十岁,且名气非常大。李白就有了“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之说。李白用了“敬仰”“您”,以表尊敬和心迹。二为直抒依依惜别之意。“不知何日再见面”,足见李白难舍孟浩然。李白真是性情中人,很率直,这一句与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十分契合。孟浩然比李白年长,没有像李白那样直接诉出离别之情,而是宽慰李白,有兄长之风:“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他又用了一个比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其依依惜别之情,更深、更长、更远、更久,更形象。这又可照见孟浩然的性格,沉稳而练达。课前深入解读这一典型细节,然后在课堂上指导品味、朗读,学生自然可以读出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教材的解读中,我们关注了课文、背景、内在逻辑结构和典型的细节、场景,加之学生年龄特点,就定能出现学生与文本地深入了解,倾心相交;精彩处,击节赞叹;共鸣处,自得一笑;疑问处,质疑思索的境界。
(作者单位:徐州市八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