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践教学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及能力要求,在总结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并结合实际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发外部资源的方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经管类专业 实践教学 探索
[作者简介]杨淑萍(1975- ),女,德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与管理学。(山东德州253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子课题及德州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重点课题“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子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IB070335-A11-86)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140-03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出现是高等教育走多样化发展道路的原因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神圣使命,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就成为该类院校的根本任务。近几年,随着社会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该类人才的短缺问题逐年显现,因此,积极探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与对策,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成为相关院校的重要命题。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实践教学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这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要求是不相符的。本文结合德州学院在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的改革与尝试,旨在探索推动实践教学发展的新思路。
一、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及能力要求
应用型人才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的面向实践、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并具备一定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的人才。与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研究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的显著特征是以能力为本位;与面向岗位和职业的技能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面向的是行业,它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文化素养以及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应用型人才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这里的能力不仅指岗位能力,更重要的是职业岗位群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还应是一定的创业能力。具体来说,满足社会需要的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一是具有广博的知识以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三是适应市场的能力;四是探索与创新的能力。在以上几种能力中,实践能力是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突出要求,其主要表现为开发能力、转化能力、设计能力及应用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应结合市场需求,重视实践教学,不断改善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学生认识社会、熟悉职场环境、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所产生的作用是理论教学难以取代的。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由于高校在组织开展实践教学的工作中面临多方面的困难,导致社会、教师、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效果均不满意。
(一)对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
实验室是物理、化学、计算机等理工科专业开办的必要条件,但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所需要的配套设备设施却常常被忽略。学校的相关部门也认为经管类专业可以没有实验室,学生应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来看,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既需要与课堂教学同步的教学实验,也需要检验学习效果的社会实践,这两个环节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不能顾此失彼。
(二)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能力和积极性不高
高素质的教师是培养高素质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需要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然而,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符合这一条件的教师相对缺乏。大多数教师较为擅长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同时由于教师教学任务重,学历进修及职称晋升的压力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参与调查研究或生产实践活动。此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对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从时间花费、教学条件准备等方面来说,课堂理论教学相对于实践教学容易开展,同时,教师职称晋升主要以课堂教学时数及科研成果为依据的现实,直接影响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也直接导致实践教学整体水平在低层次徘徊。当前,在实践教学能力助长机制缺乏的情况下,这种状况很难得到改善。
(三)实践教学的方法落后、形式单一
发达国家高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同时,运用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能力,体现了现代教学手段与教育观念的统一。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案例教学法一直是我国高校教学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手段,但是其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是教师掌握的案例资料中,关于我国的教学案例少、国外的教学案例多,直接案例少、间接案例多,案例与课程内容联系不紧密;二是教师对案例的控制和驾驭能力的欠缺,对案例分析不够系统,随意性较大,对案例的处理倾向于以查找问题为主,缺少深层次的分析;三是学生参与不积极,主动性不强。这些都大大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四)校内实验设施和校外实习条件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一些地方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的实验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原有的实验设施多处于陈旧、分散、低层次等状态,缺少功能完备的、大型综合性的实验室。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学校教学场所紧张,大班授课等粗放型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部分用人单位不太配合学生的实习活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际运作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经济目标的影响,一些用人单位对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即使接收少量的实习学生,也经常是作为免费的劳动力使用,学生实践效果甚微。这就形成了用人单位一方面抱怨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差,一方面又没有积极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创造条件的尴尬局面。
(五)实践教学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多采用研究型大学的考核模式,即理论考试加毕业设计(论文)。即使开设实验课的学校也缺乏系统、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学生的约束性远远低于理论考试与毕业设计两种方式。学校对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缺乏完整的考核评价方法和考核标准,同时,激励手段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对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评价也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科技服务及取得的创新成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有的学生对实践教学疲于应付,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改革的原则与思路
(一)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原则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要遵循目标性、系统性和全程性的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同时还应及时关注社会对经管类人才需求的变化,形成动态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整体优化的思想来构建实践教学的体系和内容。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应注重各实践环节之间的相互衔接,同时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出发,建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的机制,形成基础实验与基础理论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技能训练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及校外实习与校内实验相结合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应当贯穿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全过程,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也应当同理论课程的教学计划一样详尽和完整,以保证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改革的思路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教学作为与课堂理论教学并行的教学体系,是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汇知识、锤炼科学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启发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优势和独特的作用,是“理论、实践、科学研究”三元一体的教学模式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教学方法之一。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为:对校内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整体规划,形成以实验课程体系为主干,校外实习为重点,并辅以专业核心课程大作业(小论文)和第二课堂学科竞赛体系,其指导思想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改革,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记忆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创新型转变。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目标,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设计中,既要重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建设,也要注重对学生公关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能力的训练,在努力提高设计性综合实验项目质量的同时,还要开发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增加实践的内容和范围,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一)校内实验课程系列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内实验课程的建设应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学习阶段两个关键要素进行。
按照经济管理学科门类基础、大类专业基础和专业将实验课程从纵向上分为“金融证券类”“贸易经济类”“财务会计类”“信息管理类”等系列。
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将实验课程从横向上分为专业基本技能实验、专业仿真模拟(综合)训练、专题设计和实践能力(职业能力)训练。经管类专业基本技能实验包括各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各专业应用软件的熟练使用,其特点是专业针对性强,训练内容具体。专业仿真模拟训练包括各专业仿真模拟的实际操作、实战训练等内容,其特点是仿真性和实战效果强,对实验条件和软件、硬件环境的要求较高,训练所需时间较长,训练中用到的知识和方法较多,如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模拟、网上证券操作模拟等。职业能力训练是针对学生就业开设的职业岗位能力训练,是专业实验的最高阶段。
(二)第二课堂实践
第二课堂指在教学计划之外组织的、以培养学生能力、扩大知识领域、发挥学生个性和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它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第二课堂的开展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经济管理课程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如何设计、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是专业教学改革中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根据经管类专业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和组织开展专业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结合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如可以结合经济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开展证券交易模拟大赛、ERP竞赛、青年创业大赛、电子商务模拟竞赛等项目。
(三)毕业论文与专业小论文
毕业论文是高校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但在近几年,随着高校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渠道的丰富,大学生毕业论文拼凑和抄袭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使得毕业论文选题缺乏创新,论文质量严重下降,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设计能力,学校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也难以实现。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当前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指导教师在论文指导中责任心不强、论文质量把关不严。有人指出,高校本科毕业生论文质量下降是社会上抄袭之风的延伸和扩展。针对这一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迫切需要改革毕业论文设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论文质量的继续下滑。
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突破传统的统一命题的设计方式,通过对毕业生进行分层,达到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比如,对于愿意且有希望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可以继续采取命题研究的方式,以理论探索和创新为主,提高论文的要求和质量标准。对于直接就业的学生则要求将毕业论文与校外实习相结合,使毕业论文撰写紧密结合实习过程,通过论文撰写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学生毕业论文的内容应结合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论文撰写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论文抄袭的问题。当然,这一过程需要实习指导老师的严格把关,深入了解学生的实习内容。
此外,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专业小论文对学生进行考核。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指导学生进行研究,让学生以专业小论文的形式提交其研究成果。专业小论文的特点是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内容涉及面窄,写作形式灵活,写作过程较短,而且无须专门安排写作时间。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专业小论文计划,并形成量化考核办法,计入学生实践成绩。
(四)校外实习
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得天独厚的实习条件不仅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有了用武之地,而且还能让学生通过实习发现不足,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对其今后的学习和尽快适应岗位以及融入社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也是现代化的实验室所不能取代的。为此,学校须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实现学校功能的延伸,使实践教学的内容不断得到完善,提升高校实践教学的层次。此外,校外实习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学习、培训和科技交流的平台,是实现科技与社会接轨的重要途径。
鉴于校外实习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实习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增加实习内容,加强对学生实习的管理,并且将实习环节与毕业论文结合起来,使校外实习的目的性更强,效果更明显,同时也便于学校跟踪和考核。
(五)对实践教学质量实施监控
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是保障实践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稳步推进的必要手段。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需要高效协调的组织保障,强化实践教学管理中的组织功能:一是主管校长的领导和决策功能;二是教务处及其相关部门的管理和协调功能;三是院、系的专业实习业务指导功能和“实验中心”的具体组织与实施功能;四是指导教师的实践指导、检查、管理和执行功能。
其次,为了保证组织管理工作到位,教学环节能合理衔接,学校应建立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教学监督和检查有制度可依。
再次,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项目的要求,合理制定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考核与成绩评定办法。对教师的考评,可通过领导和督导考评、同行互评和学生助评的全方位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来进行。
最后,要建立以专职教学督导专家为主,教学管理干部为辅,有关教师参加的教学质量督导队伍,负责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和调研(如实验教学计划及执行情况的评价、专业核心课大作业评价、校外实习组织情况评价、第二课堂计划及开展情况评价等)。
五、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发外部资源的经验交流
由于经费限制,依靠单个学校的力量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完善实验设施对大多数高校是不现实的,因此,应该积极开发和整合校外资源,包括相邻高校的资源和社会机构、政府部门能够提供的便利,采取跨校合作、校企合作等对外合作方式。
师资力量的匮乏成为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师资建设方面,高校要处理好引进与培养的关系。除通过优质增量来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外,还可以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特点,适当地利用政府机构、科研单位和大型企业的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和管理者的智力与经验优势,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以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弥补教学力量的不足。校外兼职教师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管理、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能力素质的新要求,可以将丰富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还可以通过他们的纽带作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高校之间不仅可以通过师资共享达到互助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互派学生实现教学及管理模式的交流。德州学院与山东经济学院签订的全面合作协议,其中一项就是每年双方互派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交流,交流时间为一年。这样可以让优秀的学生能够在不同的环境里接受教育,对学生视野的开阔以及学校之间教学和管理的交流都能产生极大的帮助。
近几年,德州学院先后尝试多种方式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增加学生校外实习及教师课外实践的机会。例如,以企业名称命名的商学院,就是校企合作的通道之一,学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全方位合作协议,将企业里的高级管理及科技型人才引进来,将学校的骨干及青年教师送出去,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指导,也给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学院还准备开发校企互助项目打开更多的企业通道,如与企业达成人才培养互助协议,学院长期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服务,作为企业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进厂实习,这样随着合作企业数目的增加,学生校外实习问题就会得到进一步解决。
[参考文献]
[1]黄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2]陈晨,周晓璐,李林,董炎.应用型大学经管类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开放的研究和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1).
[3]王稼琼.培养有理工特色的经管类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