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芳
摘要: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学教师负担十分繁重,职业压力在不断增大,心理疾患已远远高出社会一般人群。文章讲述了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及采取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师评价体系;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6-0215-02
近些年来的一些研究和实践表明,高校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堪忧,英年早逝的现象时有发生,因心理因素而导致的健康问题更为普遍。因此,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生活空间,是新时期高校管理当中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这即是从另一层面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对构建和谐高校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社会各界对高校教师的期望太高。一直以来,教师都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里,“敬业”与“奉献”等价值观念在长期的文化历史积淀中,已经成为社会对教师的职业期待。当前社会上普遍流行一种“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说法,颇为形象地表现了社会对教师教好每一个学生的高度期待和过于苛刻的要求。
2.知识时代高校教师学术权威地位受到质疑。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现代信息技术得到普及,使得知识和信息的普及化程度大大提高。现在的学生接触面广、信息渠道多、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教师已不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了,教师在很多知识上不再是比学生“闻道在先”,威信受到了一定的动摇和影响,自然使教师感到压力倍增。
3.社会改革和高等教育的改革给高校教师带来心理压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改革的深入,社会文化的变迁,都会对人的心理生活产生巨大冲击与强烈震撼,此被称为“文化震荡”。
4.人际关系带来心理困扰。教师的职业性质和工作特点决定他们要与上级、同事、学生、学生家长及外界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教师与这些群体及个人之间关系处理得是否得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育与教学工作的成效。
5.经济压力。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的消费也越来越高,而教师的工资却不能完全满足家庭的开支。我们国家虽然已经明文规定,教师的待遇高于公务员,但事实上,公务员的潜在收入远大于教师。专注于教书育人、专注于学术和科研的那部分教师,付出的劳动和获得的收入不能对等,甚至相差很远,职业神圣感、实际社会地位和个人收益之间存在反差,造成严重的心理失衡,产生失落、压抑、焦虑、不满甚至绝望等不良情绪。
(二)职业因素
1.部分高校的组织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只重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顾教师的个人需要、教学的需要,管理手段简单机械。
2.教师授课质量评价。高校教师授课质量的高低通过领导听课、同行听课和学生网上评教等几个方面联合评价。领导和同行听课较公正、客观,而学生评教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却一直备受质疑,有些严格认真的老师反而得不到高分。授课水平受到领导和学生质疑,心理产生失落感,教学热情逐渐变得冷淡。
3.教学任务。在当代大学,无法想象不具备科研能力的教师可以成为好的教书先生,但是同时又必须承认,在时间、精力的分配上,教学与科研是矛盾的,是顾此失彼的。体力和脑力上的双倍付出,使高校教师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是双重的,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接踵而来。
4.科研任务。很多教师为应付学校科研量化考核,完成学校规定的论文数量和课题量(科研量化分数),或滥竽充数把几年前发表的文章稍作改动重新发表,或粗制滥造把正在研究尚不成熟的课题匆匆结题,于是高校中出现了教师论文发表数量多、课题申报多,但代表性论文和标志性科研成果几乎为零的怪异现象。而高校教师长此以往,教学、科研上不了台阶,始终原地踏步,会产生疲惫、拖沓、懒惰等心理问题。
(三)个人因素
1.人格方面的缺陷。在自我认识方面,高校教师大多自视甚高,自我评价高,自尊心过强。一旦受挫,就容易产生消沉、抑郁或偏激、冲动等问题。在对现实的认识上,往往对现实要求过高,使理想和现实存在偏差。
2.家庭压力的影响。教师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员,离不开恋爱、婚姻、家庭等问题。多数中青年教师家庭负担重,感到力不从心,从而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
3.自我保健意识薄弱。事实上教师的心理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还十分薄弱,还存在着重视生理疾病而忽视心理疾病的意识倾向。可见,把心理疾病当作一种疾病加以重视,是在广大教师中有待树立的一种新的健康意识。
4.个人期望值过高,追求完美。研究表明,不少高校教师在工作中的压力是对自己缺乏了解,教学工作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太高或者过于理想化,最终遭遇挫败,导致付出与收获不相符,心理失去平衡。
5.教师心理调控能力不足给教师带来心理压力。
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对策研究
从以上成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要维护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也要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方面下工夫,三方联动,从而解决问题。
(一)社会方面
1.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环境,重视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大力宣传落实《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
2.建立并完善社会支持性系统。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心理压力就越小。社会环境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为了维护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第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教师社会自豪感。第二是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创造一个融洽、温暖、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第三是不断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提供学习与更新知识的机会,满足教师成就感。
(二)学校方面
1.要科学规范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的评价因素。目前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不够全面,凸显了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素质,而忽视了作为高校教师应必备的其他能力素质。在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不仅要把教师的科研能力作为重点,还要把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作为重点,同时还要对教师的道德水平、政治素养、身心健康水平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2.保证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标准科学化。学校除了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还要努力优化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强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重视教师的心理需求,扩大教师的参与权和决策权等等。
3.深化高校人文关怀。高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除关心他们的生活、医疗、福利和工作条件等方面外,还需要有利于个性发展、学术自由、人人平等和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思想、精神和工作上获得理解、鼓励和动力支持的人际沟通、交流环境;有利于充分展示自身在学校工作中的才能、价值并被接纳的民主参与等等。如此,高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才能深入本质。
4.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保障体系。一是重教育重预防,以舆论宣传、专题讲座、知识橱窗等加强知识普及和预防指导;二是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便于预防心理疾患的可能发生和重点关注心理疾患患者生活、工作及其治疗;三是建立教师心理咨询点,方便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开展及个体的咨询和治疗。
(三)自身因素
任何外在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都必须依靠内因而起作用。在各种压力面前,高校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健康心理。
1.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高校教师是高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但同时又是普通劳动者,因此,作为高校教师要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自尊但不自傲,自重但不自夸,要辩证地看待遇到的挫折、碰到的困难,合理地评价自己,学会扬长避短,减少不必要的紧张和压力。
2.学会有效地调节自身不良情绪。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禁止、自我激励等方法,控制受挫时引起的情绪波动,改善不良心境;通过谈心、听音乐等方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使不良情绪得到合理释放,减轻精神压力和郁积的愤懑情绪。
3.强化自身的角色意识。教师应清楚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对自己的工作有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在教学活动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正确对待名利和金钱,正确理解和处理正在成长中的各类学生的所作所为,避免这些冲突对自己心理健康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4.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校教师作为一名普通人,生活在社会关系网中,承担着社会角色,教师只是其中之一,他们可以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从大学生中汲取心理健康的因素,更应通过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理解人际复杂性。
5.积极与优秀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交流和学习,建立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多听取学生和其他教师的意见、建议,能帮助高校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使教师更清楚地知道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了解学生是否接受自己的这种教学方法,自我认识就更客观,也更自信。
6.拓展兴趣爱好,拥有乐观心态。丰富的兴趣爱好,对长期从事单一教学、科研工作而引起的心理疲劳,有平衡、消除、调节的明显作用;且新的兴趣、新的眼界、新的活动、新的知识,有利于扩展教育思路,获得教学、科研上新的成功。
7.不断完善、提高自己,保持健康心理。在教学、科研生涯中,教师不仅应该精通业务知识,还应该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通过陶冶情操、优化素质,达到心理健康。
最后,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教师心理健康作为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不仅有利于教师在职业生涯上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教师自身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从而造福于他人和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彩霞.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维护[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18(1).
[2]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
[3]刘清华,杨玲.高校教师心理压力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院报,2004,(4).
[4]李霞云.教师心理健康内控机制的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4).
[5]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