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09-01-11 07:38杨俊强
师道·教研 2009年11期
关键词:夏瑜三味书屋百草园

杨俊强

张寿康教授曾经指出:“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他还指出:“比较阅读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增益智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开展比较阅读的训练是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的确是这样,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一、在比较中认识主题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的主题思想历来都是有争议的,众说纷纭。一种意见认为,本文的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另一种意见认为,本文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是一种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在表现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究竟哪一种意见更正确呢?如果通过比较辨别,就不难看出前一种说法更为合理。我在讲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就采用了比较的方法。首先从这篇课文的标题开始,题目本身就是一个比较,一个是“百草园”一个是“三味书屋”,把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放在一起,人们在阅读的时候,很容易就会产生一种悬念:这两种生活到底有什么联系呢?通过阅读人们很容易认识到,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快乐的,而三味书屋的生活的枯燥无味的,主题也就明确了: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也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尤其是文章中的那些引用,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等。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把这些既难读又难懂的“古董”呈现在读者面前呢?不难看出,作者之所以要写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话,是针对封建教育或批判封建教育中那种读死书、死读书的读书方法,揭示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

这篇文章里还有一个问题,也必须通过比较才能回答。那就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特别喜欢百草园而不喜欢三味书屋,是不是就可以说明他小时候怕吃苦而不喜欢读书呢?提出这一问题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篇文章的主题。鲁迅酷爱读书是人尽皆知的,那么,他为什么不喜欢三味书屋呢?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一问题,我把三味书屋的生活和学生们的现实读书生活进行了比较,并且在学生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经过比较,学生就会发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读书生活相对来说都是比较乏味的,要想获取丰富的知识而又不想吃苦,肯定是行不通的,想轻轻松松在玩耍中学到丰富的知识,可能不会那么容易。通过比较,还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现在读的书是健康的,有意义的,读书生活要比三味书屋丰富得多;而三味书屋读的只不过是些死书。

二、运用比较法分析人物形象

在教学《药》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来分析华老栓与夏瑜这两个人物形象。在讲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首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的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去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经过两个人物的比较,大多数学生有了一致的认识,那就是华老栓对当时的黑暗现实、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愚弄、对封建统治阶级及其爪牙的欺侮和压榨麻木不仁,丝毫不觉悟;而夏瑜则公然喊出“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样明确的革命口号有着明确的战斗目标,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然后,再进行比较,认识这两个人物为什么会有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性格特点。夏瑜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思想觉悟,对社会能有这么清醒的认识,是他勤于学习、善于认识社会、辨别是非的结果;而华老栓的愚昧、麻木不仁是他长期被愚弄、不关心社会所致。

三、通过比较认识语言的妙处

我在教《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时,就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这篇课文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它的语言非常准确、生动。我先列出一组句子:

1.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 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 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落下来。”“杏花开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这些对应的语言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使后者语言的准确性变得具体了。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甚至能妙语惊人,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责任编辑黄日暖

猜你喜欢
夏瑜三味书屋百草园
学校里的“百草园”
三味书屋
政治、经济及大众娱乐三重视角下的夏瑜之死及其思想意义
场面虽小,亦有乾坤
——作为教学资源的《药》中的场面描写管窥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
代孕“引喜”惹祸,女董事离奇死亡黑手是谁
“比较”引我们走近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