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光发
清代大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被世人尊为“扬州八怪”之首。他所题的“难得糊涂”脍炙人口,至今仍被许多人奉为修身、处事的不二法则。但在教导子女上,郑板桥却一点也不糊涂,可谓教子有道。
那么,郑板桥教育子女的道是什么呢?从他的家书和教子轶事中,可发现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核心思想。
一、人无贵贱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既不趋炎附势,也不轻贱穷人。他担心有个官爸爸”的儿子会受到弟弟、佣人等人的娇宠,特意在家信中嘱咐弟弟,信的内容翻译成白话文是说:我不在家,儿子便归你管教,要注意培养他的忠厚品格,不要让他养成骄傲的性惰,不能以为他是我的儿子就姑息纵容他。家里佣人的儿女和我的儿子,他们都是一样的人,应当同样爱惜,不能让我的儿子欺负他们。家里的鱼肉、水果、糕饼,要平均分给孩子们,让他们同样开心。要是我的儿子坐在桌前独自吃好东西,却让佣人的孩子远远站在一边观望,他们的父母看到了,就会可怜自己的孩子,喝斥他走开,他们就会像割心剜肉一样痛苦!在官尊民卑的清代,郑板桥要求弟弟将自己的儿子与佣人的子女一视同仁,同等爱惜,实是难能可贵,并且大有深意。
二、做人重于做官
科举年代,“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通过读书举仕做官,光宗耀祖,是一般人对子女最大的期望。郑板桥寒窗苦读何止十年,对中进士、做官前后截然不同的个人命运,当然感受极深。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并不是像当时众多官员一样,希望郑家世代为官,并期望儿子的官做得越大越好,而是通过家信,希望儿子从小就能明白,通过读书中举人、进士、做官,这只是小事。第一重要的,是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做一个好人。别人都把中进士做官当作天大的事,他却视为小事,而要儿子把“做好人”当作头等大事,因为他深谙做好人才能做好事、做好官的道理。
三、富贵易“愚人”, 贫贱能立意
郑板桥在《激县寄舍弟墨第三书》中关于儿女教育部分,大意这样写道:富贵人家请好的老师教育子女,望子成龙的心情非常迫切。但最后学有所成的,却多是陪读的贫贱家庭的孩子,而富贵人家自己的孩子却没什么出息……一百个当中偶尔有一个有点成就的,他的文章也必然不能沉着流畅,刻骨镂心。这难道不是富贵会令人愚笨,而贫贱却能让人立志并成为俊杰吗?郑板桥对此问题进行了深思,并把儿子安排在老家“贫贱”的环境中求学、成长,希望他有所成就。同时,他也表达了开明的求才观,认为“我花钱为孩子们请好老师,我的儿子最后能不能成才先不去管他,但陪读的贫家子弟学有所成,也能满足我很大的愿望”。
四、自食其力
传说郑板桥病危时,把儿子叫到床前,指名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父命难违,儿子虽然从未做过馒头,也只得答应。他请教了厨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亲手做好馒头,高兴地端到父亲床前,谁知父亲早已断气。儿子跪在床边,哭得痛不欲生,忽然发现茶几上有张信笺,上面写着给儿子的遗嘱——“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以诗、书、画著称于世的郑板桥,遗嘱里没有一般穷酸文人文绉绉的语言,却是掷地有声,大气磅薄。同时,他还留有遗诗一首:“祖业父财岂可凭?如山霜雪也消融,凌云万里雏鹰翅,搏宇总须先自丰。”
看来,他也希望儿子能像雄鹰一样展翅高飞,鹏程万里,有一番作为。不愿意儿子啃父辈的老本,而是要他自己努力拼搏,丰满羽翼。
郑板桥教给儿子的道,也正是他自己的做人之道。他之所以能在居官期间政绩卓著,辞官之后在艺术、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与他的这些道是分不开的。今天的人们多记住了他的“难得糊涂”,但在教子方面,许多人不见得像他那样“难得明白”,对子女非娇既纵,没有思路和对策。
教导子女是大事,一点也糊涂不得。今天的父母们,真该好好学习一下郑板桥明明白白的教子之道呢。
责任编辑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