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江虹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和谐、宽松的环境,还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的方法与能力。心理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少年儿童成长的需要,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关爱留守少年儿童,注重心理矫治
下面是我在调研某县关爱留守少年儿童工作时了解的情况:该县目前留守儿童总数9057人,留守儿童占学龄儿童的41.4%,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分布在小学阶段有5817人,初中阶段有3240人;男性为4891人,女性为4166人;家长一方外出的5072人,家长双方外出的3985人。留守儿童中目前无辍学人数。但留守儿童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缺乏教育,性格孤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人格与智力健康发展。父母常年外出务工,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教育,将他们寄养在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里,祖辈溺爱,管教不严,这些孩子学习松懈,成绩下降,学习成绩差,有的厌学、逃学、自暴自弃,家里无人管,学校管不好。
二是缺少关爱,心理出现偏差。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教育寄望于学校,而学校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沟通难以实现,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如性格孤僻、自闭和不合群、我行我素、不听话、说假话,“问题儿童”较多。
三是疏于管理,安全存在隐患。留守儿童的年龄正好处在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教育、管理而易于造成是非意识淡薄,分不清好坏。有的留恋网吧不能自拔,节假日成监管盲区。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极易诱发未成年人犯罪。
为此,必须对他们进行心理矫治。首先,要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注意运用赏识教育的方式激励他们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耐心、恒心,使他们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形成健康的心理。心理学家特别强调成就动机在少儿成长中的作用。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动机。从这个角度上看,赏识教育就是通过赞赏,使受赞赏者感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和赞扬而产生了激励功能。处于启蒙时期的孩子,“自我认定”意识逐渐增强,独立的意识也逐渐强烈,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一点,给他们以更多的激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其次,要组织开展一系列有利于他们健康心理成长的教育活动。让他们在愉快的活动中调整心态,促进心理健康。例如开展“我与父母通电话”“我留守,我当家”等活动,引导他们学会持家,培养自立意识,锻炼自立能力。
二、关注社会多元冲击,培养抗挫心理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一开篇就列举了几件有关青少年由于没有抗挫心理能力而违法犯罪的严峻事例,同时语重心长地指出:少年儿童心理状况“确实触目惊心,引起了我的深思”。这说明培养少年儿童的健康心理,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抗挫折心理能力已经引起高层领导及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新世纪是网络时代,是信息化社会,多姿多彩的信息必然给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面对社会观念多元化给少年儿童的冲击,改善他们的脆弱心理,适应他们多元化的要求,必须培养他们的抗挫心理能力,做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据有关资料揭示,当前少年儿童违法犯罪情况相当严重,呈现以下特点和趋势:一是呈上升趋势,趋于低龄化;二是在校生犯罪居高不下;三是农村犯罪增多,流窜作案增多;四是结伙作案多,犯罪类型向多元化发展;五是作案手段野蛮凶残,日趋成人化。究其原因大致有这样几方面:少年儿童自身心理发育不平衡,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崇尚江湖、哥们义气;家庭结构不健全,或溺爱或粗暴或放任自流,家长品行污染;学校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学风不正,流生辍学过早走向社会;社会不良风气、不良文化侵蚀等等。
少年儿童虽然在生理和心理上有所发展,但在性格、意志等方面仍处于不稳定状态。特别是由于他们心理准备不够,缺乏对挫折失败的积极认识,因而在遇到学习、人际交往和其他生活上的挫折时,很容易表现出挫折容忍能力低下的心理状态。这时,性格外向的表现为暴躁、不安、迁怒,性格内向的则表现出忧郁、焦虑和孤独。碰到个别的、轻微的挫折,这些反应还比较短暂;遇到连续的、严重的挫折打击,这些反应就可能反复发作,长期存在。久而久之,这类情绪就发展成丧失自信心,缺乏生活激情的心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造成严重伤害,形成心理脆弱。心理脆弱的学生,多数是性格比较内向,与社会接触较少,如不及时疏导、治疗,培养他们抗挫心理能力,将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培养少年儿童的抗挫折心理能力,首先要使他们正确认识挫折,要有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懂得挫折在一个人的生命里是无法避免的,人无法避开它的挑战,只有迎难而上,才能尝到愈挫愈勇的甜头。知道挫折从另一个角度看就像是磨刀石,可以磨砺一个人的意志,只要对它认识得好,处理得好,对自己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要教育少年儿童对自己的期望要合理,培养他们自我评价的能力。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学会扬长避短。同时教育他们在一旦遭受挫折后要多想到自己的长处和今后的目标和希望,以冲淡一时一事的愁闷;或教育他们想一些高兴的事,转移情绪;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令自己感到愉快而又有益于身心的活动中去,从而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减轻或消除挫折感,使心情变得愉快起来。
再次是把挫折教育贯穿到各项活动中去,给少年儿童以适当的磨炼,使其经受挫折。当今社会、家庭都极力为少年儿童铺垫人生坦途,使他们很少有体验“苦”与“难”的机会,适时、适度、适量给他们制造一些挫折,使其亲身经受、体验,对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我们要结合班队活动、学科活动,组织远足拉练、吃苦夏(冬)令营,让他们从中“自讨苦吃”,经受磨难和挫折,提高自理及生存能力。
三、正视儿童成长规律,消除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是指在真实或想象的危险中,个人或群体深刻感受到的一种强烈而压抑的情感状态。具体表现为:神经高度紧张,内心充满害怕,注意力无法集中,脑子里一片空白,不能正确判断或控制自己的举止,变得容易冲动。当恐惧产生时,常伴有心跳加速或心律不齐、呼吸短促或停顿、血压升高、脸色苍白、身冒冷汗、四肢无力,形成生理功能紊乱,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地震、洪灾、车祸、亲人去世等严重灾害事件,对人造成极大刺激,容易产生恐惧心理。而少年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引起产生恐惧心理的事物就会更多,如怕动物、怕水、怕火、怕雷电、怕陌生人等。其恐惧反应多为惊慌、惊叫、退缩、痛苦,甚至逃避或对抗。少年儿童常见的恐惧心理有以下几种:一是入学时的恐惧心理。在新环境中,一切都很陌生,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孩子容易出现;二是学习方面的恐惧心理。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会产生这种恐惧或畏难情绪;三是人际交往的恐惧心理。这种恐惧往往是在他们 “以自我为中心”时与人交往遇到冷漠挫折而产生的;四是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这是由于考试排名次和升学竞争产生紧张而出现的。凡此种种都对少年儿童身心发展造成影响。
少年儿童产生恐惧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他们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大脑的发展趋于成熟,但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最易产生心理问题。其次也有家庭因素,父母过度溺爱、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或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过高,造成亲子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少年儿童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还有来自学校的因素,学习负担过重,使他们心理极度紧张,导致用脑过度,大脑皮层机能降低,也会产生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教师教育方法失当,横加指责,会泛化到对人际交往的恐惧心理。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几乎空白也是原因之一。
面对少年儿童的恐惧心理状态,我们应当怎样帮助他们消除呢?笔者认为,人的情绪是社会的产物,引起恐惧的对象不同,具体情况也不同,消除恐惧的方法也必然因人而异。但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首先要坚持正面教育,帮助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用坦然自若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加强科普知识教育,科学地认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教会他们预防、躲避自然界的一切可怕现象的对策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积极组织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教育他们善于求助,寻找支持。
其次要运用示范脱敏法,帮助少年儿童矫正恐惧心理。即让他们在有保护的条件下逐步接触恐惧对象,认识恐惧源,逐渐消除恐惧心理。例如有的怕黑暗,我们先陪后放让他反复通过黑暗的区域。多次之后,就自然消除了他对黑暗的恐惧心理。
再次是运用系统脱敏法,帮助少年儿童消除恐惧心理。这是一种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即让他消除对某一事物的恐惧之后,会消除对同一类事物的恐惧。如某人患”恐毛症”,对凡是有毛的东西都感到恐惧。心理医生让他接触兔子之后,就消除了这种恐惧心理。对他们恐惧心理的消除和矫正实际上是对其勇敢精神的训练,使之大胆应对,勇于面对。
总之,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某些人物、事物、情景会产生恐惧,他们的心灵特别稚嫩,很容易受到挫折,我们应及时发现其心理变化,并加以疏导和抚慰,完善他们的心理,使之身心得到健康成长。◆(作者单位:江西教育期刊社)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