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推进高校和谐文化建设

2009-01-08 05:27朱彦瑾
江西教育C 2009年12期
关键词:建设

朱彦瑾

摘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每个大学生的头脑是高校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保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高校和谐文化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和谐文化 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高校作为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文化机构,发挥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新知识、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等重要作用,高校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和谐发展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强大的引导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高校和谐文化建设,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大课题和重要职责。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高校和谐文化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大要素: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大要素既相对独立,各有其特定内涵,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应当从宏观到微观把握以上四个方面的丰富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和谐文化是一种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是指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在全社会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作为和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和谐文化,包括共同的理想信念、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的人际关系、优良的校园环境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既是高校的发展目标,也是高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更是党和人民对高校的一种期望。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高校和谐文化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高校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价值是文化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需要具有先进性质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支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显然为高校文化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高校文化建设坚持正确方向的关键。其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抑制不良思潮侵蚀的保障。再次,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高校和谐文化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党在文化领域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的方向和“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化政策,为各种思想文化带来了宽松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借助于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先进的信息技术,西方敌对势力企图通过空前的思想文化渗透,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而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不够健全和稳定,面对良莠不齐的文化信息,容易迷失方向,遭受不良社会思潮的侵害。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能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确保社会主义事业的永续发展。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高校和谐文化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保证

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的同时,社会潜在的深层矛盾也日益凸显;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领域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出现了道德滑坡和道德评价混乱的现象。大学生的这种思想状况凸显出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是党积极主动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正本清源、创建和谐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和思想保证。因此,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和谐文化建设,不可置疑地成为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思想保证。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的途径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高校党政领导要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大力提升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使政治辅导员看清前途,安心工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学习,搞好科研,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同时,为学校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搭建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形成合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局面。

要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主动占领网络阵地的政治意识。利用网络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网络中加大形势与政策宣传教育的力度,不仅要宣传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要宣传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广大师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的自觉性,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学校要重点规划建设几个在师生中有吸引力、有影响的网站,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学校网站与全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网站相互连接,变点为面,形成强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2.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在当代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也才能把各党派、各阶层、各民族团结和凝聚起来。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战胜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思想活跃、有理想、热情高,但他们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多元化的现实,对理想的认识往往较为模糊,表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和功利化倾向。因此,我们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青年学生,使他们的理想与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振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引导他们为实现祖国的富强、民主、文明而努力奋斗。一是要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感受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3.在高校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我们要以各种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为契机,在高校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只有在凝聚中才能焕发出空前的力量,在危难中才能催生出伟大的品格。先进典型实践着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闪耀着高尚的民族精神之光。用先进典型教育当代大学生,往往能强烈震撼大学生的灵魂,持久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一是要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二是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诸如开展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创新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演唱会、报告会、辩论赛、书画展,组织参观革命博物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科教影片等,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中受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和启迪。三是在开放性与选择性的统一中激发高校校园文化的活力。高校一方面应以开放的姿态接受社会各种大众文化,另一方面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抵制腐朽思想和腐败思潮的侵蚀,不断调整、充实和丰富自己,以适应时代要求和校园自身的内在需要。

4.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随时调用有价值的适合学生口味的教育内容、素材,进行知识性、趣味性、针对性、实用性相结合的讲授,尽量做到内容精练,重点突出,说理精辟,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学习实际,体现时代性,使学生耳目一新,学有所思,听有所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吸引力。

首先,教育者要尊重大学生的情感,因为情感是教育走进心灵的先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只有在情感上和学生有了亲近感,道理才能入耳入脑入心;只有用高尚的人格感化人,用平等的态度感染人,用真诚的关怀感动人,才能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要将每一个学生都作为知心朋友,将教师对学生深深的爱、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解,通过动人而诚挚、幽默而深邃、温馨而诗意的话语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敞开心灵之门。再次,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把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帮助他们与教育、引导、塑造、武装、鼓舞他们有机统一起来,使他们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提升主体意识。这样营造出来的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诚待人的温馨氛围,必然会使学生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从而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李长春.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J].求是,2006,(23).◆(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列主义教学部)

□责任编辑:王锋旗

猜你喜欢
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
“五老”说和团促进和谐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