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春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特点的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大力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既要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オ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类型,它有与学术型、工程型普通本科教育不同的特色,也有与传统的普通专科教育不同的特点。市场经济要求劳动者既要具有过硬的技术本领,还要具备综合素质。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这也是高职教育的突出办学特色。
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培养高技能人才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这必将对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理念、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教学观念、教学手段等带来翻天覆地地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要求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把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定位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这是今后高职教育相当长时期的办学指导方针。
第一、要大力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改革的重点。简单的说,工学结合就是学生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工作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就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实际工作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与思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工学结合教学形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模块化教学内容,呈开放型和职业型,教学方法多为教学练结合、任务驱动、案例式,“双证”融通的实践和理论教学,学校(教室)和企业(实训基地)一体化,“双师”素质教师和外聘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技术能手为主体,兼职教师占较大比例,真实的职业体验等。一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三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四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五要建立企业接收学生实训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性实习和社会实践,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顶岗实习。
第二、要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现有的实训实习条件大部分不能满足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增加模拟和仿真实训条件。要建设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融“教学做”于一体、多功能、综合性的实训中心;与企业合作共建生产性的校办工厂、车间;努力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的一体化,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生产性实训实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社会服务等需求。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双赢求稳定”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进行校企合作,建设一批紧密合作型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注重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重视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和内涵建设,切实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实训实习基地的利用率和实训实习的效果。
二、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培养高素质人才
2008年《中国教育报》接连报道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文章,其中《汉语能力——21世纪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指出,一个尽管拥有学历、学位证书和数个技能证书的大学生,其求职应聘却因汉语能力遭遇挫折。《大学生就业违约暗流值得關注》指出,有78.6%的单位曾遭遇学生违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余祖光说:“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要求最高,甚至超过了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但学生和社会青年的价值观取向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2008年初全国人代会、政协会的代表在讨论教育时指出,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也一定要切实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目前,高职院校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重视技能培养、轻视素质教育的现象。甚至,有个别言论要求把所有理论课都砍掉,只开设实践操作技能课。本人认为这是错误的言论,应引起高职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和实践者的重视,并加以预防和纠正。
1、明确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目标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把素质教育贯穿于理论知识传授之中;融素质教育于实践教学、实践训练、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之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就业能力等,增强其职业适应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大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改革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团队精神、承受挫折能力等。
(1)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两课”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够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必需、够用”为原则,与企(行)业紧密结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把素质教育作为育人第一目标。与企业共同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制定育人标准,共同实施教学与培训,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以企业真实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教学计划与生产过程统一,课程大纲与岗位技能统一,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统一,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统一,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统一。积极推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对学生实施综合性评价,不仅有理论知识、操作动手能力考核,也要有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的考核;不仅有学校考核,也要有企业考核。通过教师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四位一体”的评价方式,认真对课程内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同时,加强素质教育研究,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素质教育。
(3)加强就业与创业素质教育。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诚信度和综合素质。大学生违约不仅要赔上违约金,而且要留下了不良的诚信记录,有时甚至要牵连到毕业学校,凡是这个学校的毕业生一律不要。加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就业与创业素质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全学程就业指导,定目标、定措施,分阶段、分层面进行就业指导。安排专职教师上好就业教育课,请人事部门的负责人及毕业生为学生举办就业、创业辅导讲座,办好供需见面的双向招聘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用于改进就业素质培养工作。根据高职学生的生源结构及个性特点,针对高职学生存在的就业共性问题,注重培养高职毕业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掌握求职的方法与技巧,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只有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并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爱岗敬业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因此,高职院校要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激励机制,形成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稳定人才的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通过送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培养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及实践指导教师到企业锻炼和顶岗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等多种形式培养教师,重点抓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总之,学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重点,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是最终目的。高职院校既要适应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大力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力度,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也要从教育、教学、管理、就业等方面加強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严防重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轻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出现。我国高职教育和高职高专院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担当起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使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尽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2006.113.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06.11.16.
[3] 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4.
[4] 中国教育报,2008.
ァ咀髡呒蚪椤开
李春(1966-)男,河南商丘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示范办副主任、副教授,在职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写作和高职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