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波
【摘 要】 本文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知与行上呈现的矛盾,指出当代大学生在对待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义与利的关系间,在专业选择和求职选择间,在公德状况和道德修养现状间,在对待婚恋观的认识与行为间,以及在对待人生价值问题的处理上,均存在着言行不一的现象。并简要分析了这些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据此提出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知行矛盾オ
人类活动包括“知”与“行”两个基本环节。人类社会的各种道德观念,具体体现在人们的道德行为之中。各种道德行为总会或多或少地对社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大学生健康良好的行为方式,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健康良性发展的需要。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知行矛盾”的主要表现
据相关资料显示,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在道德认识上呈现出较高水平,但另一方面也存在没有把道德认识完全变成个人行动原则、没有形成信念的问题。[1]因此在不少方面,他们的道德行为与道德认识间存在矛盾,道德观念与具体行动之间脱节。此类道德“知行矛盾”的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言行不一。在处理两者的关系时,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观念,仍是形成大学生道德判断、道德评价的基础。但在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中,上述认同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观念表层,在个人的行为中存在言行不一的现象。大学生在处理公与私、个人与社会利益时,能够认同甚至崇尚先公后私的道德观念。对遵守社会秩序、爱护公共财物、遵守纪律、维护社会公益等方面,普遍认为是现代社会中个体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但反映在具体的道德行为中,则往往强调个性发展和自我奋斗,将社会和个人割裂开来。他们更关注自身发展和现时利益,强调人应该首先对自己、对家庭负责,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实惠、优越的生活。
二是在对待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处理上言行不一。在人际关系中,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最为具体、随时随处可见的伦理关系,它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尺之一。大学生在对待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处理上,普遍认为应该先人后己、坚决抵制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但在其日常行为中,则更多考虑自身的感受而非他人的评价,表现为相互间的冲突和个体的不文明举止。
三是在对待义利关系的处理上言行不一。从认识上来说,大学生普遍认为应该“重义轻利”,提倡大公无私的高尚品格,以此来提高全民族的道德境界。但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在其具体行为上呈现出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实用化。在大学生中间,出现了片面追求物质利益,以物质享受的多寡为自身的价值取向。
四是在专业选择和求职选择上的言行不一。在专业选择上更加关注社会热门的专业,在择业方面从个人方面考虑的较多,而对社会需求考虑的较少,普遍存在片面的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现实追求与其推崇的崇高理想间存在相悖性。
五是公德状况和道德修养现状上的言行不一。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反映,当今世界普遍把良好社会公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视作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的象征。从认识上来讲,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具有社会公德意识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应是大学生必备的人格,但是体现在实际行为中的大学生的公德状况和道德修养现状却值得忧虑。整体而言,独立稳定的是非观、美丑观、善恶观、荣辱观尚未完全形成,主要表现为缺乏内省和自我解剖的能力。
六是对待婚恋观的认识与行为上的言行不一。我国的社会学者已作过大量关于大学生性行为问题的研究。这表明,当今大学生谈恋爱已不再是个普遍现象的问题,而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他们一方面向往纯洁甜蜜、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认为爱情是至上的,感情是第一位的;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各种思潮影响,爱情的冲动性、盲目性、功利性、随意性增强。他们既认为爱情应使人升华和提高,又对婚前性行为表示认可和渴望,等等。
七是对待人生价值问题处理上的言行不一。当代大学生注重人生价值的实现,推崇开拓进取、不懈奋斗的人生价值观,但在其个人价值的实现上却体现出明显的重实惠倾向。他们热爱祖国,期盼中华腾飞,但却不知道爱国行为应该如何体现;他们成才欲望较强,但却缺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但又往往缺少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谈到对金钱的认识时持鄙视态度,但同时又推崇“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以上这些相互矛盾、冲突的道德知行问题,复杂而又统一地表现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伦理学告诉我们,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这中间有一个由此及彼的关键环节,这就是道德意志的形成。[2]当人们把道德认识变成个人的行动原则,并坚信它的正确性和正义性的时候,就在内心里形成一种坚定不移地实现道德义务的信念,同时也就形成了体现这一信念的道德意志。由于“认识”不等于“接受”,“接受”不等于付诸实践。因此,道德认识内容的多样性和不同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就有可能使人们不能总是按照某一种道德行事。就道德生活中的“知行矛盾”而言,主要体现为德育对象对德育工作者所传播的社会主流道德认识与德育对象在实际行动中对社会主流道德背离间的矛盾。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出现“知行矛盾”的主要原因
在强调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知行矛盾”的同时也应看到,道德伦理观念是特定时空条件下个体或群体对社会现实环境的积极或消极反应,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知行矛盾”有其存在的现实必然性。
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但由此也导致了区域差異、个体差异及多元社会思潮并存的社会现实。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和利益主体性,决定了社会成员在认识和选择自己的道德原则时,必然与自己所处的生产关系的地位及利益追求相联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道德原则的认识难以趋向一致。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生活中的竞争机制、利益机制、市场供求机制的道德基础以社会均等、公平竞争为条件,以健全法制为保障,以完善的现代道德准则为依托。新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出现的必然性。
有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正朝着适应市场经济的方向迅速变化,普遍对公正道德、互助道德、诚实道德表示出极大的关注和认可。如在人才市场方面,认为需要建立一个真正平等公开的、有规可循的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不赞成“竞争是残酷的,不能顾及道德与良心”的信条。
事实上,当代大学生在深刻认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危害时,他们也就开始深入反思涉及自己生活和现实利益的行为的道德准则,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市场经济生活所要求的道德价值观念,如公平交易、平等竞争、诚实守信等,纳入到自己的道德价值结构当中。
三、解决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知行矛盾”的基本思路
对各级道德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调整传统道德教育方式,考虑人们的道德认同,以及如何协调人们在道德体系中道德价值与其所处社会环境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高等学校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背景下,推动着当代大学生全面介入社会生活领域,使之在学习、择业、为人处事等方面,更快地适应市场经济行为方式对社会竞争和发展的挑战。更具意义的是促进了当代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发育和发展,为他们的道德发展提供新的自由,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构成。总之,市场经济提倡公开竞争、优胜劣汰,注重法制、契约的强制监控作用,提倡人的伦理道德行为的自律、自控,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人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公平交易、平等竞争。这些都应该成为新的道德教育侧重点。
回顾上文所述,笔者以为: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知行矛盾”问题的认识,应综合考虑他们面临的多变的全新生活领域,认识到新的市场经济道德规范不可避免地改变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内涵,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应当也必然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为当代大学生发展和建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价值时,可以考虑采取以下的价值构成结构。首先,核心的价值层面。形成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体道德价值为主的最高的价值取向。其次,公共道德价值层面。形成以诚实守信、公平竞争、有责任心、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等为主的行为交往实践的价值准则。最后,个人道德品质层面。形成以健康积极向上的、鼓舞人心的普通道德价值如谦虚、好学、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助人为乐、宽容、勇敢、有正义感、有爱心、有同情心等为主的道德品质。新的时代背景下道德观教育应以实现以上价值构成为主要内容,具体而言: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构建大学生精神灵魂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与力量之源,而高尚的理想信念更是人们奋发向前、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它能给人无限的能量、激情和活力,能鼓舞人们的斗志。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构建大学生的精神魂魄,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美德与世界优秀文化的教育
以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精神教育,有助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时代责任以及自强不息精神,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和追求自己存在的意义。
3、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环境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责任,需要三者共同努力。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变化源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他们所处的人生阶段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只有进一步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环境,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许青云.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与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
[2] 唐凯麟.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