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生
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受到极大的冲击.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倡导的目标,同时也是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在新课标条件下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呢?
一、重视情境创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尽量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境,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数学教得“有趣”.在七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节课,教师应首先让学生知道数学将学些什么,学了数学有什么用,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生动的讲解,让学生知道“数学有趣”、“数学有用”,然后进一步告诉学生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只要开头开得好,就会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精神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心理环境,消除畏惧心理,使学生树立要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中教师要让数学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了解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实际,又能广泛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从而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由此产生学好、用好数学的兴趣;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使学生产生要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二、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增强学生的信心
观察和探究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方法,在我们周围有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和事物都跟数学知识有关,鼓励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讲授新课时,联系学生亲身体会到的、熟悉的事例进行讲解.联系实际学习数学,能较快、较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做一做,从中探索发现规律,并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学生在交流中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并理解同伴的描述,可提高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要做好首席代表,引领学生有兴趣、有激情地参与探究活动,及时采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师生互动”等形式,降低学困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尊重个体差异,关注评价过程,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信心
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应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以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评价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评价的内容要更多地指向有价值的数学任务和数学活动,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进步,要善于发现学生获得的哪怕是极其细微的进步,并加以赞赏,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多给予他们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从点滴的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自信心.平时上课时一些较简单、容易的问题,尽量让学困生回答,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也能表现自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动手能力并不一定差,在参与数学活动时已明显地表现出来.在这种时候,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克服自卑的心理.
初中阶段是学生在智力、身体、情感与社会行为等各个方面取得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学习,教师还应帮助他们发展独立生活能力.数学教师的责任不只是单纯的数学知识教学,还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在确定数学课程的目标上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让他们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关键.数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