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呼唤回归生活

2008-10-31 12:51高仕芬
21世纪中学生作文·综合版 2008年10期
关键词:童谣范文写作水平

高仕芬

新的《课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它再一次重申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我们有很多老师虽然在理论上认同这个提法,而在实际操作上却又自觉不自觉地背离了它。

现在,很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下了课也是埋在作业堆里,很少有课间休息时间,更谈不上自由活动时间。在家里,父母往往还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太少,嫌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够自觉,又给学生买来什么《升学宝典》《名校之路》……面对那些堆积如山的作业,聆听着老师、家长的埋怨、唠叨,学生根本没有春日草地上的嬉戏、夏日的垂钓、秋日里的放风筝、冬天里的堆雪人打雪仗……根本没有机会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试想,这种没有色彩的、单调乏味的生活,加上教师强加给学生写作的种种清规戒律,所谓作文事实上就是代“教师立言”、代“考试立言”,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怎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呢?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写作水平不能提高的原因主要就是对生活的感受力不强,脑子里没有储备足够的素材和信息。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经常可以追求立意标准、格式标准、写法标准等规范化教学,向学生大谈写作秘诀,诸如:如何开头点题,中间如何展开,结尾又如何照应,甚至于鼓动学生模仿课文,去下苦功夫背范文等,在这种统一标准的作文训练中,学生的思想个性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学生的作文也就往往脱离自己生活真实与认识能力的“成人化”语言、“英雄化”思想,难怪现阶段学生中还常常出现这种作文现状:一看题目就摇头,摊开稿纸咬笔头,苦思冥想皱眉头,三个小时没开头。

当然,这些老师的做法不能说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点儿作用都没有,多了解一些文章的开头、结尾、结构方式等写作范式至少可以帮助学生规范写作,不至于写作时离题万里。多背一些优秀范文、记住一些名言锦句的好处就更多了,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增强学生的语感,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确立主题思想,准确地选取题材,恰当地安排体裁、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这无疑是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一条捷径,但是,仅仅做到上面这些,是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

我们说,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介入到教师和学生日常生活中去,去改变他们在学习教育中的生存状态或生活方式,使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和学习行为发生某种转变……才能写出对教育具有指导意义的教育学论著来;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问题就更不容置疑了,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诗人金波老师,就是在母亲搂着他吟唱“拉箩箩,拉箩箩,收了麦子蒸馍馍。蒸个黑的,放在盔里,蒸个白的,揽在怀里”等无数个童谣声中感受朴素的饱含乡土气息的民间童谣的美,享受与母亲一起游戏的快乐,学会感悟生活,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引领他走向了文学殿堂,为孩子们创作了大量情真意美的诗篇,正如他在《童谣》中写的那样:“妈妈教我的童谣,是开启我生活大门的钥匙,它在我面前展现了绚丽多彩的世界……”

著名作家老舍在他的《三年写作自述》中也说过:“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写它。它是一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上来。”这就导出了一个作文的道理:只有真正的贴近生活,让生活“原汁原味”地从我们的笔下流淌出来,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善于调动入微感觉,捕捉生活中令人心灵颤动的极细小的生活“切片”。

猜你喜欢
童谣范文写作水平
快乐童谣
满腹狐疑
展示成果 激发写作欲望 提高写作水平
春色几许(简谱)
写作,也许成了生活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书面表达题参考范文
学滑板的启示
Pocket Money
范文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