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梅香
《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语感”作为学生要获得的基本语文素养之一。并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从近几年各省课改区的中考试题来看,命题者大多注意引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情况,这些命题趋势都在提醒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语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加强朗读吟诵训练
要对学生加强朗读吟诵训练,教师自己必须掌握朗读吟诵的技巧,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及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朗读吟诵。刘国正先生回忆他的语文老师善于用吟咏的方法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朗读吟诵是眼、口、耳、心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在一读一听中,人们便能够直接迅速地感知语言美,领略文章的韵味。
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一文中描写表演安塞腰鼓场面的语句:“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前面。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热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段文字多用短句、排比句,来营造激越的气氛,来表现一种昂扬的气势。朗读时,要带着一种“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意念,保持一种快速的节奏,这样就会体会到作者利用短句和排比句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的效果,从中领略文章所表现的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叶圣陶先生说:“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可见,语感的培养,与多读、熟读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
二、品析关键词句
要培养语感,还须“咬文嚼字”,研究某个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微言大义,仔细琢磨精彩句子中所包含的艺术表现力。如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写道:“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抓住句中的“飞”这一关键词,我们就可体悟到当时宏儿动作之快以及想见到“我”时的急切喜悦之情。又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中写道:“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对“父亲去给儿子买橘子”时的细节描写,写得很形象、传神,简直就是强光聚焦下的形象定格,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攀”、“缩”、“倾”,就能体会到父亲当时的动作是何等的艰难吃力,从中品味出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挚爱深情。
除了品析妙词之外,赏析文中关键性句子也是提高语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背影》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放在开头,真可谓开篇简洁、开门见山,直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揭示全文的核心,使读者产生了悬念。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领会其妙处,会大大激发学生品味作品语言的情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感能力。
三、能够形象再现
语感的表现之一就是:人们能够把听到或读到的内容在脑海中再现,有“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之感。你虽然没去过三峡,读一读郦道元的《三峡》,闭上眼睛想一想:春冬之季的三峡有雪白的急流,有碧绿的深潭,有打着回旋的清波,有倒映在水中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而下;江水清清、树木苍翠、山势险峻、百草丰茂,充满无限趣味。通过想象,三峡那美丽的画卷如在目前,这就再现了形象,刘勰曾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再现形象时,如能自然充分调动个人以往的经验,把个人已有的知识、情绪、兴趣、意志等融入到作品形象中,融入得越丰富,再现的形象就越鲜活。
在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中,学生的修养得到积淀,审美得到熏陶,灵性得到启迪,感情得到升华。因此,教师要本着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的教学态度,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加强对学生的语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