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莲
教学过程中仅仅深入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内容是不够的。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摸准学情,可以为有效开展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教学依据。但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学情分析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话题。
学情分析要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为“学前调查”,第二步为“统计分析”。两步有机的结合,成为有效教学的基础。
第一步:学前调查
主要考察学生的经验度、认知度和需求度。
1.经验度
考察学生学习新课之前已具备怎样的与新知识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及能力水平。例如,在讲初一政治《防范侵害 保护自己》时,可以设置这样的学前调查:“你接受过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安全教育吗?”以此来了解学生学习新知的经验度。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因此,教学中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度则成为有效施教的“前提”。
2.认知度
考察学生学习新课之前对新课重要知识有怎样的认知度。这主要是指学生对新课教学目标中要求达成的新知识的认知水平。例如,在讲初一政治《防范侵害 保护自己》时,可以设置这样的学前调查:“当面临外界侵害时,怎样才能有效保护自己?”以此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度。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学生涉猎知识的途径相当多。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程度,才能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有效施教。教学中了解学生的认知度是有效施教的重要环节。
3.需求度
考察学生学习新课之前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有怎样的心理需求程度。例如,在讲初一政治《防范侵害 保护自己》时,也可以设置这样的学前调查:“你愿意学习自我保护的有效方法吗?”以此来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需求度。
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变外在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让学生顺利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教学中了解学生学习的需求度是有效施教的“关键”。
第二步:统计分析
在充分开展学前调查的基础上,对学前调查的结果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是学前调查发挥应有功效的必要途径,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的必要环节。
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切忌为了学情而去分析学情,将学情分析孤立于新课教学内容之外,节节课前的学情分析大同小异。例如,有的教师每节课前的学情分析都无外乎“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层次水平,学习态度的端正程度,年龄特点”等。这些学情分析内容的设置,有它存在的必要,但如果每节课的学情分析都仅仅局限于此,就成了千篇一律,没有什么实际效用。
每节课老师都要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而同一个人对不同新知的经验度、认知度、需求度是不同的。因此,教师每节课前的“学情分析”都应该是学生对即将传授的新知识的经验度、认知度、需求度的分析。例如,在讲初一政治《情趣与兴趣》时,教师的学前调查内容就可以设计为:“在课余时间里,你最乐于做的事情是什么?你认为什么样的兴趣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益?‘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你愿意做这样的人吗?”在这样的问题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教师便可以有针对性地施教。
总之,在科学的学前调查、准确的统计分析基础上得来的学情分析能够为有效施教导航,使学科教学凸现实效性。但是,它看似简单,想要做得到位却很难。这还需要教师们时时处处花更多的心思在学生身上,多去了解自己的学生。□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编辑 杜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