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二三

2008-10-16 09:09赵光升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 2008年9期
关键词:接点怀古项羽

赵光升

自古以来,诸多“欲构中天正急材”诗人在落得“辜负凌云万丈才”时,会不自觉地徜徉于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之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记录纷纷已失真,语言轻重在词臣。若将字字论心术,恐有无边受屈人。”元代刘因的这首具有历史批判精神的《读史》,或许道出了怀古诗为什么能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的部分原因。也正因如此,咏史怀古诗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这类诗歌的结构一般思路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鉴于此,在理解时要抓住一个接点,注意两个问题,把握三条线索。

抓住一个接点

诗人们在创作时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阅读鉴赏怀古诗,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等典故,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些典故中的人、事与作者的际遇的连接点。正是有了这个连接点、相似点,作者与古人,今事与古事才能有机地对接起来,进而生发出作者的很多感慨。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牛渚”是个典故,也是一个对接点,讲的是谢尚闻袁宏咏史而重用之的故事。它连着没有贵贱的悬隔,尊重才能的谢尚和富于文学才华而不被重用的李白,正是这个对接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满腹经纶却无人赏识的深沉感喟。

所以,在鉴赏怀古诗的过程中,无视典故的鉴赏只能是隔靴搔痒,而找不到对接点的鉴赏等同于盲人摸象。

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不要把怀古诗词看成是历史,更不能看成史论。由于篇幅的限制,诗人们对历史往往是“挂一漏万”式的处理,甚至是不讲究百分之百地忠于史实。比如说李商隐的《贾生》,与史实就颇有出入。其实,汉文帝还不算昏庸,也不是不想重用贾谊,诗人只是抓住“问鬼神”与晚唐许多皇帝佞佛媚道以及自己和贾谊都最终不被重用这两个相似点,借此发挥,以抒发自己“辜负凌云万丈才”的无尽感慨,正所谓“怀人念已叹人生”。同时在短短的二十几个字甚至几十字的一首诗或词中,绝对无法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做出全面的评价。例如《咏怀古迹(三)》,杜甫只是借题发挥,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颠沛流离的身世家国之情,而对王昭君其人除了同情之外,没做任何结论,而课本中《内蒙访古》对王昭君的评说则明显带有史论的性质:和亲政策比战争好,其间有霄壤之别。

二是掌握区分怀古诗词艺术水准高下的要诀,也就是“有我”与“无我”的问题。

就写景而言,“无我”之境是最高境界,而对怀古诗词而言,“有我”之作才能臻于精妙。刘禹锡的《蜀先主庙》(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像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这首怀古之作,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全诗警辟工整,垂戒千秋,句句精拔,字字精粹,怀古、论史浑然一体,形象感人,意境深邃,即令今人读之,亦掩卷喟叹。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却批之曰“无我”:刘禹锡只是作为一个客观的评判者,没有把自己融入诗中,因而“诗中无我”,虽警辟深邃,但难臻精妙。韩元吉的《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的最后以怀念李白和写景作结,含不尽之意。诗人在吟咏古迹时,用的是“古人即我,我即古人”的手法,把自己完全融入诗中:李白一生怀着“济苍生”和“安社稷”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像东晋谢安那样“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但壮志难酬。韩元吉虽然身任官职,但在当时投降派得势掌权的情况下,词人的前程也不会比李白好多少,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诗人悲李白壮志难酬与自叹“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韩元吉),如水乳交融,浑然无迹。可以说诗中的谪仙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谪仙。吟咏时诗人并非隔岸观火,而是亲赴火场,故感慨格外深切,意蕴分外深邃。

把握三条线索: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理性反思

一、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因为古人的身世际遇和作者的身世际遇有着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对比失落型: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作者在这里是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第二种是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如:辛弃疾的《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作者写此词正值他被谗罢居上饶带湖之时。词中叹息像李广这样有大功于国的名将,一度被罢黜而家居。回顾自己“壮岁旌旗拥万夫”(《鹧鸪天》),突入金营手缚叛徒张安国,稍有作为,又被排斥而长期退隐。南宋小朝廷的国势是与汉武帝时的实力声威不能同日而语的,那么,自己与李广同一遭遇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怀古伤今。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因而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古盛今衰型:物换星移,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让人顿生世事沧桑之感。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仍在,朱雀桥也在,但不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而是滋蔓着野草野花,作为历史见证人的燕子已经住进普通的百姓人家了。昔盛今衰的对比或反衬是这类诗歌常用的手法。

第二类是物是人非型:“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如吴潜的《满江红·金陵乌衣园》:“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天一笑、满园罗绮,满城箫笛。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乌衣苍,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乌衣园,为晋代王谢等贵族故宅的遗址,宋代时此地成为游乐场所。词中“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两句以“乌衣”并提,但巷犹昔,事难觅,王谢已成历史,对比十分鲜明,自然生出物是人非之感。“晚烟斜日”,则更加重了这种感受。所以,古今对比,以今为主是这类诗歌的思路.

三、理性反思。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而这一类则完全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自出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看法。如吟咏西楚霸王项羽的一组诗: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

这三首诗咏的都是同一个人,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杜牧诗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王安石诗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李清照诗是从节操角度来评价的。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各自观点。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的角度立意,说明大丈夫男子汉要经得起失败、挫折的考验。杜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立意,指出项羽已失去人心,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饱尝丧夫之痛、亡国流离之恨,项羽的“不肯过江东”引起她的共鸣。她认为人要讲求气节,实际她是借项羽说自己的志向。

这类诗的构思往往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之所未发,使人耳目一新。

总之,在怀古诗中,咏史怀古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在鉴赏时,只要我们能紧扣住诗中“古”“史”的典故,抓住一个对接点和三条情感线索,注意两个问题,就不难解读出咏史怀古诗的真谛。

(作者单位:山东省沂水二中)

猜你喜欢
接点怀古项羽
ZD(J)9转辙机新型接点组研究
特高压换流变分接开关压力释放阀改跳闸的分析
项羽虞姬
竹叶沟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探究
寻找师生关系的“接点”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裴怀古的“诚”字诀
裴怀古的“诚”字诀
周恩来妙语评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