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位表述”的语文课堂

2008-10-14 10:38卓立子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9期
关键词:整体语文课堂课文

“本位表述”是指立足于语文课程知识本位基础上的对语文课堂结构的一种言语表达和叙述形式。

“本位”是对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叩问,即询问教什么的问题。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具有不可替代性,语文知识包括语言学知识、文字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艺学知识等为对象的本位知识。语文课堂教学要站在语文的本来位置展开教学。

“表述”是指语文课堂结构的言语表达和叙述形式,是对语文本位知识的一种内在关注,既关注语文本位知识的表现内容,又关注语文本位知识的表达形式,是“怎么教”的问题,它主要探究语文本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生成过程。

搭建语文课程本位知识合理的呈现结构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科学性生成模式即把实践的知识抽象为一定的原则理论图式,对于教无定法、丰富蔚然的语文教学而言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本文关于语文课堂模式构建的浅显反思“基于本位表述的语文课堂”强调用行动语言(立足于实践)而较少地用命题语言(不过分追求理论)来反思。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揣浅陋,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求教于广大专家和同行。

“本位表述”的实践探讨之一:“言语本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起点,语文课堂应在思维的行程中首先呈现为具体的本位。

语文课程的本质就是要探究言语的内在联系以及生成的规律,以求形成学生的语言表现素养。语言意识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意识,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决定形式,语文课堂教学既要关注语言内容,还要关注语言形式。“言语本位”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在教学实践中,“言语本位”教学的表现形式是我们教学中常常首先关注的对象,应该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表达方式:叙述(顺序、倒叙、插叙等)、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行为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铺垫、烘托、对比、象征等。

布局谋篇:线索、顺序、过渡、照应、详略等。

语言辞格:描绘类(生动形象:比喻、夸张、拟人等)、结构类(强调突出:对偶、排比、反复等)、语气类(增强语气:反问、设问、感叹等)。

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对“言语本位”表现形式的剖析,是把具体的“言语本位”进行综合的过程,完整系列的“言语本位”由此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然而内容和形式的哲学关系决定了我们在对形式和内容的选择中必须从内容出发,在综合和抽象的思维行程中呈现具体的本位,正如马克思所说:具体之所以为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具体是现实中的起点,因而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

我们提出语文课堂在思维的行程中呈现为具体的本位,是在言语本位起点的基础上对“本位表述”语文课堂的阐释,反对沉溺于结果的获得或者停止于对结果的赞叹,甚至是对结果的无限放大、夸大的错误做法,就是强调语文课堂要固守语文课程的具体内容,反对语文课堂脱离其学科特色而失去自身价值和意义的一些泛语文、甚至反语文的错误做法。

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和优秀时文有关景物和场景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叙述、诗歌意象的创造、戏剧矛盾的冲突,都需要个体利用思维加以呈现,然而对于优美的语文文本,语文课堂只赞叹其形象生动,无疑是废话;只找出其中的修辞,无疑是肢解,把艺术体肢解是愚蠢的,就像优秀医生不应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样;而笼统地说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等则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无限放大和夸大更是一种虚无主义的错误做法。那么语文课堂在思维的行程中怎样呈现具体的语文本位呢?我们以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上阙的课堂教学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1.再现事物的本位形态:面——湘江橘子洲头的寒秋风景;线——万类景物;点——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物;体——由天上到地下,由近前到远方的一个立体空间。

2.再现事物的写作方位与顺序:由远及近,由天上到地下,由静到动等。

3.再现事物的本位色彩:红绿分明,天空高远。

4.再现事物的本位特征:生机勃勃,雄奇壮丽,色彩绚烂。

5.再现作者的本位情感:毛泽东主席的情感,应该是由看到一片生机勃勃,雄奇壮丽,色彩绚烂的秋景时的激动、自信到“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追问时情绪的深沉变化。

语文课堂在思维的行程中呈现具体的本位,我们可以首先把思维由整体推向局部,细致地分析局部的特征,这是抽象的思维具体呈现的过程;其次对这些诸要素和诸对象特征的分析指向这些要素的综合。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由“线性思维”转变为“立体三维空间”。

“本位表述”的实践探讨之二:用全面综合的思维模式对语文本位进行整体感知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建立对阅读和写作的全面综合之感,避免单一化的思维模式,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位特征之二。

语文阅读文本和写作命题本身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对整体知识的本位进行表述,我们认为这既包含了整体知识本身怎样被表征出来之外,还包括这些知识如何得到应用,更应该包括抽象的认知策略等。

1.阅读教学对语文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既“感”又“知”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对语文课堂进行本位表述的过程, “听、说、读、写”的语文文本整体感知可以基本避免条分缕析、碎问碎答的缺陷,还本真语文课堂的本位表述。

(1)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之中感受和感悟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概括”、进行“信息提取”、进行“思路”分析、进行“语言板块集聚”,用这样的方法将学生引入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用多角度整体赏析的方法,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引入课文,在欣赏课文不同角度的美点之中,对课文进行多角度的整体理解。

(2)用设置“主问题”的方式,给学生以“抓手”,让学生在“抓手”的导引下通过阅读文本得到真正深刻的阅读体会;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让学生在自由探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的感知与理解;用“探求”、“发现”作为教学要求,用组织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作为手段,在探寻、交流、讨论中整体理解课文。

(3)分析提炼课文的写作模式,在分析提炼之中发现课文构思与写作的奥秘,并以此作为学生构思写作的范本;用读文写文的手段,或对课文进行创造性改编,或将课文进行有特定要求的缩写,以牵动学生的思绪,在课文内容的“再表达”中达到对课文的整体理解。

以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为例,我们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课堂整体表述设计。一如提炼出关键词“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进行了主问题的设计,对整篇文章进行了鸟瞰俯视;二如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和臭名昭著的昏君动荡时代,配置一定的教学资源,引导对问题的探究,实现对文本的全面理解;三如学生谈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和感受,联系学生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不仅从结构上对文本进行整体梳理,而且在情感上也与文本进行整体对话,总结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四如提炼本文的写作模式,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和技巧的掌握,进行写作训练和教学。

2.写作教学要进行语文本位整体感知。

应试写作教学(特别是应试议论文写作教学),是一种将写作高度格式化的教学,它强调同化否定异化,强调一元否定多元。这是一种脱离对语文本位整体感知的作文教学方法。我们以议论文的拟题为例讨论议论文的写作怎样用全面综合的思维模式观照整篇作文。

【课例】据说,凡是报考印度孟买佛学院的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该学院正门一侧的一个小门旁,让他们每人进出小门一次。这个小门只有1.5米高,0.4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不然就只有碰壁撞头了。进出过这个小门的人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种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让他们终身受益。

在人生路上,常有需要我们弯腰侧身才可以过去的小门。请以“人生路上的小门”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针对这一材料型话题作文,写成议论文可以拟出三种不同类型的题目。

第一类:动词结构或主谓结构短语(1)弯腰侧身过小门;(2)人生的路上,学会弯腰。第二类:主谓宾短语(1)能屈能伸,亦大丈夫也;(2)低下头来,又是一片天地。第三类题目是名词性词语,如“最是那一低头的风采”、“俯身的温柔”。

三类题目如此观照作文命题:第一类题目动词的动性和谓语的谓性决定了文章的内容强调的是面对此价值命题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即应该怎么做的问题;第二类题目作为主语的动性词语强调了对命题的正确判断,宾性词语则强调了作出正确判断后产生的积极意义;第三类题目体现了正确的价值认知带来的积极的生命走向。三类题目面对同一个生命命题着重强调了三个不同的方面:做什么,这样做的意义,怎么做。但从全面观照的角度而言,它们的指向是确定的,即面对同一个生命的命题作出正确的选择,认识选择这样做的意义,并且要有行动,在行动中完善人格。

综上,用全面综合的思维模式对语文本位进行整体感知,要引导学生进行不断地尝试和体验,不断地注重细节,对本位文体和本位作文命题在整体和关键要素的联系中进行观照;在个人(包括学生全体的交叉互动)——本位文本和本位作文命题——个人(包括学生全体的交叉互动)的全面思维系统中构建人与本位语文的融合;对本位文本和本位作文命题不仅要进行结构上的梳理,更应该进行情感上的共鸣和思考。

“本位表述”的实践探讨之三:语文本位与外部对象表述的多向统一。

语文课堂是具有主动性和发展变化性的实体,然而空谈、泛化的语文课堂硬是用所谓的“多元”课堂代替了本应是语文本位表述与外部对象统一的语文课堂。

多元思维只应该是本位表述基础上较为深刻的本位思维。提出语文的本位表述与外部对象的多向统一是为了反斥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较为严重的虚无主义倾向。我们认为语文本位与外部对象的多向统一表述时应该统一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讨论话题本身的内涵意义和哲学本质意义;

(2)讨论话题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背景;

(3)讨论话题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的关系;

(4)讨论话题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5)讨论话题与人们公认的理论系统的关系;

(6)讨论话题典型的正面代表观点和反面代表观点;

(7)讨论话题的实证性做法和预测性展望。

语文课堂教学要通过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帮助学生实现人类文化世界与学生精神世界之间的创造性沟通和趣味性转换,当前的课程和教材是“一片五彩缤纷的人文天地;是由名家名篇构筑而成的文学殿堂……”语文本位表述与外部对象的多向统一的过程是一个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他人、主体与自我、人—物—人的互动过程,这依然是一个在语文的本位语境义和言语场制约下行进的过程,它对本位的语文进行了修饰和描绘,这是语文“本位表述”的另一种形式。

外部对象与语文本位的多向统一的表述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课堂表述过程要着力于语言的积累和应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字、文学素养。如果严重忽视语言实践、丢失语文元素,学生将会空手而返。

(2)课堂表述过程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智性思维。语文本位与外部对象的统一不是杂七散八的杂烩式的拼盘。只有最具有语文价值的外部对象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智性思维,从而在对语文本位的表述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培养语文思想素养。

(3)课堂表述过程要充分考虑学情,把握外部对象与语文本位统一的时机和方式。外部对象与语文本位的统一是多向的。因此,它与语文本位统一的时间长短,统一的时机都要把握得恰到好处,应该以学生的学情为着眼点随文而定,因势而导。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经历了一个“放逐”的过程,经历了从原来教学过分强调工具性到过火强调人文性教学的转变过程,语文教学状态由原来的机械化、生硬化状态走到了泛化甚至异化状态。可喜的是,广大专家和一线教师对语文课程知识和语文课堂结构进行了反思和回归研究,事实证明基于“本位表述”的语文课堂才是恪守科学和理性的语文课堂。这里,我们发表一窥之见,以期引起广大专家和同行对回归本真语文教学的重视和研究。

————————

参考文献

①王荣生:《完整地理解“语文知识”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0期。

②韩雪萍:《表象: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知识形式》,《语文建设》,2008年第1期。

③余映潮:《整体阅读教学》,《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6期。

④商利民:《鸟瞰俯视,建立个体文本理解图式——在中学语文中如何整体感知文本》,《语文建设》,2008年第1期。

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⑥卓立子:《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目标走向》,《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8期。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武进区三河口中学]

猜你喜欢
整体语文课堂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