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春雨 丁 卯
【内容提要】中国民间美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传统文化形式也正逐渐被人们淡忘,几近消失。搜集、保护、研究、继承并发展中国民间美术已是一件迫在眉捷的重要任务,只有寻其根、溯其源、深刻挖掘它的文化内涵,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到它重要文化价值,使其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更好地了解现实,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民间美术;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
中国民间美术堪称国宝,它是中国五千年传统和古老的文化后裔。它承传远古发展至今,给现代文化艺术生活带来远古文明基因。在现今信息时代,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将尽消失。但是我们要在留存的现象中寻其根、溯其源,汲取其中的艺术精华并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这一领域所蕴涵的丰富内容,并推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
搜集——保护
中国民间美术被称为“劳动者的艺术”,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的智慧结晶。对于民间美术我们讲“古为今用”,其目的就是为了认识、了解、研究和发展我国这一传统的民族文化表现方法。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个领域原来竟是一个被埋藏的、如此博大的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剪纸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它是劳动人民为装点自己的生活而逐渐创造的结果。它与民间风俗相结合,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它的题材丰富,涉及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劳动的各个方面,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它文化内涵深刻,并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它也是劳动人民精神的重要载体。靳之林先生在他的《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一书中,从各个方面展示了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美术的深遂与博大。“生存与繁衍”反映了先民的群体意识,“阴阳相合、化生万物”揭示了中国本源哲学观念。对于民间美术研究来讲我们刚刚起步,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为振兴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形式而寻求到更多的突破点,我们一定要背负起繁荣民族文化的重任,不断深入民间,走向民间,因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根是深深地扎在民间的。
搜集本身也是一种保护和发展。早在“1954年河北文化局曾派人到杨柳青收集齐键龙等著名画店的优秀木版画板16000斤,约千种版文”。①潘鲁生先生在1990年11月出版了《论中国民间美术》一书,王树村先生在1991年10月出版了《中国民间年画史论集》,王宁宇先生在1993年12月出版了《中国西部民间美术论》等等。这些都表现出了抢救传统民间文化的责任感。吕胜中在他的《民间剪纸》一书中这样写道:“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能不追随他人才能取得自己在人类文化的地位”。他以一个民间美术研究者特有的敏锐有感而发。民间美术作品随风俗、时令进行创作。如:剪纸艺术本属于广泛使用的民间艺术品,而现在却只是少数人生产的商品,并且,在生命内涵上大打折扣,取而代之的却是市井纹样。民间玩具更是凤毛鳞角,批量生产的塑料玩具以及外国卡通形象充填了儿童成长的全部过程。所以,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巨变的今天,如果我们不保护中国民间美术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它将伴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声与街区的改造而彻底成为不被后人知晓的历史。因此,我们有责任为我们的子孙去保护这一即将消亡的古老艺术形式。
研究——继承——发展
发展,即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它的必要条件是在接受并研究这一古老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发展就要从第一手材料入手,在人们的生活中进行,以理论的高度为标准进行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传统文化理论上讲,中国的本源哲学是“生存与繁衍”,即“阴阳相合,生命生生不息”。②民间美术这一古老文化形式正是承载了这一哲学的基本内涵,并与之互为呼应,相应相成,历经几千年而经久不衰。它同时还表达了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因此,继承是研究的前提,发展是研究的目的。如何研究、继承、发展中国民间美术?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认识民间美术的种类上,不能忽视其各自的特点。剪纸有剪纸独有的特点,木版年画有木版年画的造型规律,刺绣、印染等也都有着各自的价值和优势。如果强行给某一种艺术形式妄加外来因素,首先劳动人民不接受。因为,民间美术作品更多的表现形式和作品内涵是无法分割的统一体。就形式来讲,抽象符号的运用和平面、向心。它是几千年发展的结果,是被劳动人民认可的。如工农兵形象作为门神出现是当时的历史所需造成的,但其最终还是恢复为神荼、郁垒的本位。另外,剪纸向绘画靠拢,木版年画吸收西方造型观念,这些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终归不能动摇其自身的独特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接受就是标准。因此,尽管风俗时令随着时代有所变化,但劳动人民仍然在自觉与不自觉地运用和秉承着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丰富内涵和表现方式。所以,民间美术有着较强的生命力。
其次,要突出地域性特征。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出现了许多地方特色相似或共通的现象。更有甚者,有人对不同的民间美术表现形式实行中西杂糅,造成东西方两种观念上的混乱。这样也使得在许多新民间美术作品中表现特色不突出,甚至一摸一样。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56个民族,各地方在艺术上有着各自的地方特色以及文化差异。但是真正的优秀民间美术作品,其关键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了本民族文化的内涵。我们要从能表现符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着眼,决不能从表现形式上判断它的优劣。因此,可以说只有研究本民族的文化特征,才能把握这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才能更好的继承它、发展它。
再次,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才是继承发展的必由之路。现在一提到好的民间艺术作品,就是老的好。但这种判断并不是从传统文化的含量以及民族文化的特色角度的分析结果。如果从深层次的内涵上了解这一传统文化形式,你就会发现其中所包含的中国本源哲学的基本内涵:“生存与繁衍”,这一哲学的基本核心是“阴阳相合,化生万物”,即“一阴一阳为之道,生生不息为之易”。③ 也就是“阴阳相合,生生不息”的观念。它揭示了传统哲学的本源,并使这一本源哲学内涵一直保存并深深内化在民间美术作品和民间风俗之中。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半坡文化时期的“双鱼人面”,还是河姆渡文化时期的“双凤朝阳”,它们都是反映了“阴阳结合,化生万物”这一传统哲学的基本观念。因此,一个民族文化不是随意的编造,它是一脉相承的发展。民间剪纸中的“扣碗”,它的基本含义是“阴阳牡牝相合”(上男下女),即新生命诞生。这不正是新婚之意吗?它正是家族繁衍意识的再现。因此,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看来,民间美术即“劳动者艺术”。
最后,坚持审美观与造型观念是民间美术的审美要素。追求时尚在现实生活中固然重要,但民间艺术的创造者是在反映他们自己的生活和需求。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去创造艺术,他们对作品的题材、造型规律、构图以及表现手段都表现出了对自我生命的热情。他们用民间美术这一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真诚的心声和真善美的愿望,这种情趣符合劳动人民的审美需求以及他们对生活美的体验。民间美术从造型观念上讲有着自身特点,它寄托了劳动人民的情感。如“鱼”意为多子;“牡丹”为富贵;“鱼戏莲”反映了一种生命意识等等。这些都反映了人类的思维形式是人类对自然万物及其自身“观物取象”的结果,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民间美术是广大劳动者情感在这一表达形式的寄托代言。
由此可见,加强民间美术研究,是为了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广泛收集、调查、整理是研究和发展的条件,只有充分认识了它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发展它。因此,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应把民族心理、风土人情、地域特点、文化内涵、造型观念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的国粹——民间美术这一古老传统文化形式才能发扬光大,才能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更好地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①王树村著.《中国民间年画史论集》.天津杨青画社出版, 1991年10月第一版
②靳之林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
③《易经·系辞上》第五章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