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曰北
如何解读文学作品及作品的意义生成和作者创作意图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具有价值的问题。传统文艺理论认为,“知人论世”是正确解读作品的基础和关键,因为读者的能动性必须建立在准确破译作品全部意象的基础之上,而意象的形成又是作者在特定条件下人生体验和审美理想的外化,因而,阅读的第一步是探究作品产生时的真实背景。
《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11月6日,徐志摩第三次欧游归国的途中。他第一次到欧洲的时间是1920年10月前后,来欧洲的目的,本来是为了拜访他所崇拜的哲学家罗素。初到伦敦,拜伦的诗,林长民、狄更斯的才华气质,剑桥大学自由的学术氛围以及周围秀丽的自然风光,共同激活了徐志摩灵魂深处蜇伏了很久的爱美、爱自由的天性和诗情。他由一位苦读的学子逐渐被熏陶为具有浪漫气质的诗人:“在康桥,我忙的是散步、划船、骑自行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牛油烤饼,看闲书。”(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然而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在和林长民接触的过程中,徐志摩认识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林徽因的艺术气质,姣好的容貌,以及十六岁少女的清纯,深深打动了徐志摩。他顶着得罪于师友,失欢于父母的巨大压力,毅然决定和没有爱情的婚姻告别,并以西方诗人的浪漫方式对林徽因表示倾心。但是,此时的林徽因只是个生活在父亲身边的年仅十六岁的中学生,“无论在思想上、精神上,还是生活体验上,都处在完全不能对等的地位,因此也就不能产生相应的感情”(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作为政治家的林长民此时也肯定冷静得多,他也未必愿意把女儿嫁给适合做朋友不适合做女婿的徐志摩。不久,林长民携女儿回国。徐志摩单纯而狂热地寻求“灵魂的伴侣”的幻想成了泡影,难堪的现实让一向率真任性的富家子弟陷入茫茫的苦海之中,他说:“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于渐渐的潜化了我的气质。”(徐志摩《猛虎集·序》)
林徽因离开了徐志摩,但徐志摩灵魂深处对林徽因的痴情眷恋一刻也没有停止过。1922年8月,在跟妻子办好了离婚协议后,徐志摩也回到了国内。这期间,虽然林徽因依然没有什么表示,但徐志摩的热情却一点也没有减退,甚至还在1922年春泰戈尔访华期间,委托泰翁向林徽因转达殷殷之意。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飞往美国求学,追求林徽因无望已成为不可改变的现实。1926年6月徐志摩题写了“洒脱中隐寓着留恋”(余光中语)的《偶然》:“你我相逢在黑暗的海上,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热烈而浪漫的感情,逐渐变得沉着而深化了。
1926年10月3日,在众人的一片反对声中,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婚后,由于陆小曼生活上讲究排场,家庭经济上的压力日趋加重。徐志摩为生计到处奔走,婚姻关系出现了裂痕。陆小曼和翁瑞午的亲密接触更是把徐志摩推到了一个难堪的境地。在个人感情上历经坎坷的徐志摩不愿意再把事情闹得满城风雨,因而采取了退让的态度。
1928年3月,林徽因和梁思成结婚。对现实婚姻的感伤,对心仪已久的恋人成为别人新娘的无奈,对林徽因爱情婚姻选择的理智的尊重,都让纯真善良的徐志摩无语,他选择了“轻轻的”“悄悄的”离开。1928年6月,徐志摩满怀伤感和失望第三次到欧洲出游。他在后来的日记中曾写道:“我决意去外国时,是我最难受的表示。”(《爱眉小札·书信》)
诗人“带着再寻旧欢的痴想”,又一次来到了康桥,来到了这个记录着他刻骨铭心的初恋的地方,向康桥告别,向那一段魂牵梦绕的恋情告别。
“轻轻的我走了”,这是热情消退后的理智,是痛定思痛后的冷静,是无可奈何的感伤。理智告诉他,自己应该走开,路还很长,人活着总应该向前走,尽管前面可能是黑暗,是苦楚,是狭长的甬道。“正如我轻轻的来”,则反映了诗人情操的高尚。他希望自己的离开和到来时一样,不给对方澄净的心底留下一丝涟漪。他自己是这样的伤痕累累,却一再地提醒自己“轻轻的”“轻轻的”。然而当他再一次“轻轻的”举手作最后的告别的时候,往日的旧影,深情的眷恋,又一次注满他的心头,感情的野马又跑到了理智的前头,“轻轻的”使“招手”变得不那么干脆和利落,“作别西天的云彩”的洒脱也因着这“轻轻的招手”而变得有气无力。告别的主意已被冲淡,诗人于是索性作一次纵情的畅想。
在接下来的三节诗中,诗人选择了柳、水草、潭水这三个与康桥密切关联的意象作为抒情的载体。这三个物象本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在康河随处可见,但却因为浸透了作者的情思而显得温柔而多情。在诗人的心里,枝条柔美的柳树已幻化为身着艳装的新娘,她披着金色的婚纱,娉娉袅袅地倒映在波光闪闪的康河。油油的水草也一样的多情,康河的碧水柔波早已把它洗涤成多情的仙子,她曾经听过太多的柔情密语,如今正张开双臂拥抱这位远道而来的知己。在水草温暖的怀里,诗人醉了,他愿意永远地沉醉在水草为他编织的温柔之乡。清泉也曾听到过诗人浓烈绵长的话语,如今她静静地注视着诗人,为他把那个彩虹似的梦永远紧紧地守护在心底。
那时那刻,诗人远离现实,沉醉在对往昔甜美的追怀之中。他寻梦,寻找那个失落在康河里的甜蜜的梦。他走得很远,但很值得,悠远的梦慰藉了他疲惫的心,他禁不住高声放歌。然而是梦就有清醒的时候。回到难堪的现实之中的诗人,马上意识到“我不能放歌”,意识到自己没有放歌的理由,各种烦心的事像无边的夜一样包裹着他,他能说什么呢?他又怎么能说清呢?这一切均根源于他,也只能由他一个人独自品尝自己亲手酿下的苦酒。诗人满怀忧伤地沉默。茫茫天地间,只有夏虫了解他的心绪,亲近着他,怜悯着他,并敛起欢快的歌喉,和他一起沉默在暗夜里。
令人欣喜的是,这一次诗人没有放纵自己,没有长久地滞留在无边的愁苦之中。他没有忘记自己是来和康桥告别的,他再次提醒自己“悄悄的”离开,不带走一片属于远方的云彩。诗人在经历了一次情感的涅槃之后,又重新回到理智之中,他用力地挥了挥衣袖,下定了告别过去的决心。
这样说来,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节,第二部分是第二到第五节,后两节是第三部分。三部分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告别——眷恋——告别。诗人理智而冷静地告别那段历史,告别之时,回顾过去,又充满深情的眷恋。“最甜美的诗歌就是那些诉说最忧伤的思想的。”(雪莱语)浪漫诗人把自我的满腹忧伤倾吐成《再别康桥》,轻灵飘逸而又不失理性光彩的《再别康桥》遂成为流光溢彩的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这一经典之作,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化作清幽的箫声,飘荡在如诗如画的康河上,飘荡在富有诗性的中国人心里。
我们在品读诗作的同时,还应看到作者本身理智而诗意地化解自我感情上的纠葛的做法,这也值得大家借鉴。人生注定要经历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但只要我们理智、冷静地对待,总可以走出阴影,使生命之树在遭受风雨袭击后会绽放出美丽的花蕾。行文至此,我又想起汪国真的一首诗:“高兴时就唱一首歌,忧伤时就写一首诗,无论天上掉下来的是什么,相信生命总是美丽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