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理趣诗的鉴赏

2008-09-02 03:53祝泉洲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 2008年8期
关键词:理趣名句物象

祝泉洲

我国古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在诗歌的国度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独领风骚的。所谓理趣诗,是指诗歌中含有一定的哲理。一些理趣诗因富含深刻的哲理而流传千古,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诗句,人们都耳熟能详。以下谈谈理趣诗的鉴赏途径:

一、直陈式说理

即通过议论直接阐明一个道理。例如陶渊明的《杂诗》: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这首诗直接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光阴易逝,时不我待,要惜时勤奋。诗歌直接说理,语言浅显,却寓意深刻。再如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肤浅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整首诗只有短短的四句,却见解独到,直陈做学问、求知识的真正经验,即使在知识更新的今天,仍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二、借用修辞说理

借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式把抽象的哲理融于形象的修辞表达中。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两首诗是以比喻来说理的成功作品。第一首是说:水塘虽然不大,但因为有活水不断地充实,就能清晰细微地映照出大千世界中不断变幻的天地万物。诗人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才能保持头脑的活力和思维的敏捷,不断认识社会的新事物,适应社会的新发展。第二首以水涨船行喻出这样一个道理:要善于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在事物的变化过程中,依靠其有利条件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再如杜甫的《后游》:

江山如有待,

花柳自无私。

采用拟人手法,是说山水景胜、花柳姿态,它们无私心,等待着人们去欣赏,从而引发出大自然是毫无私心的道理。又如杜甫的《秋野》:

水深鱼极乐,

林茂鸟知归。

仍用拟人修辞手法。水深,鱼儿自然感到快乐;林茂,鸟儿愿意回来栖息。从中可以体会到环境影响的重要性,说明只有政治清明,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的道理。

三、以物象象征说理

以物象来象征哲理,寓哲理于物境,使意象与哲理融为一体。例如刘禹锡的《竹枝词》: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此诗借瞿塘峡的艰险,抒发对人世的感慨。妙在比兴的运用,用瞿塘之险象征人心之恶,并层层深入,揭示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再如,“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等,均是把深刻的哲理融入诗句的物象中,表达了新生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道理。

四、在生动的景、事描写中寄托事理

通过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景物、事件进行艺术捕捉,在诗歌中描写某种意境,展现某种哲理。例如王安石的《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当时作者辞官闲居于江宁,在秋江帆影中获得精神感悟,遂有此作。在阴晴莫定的天气变化中,面对秋阴不散的江景,诗人的视野虽然遇到“青山缭绕疑无路”的阻塞,却又在“忽见千帆隐映来”中变得豁然畅通了。诗人由山光水色的变化体验到某种人生哲学,人们常用它形容由困境步入佳境的一种人生境界。它鼓舞人们在逆境中要自强不息,从而改变人生的境遇,给人以奋进不止的精神力量。因此,此诗是以富有辩证的思维取胜。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句,表达的也是这一道理。再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不仅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暗示了以春光为代表的一切美好的有生命力的事物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杨万里的《小池》中的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叶刚刚露出水面一个小小叶角,却早有蜻蜓立在上边。用来比喻新生事物一出现,就为目光敏锐者所发现。

(作者单位:安徽省太和一中)

猜你喜欢
理趣名句物象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理趣课堂”实践研究初探
冀军校
封底:·英诗名句·花儿
如何与物象相处
《中庸》名句节选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草色遥看近却无”理趣浅析
以“非美”意识辨析观光旅游产品的设计
中华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