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训练(二)

2008-09-02 03:53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 2008年8期
关键词:张继夜泊枫桥

宋 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寒山寺悟禅 王本道

少时读张继的《枫桥夜泊》,还以为这寒山一定是个古木参天、风景佳秀的名山。许久之后,才得知寒山乃唐代一位高僧的名字。平心而论,《全唐诗》中所收张继的40余首诗中,其他诗作称不上是上上佳品,惟独这首《枫桥夜泊》堪称唐诗中的精品。诗使寒山寺更加名重禅林;寺又使张继和他的诗远播重洋。今年暮春的一日,我有幸造访这千年古寺。

大雄宝殿的香火很旺,身着各色服装的善男信女们虔诚地顶礼膜拜着,众位高僧也手持木鱼,双目紧闭,肃穆地为膜拜者口诵经文。据说,寒山寺的古钟只有午夜时分才可敲响,千余年来,那108下钟声不知震撼过多少人的心扉。然而让我奇怪的是,眼下还是正午时分,伴随着大雄宝殿庭院里的袅袅青烟,钟楼里的钟声竟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寺内碑廊陈列的碑刻闻名遐迩,有《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对张继的这首诗,历来的注释一直比较低调,称其是一首抒发羁旅愁绪的七绝。对此,我一直不以为然。特别是三四两句,以往普遍认为是凄楚的钟声使旅人的愁情更加浓烈。而我却以为,恰恰是这钟声使作者自省自警,从一腔愁绪中得到了解脱。按佛法的说法:“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当年张继赴京赶考名落孙山,归途羁旅枫桥,冷月西斜,栖乌惊噪,难免悲从中来。但作者的情绪并没有只限于此,当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来,他深受启迪,于是诗兴大发,留下了这千古绝唱。或许也正是这钟声才清除了他不第的烦恼,促使他继而刻苦攻读,再次进京应试,终于中了进士。果真如此,我想,那《枫桥夜泊》大概应该归于禅诗一类了。

本人并不信佛,也不谙禅事,但进得庙来也想体会一下个中的滋味。要学禅事进入禅的境界还真是件难事,只有靠自己的灵性去认识或领悟。古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范例。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名句,意思是到了水穷之处不但不烦不恼且产生了观云的兴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现了作者被罢官后贬到边陲的心境,尽管孤独寂寞,却仍有“寒江独钓”的兴味。而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是一种大境界、大超脱。正由于这样,我国历史上众多的知识分子尽管一生之中在宦海几经沉浮,但大多都能虚怀若谷,安之若素。

走出寒山古寺,日已西斜,毗邻寺庙的古道之上,长街人流,裙带飘香,“人面桃花相映红”。许多人周身洋溢着朝拜之后的虔诚与满足。其实,这光怪陆离的人世间,正设置着种种诱人的机遇和恼人的坎坷在等待着他们。是春风得意抑或是厄运当途,任何人都无法预料。既然进庙烧香,就要有个禅的心态,否则,欲无止境,当了皇帝还想成仙,天生的幸运儿总想锦上添花,过高的期望值往往导致物极必反,喜极生悲。只是哪得诸般都占尽呢?凡人还是应该调整心态,安心静虑,平和地待人、待己、处事。即使是华盖当头又无力回天,那就学学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还能落得个“知足者常乐”的结局呢!

(选自《散文垫高心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1.作者认为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上上佳品,该诗的第一、二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2.对《枫桥夜泊》这首诗,历来认为是一首抒发羁旅愁的诗作,但本文作者另有研究。请简要概述作者的观点。(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造访寒山古寺后,是从哪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悟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点,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欷歔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它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沉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为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选自《散文垫高心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4.作者在游览杜甫草堂公园的过程中,领悟到了“杜甫草堂”不只是一个休息场所,更有其深层的文化意义。杜甫草堂的文化意义是什么?(3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细雨蒙蒙中游览杜甫草堂,作者认为这是老天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你理解“文章憎命达”的含义吗?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层层深入地揭示了文章的内涵。请你从文中至少选出三个对比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作者的理解与一般传统的认识不同,他认为“夜半钟声”震撼了诗人,使诗人自省自警,解脱了落第的一腔愁绪,转而刻苦攻读,终于中举。

3.作者是从这样三个方面来悟得禅理的:①从张继写《枫桥夜泊》,领悟其挫折面前不气馁,再接再厉终获成功;②推及王维、柳宗元、刘禹锡和他们的诗句,感受他们超脱现实的心理,领悟其身处逆境不烦不恼,自我超脱的人生;③针对人们朝拜神灵的盛况,以为神灵并不能消灾赐福,“春风得意抑或是厄运当途”是“任何人都无法预料”的客观现象。

4.杜甫草堂的文化意义在于,它是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点,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是一段历史的观象台。

5.这句诗的基本意义是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就如杜甫,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杰出成就,成为一代诗圣,彪炳青史。但他的凄凉际遇、他的苦寒人生,再次证实了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6.①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形成了对比;②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形成了对比;③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形成了对比。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市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张继夜泊枫桥
《枫桥夜泊》里的“霜”
枫桥景区推出夜间水上游产品
夜色中的枫桥
少壮当自强的张继
一则令人啼笑皆非的农民告状故事
Translation Appreciation and Criticism of Fengqiaoyebo
枫 桥
从张继和杜牧的诗里小析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