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淑红
关键词:和谐 和谐课堂 新型师生关系 因材施教 教学实践
和谐社会要求构建和谐校园,新课程呼唤和谐课堂。美国教育家罗杰斯分析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在一天的学习时间里,课堂占主要部分。学生在每一天的学习中成长,他们的成长需求是多方面的,作为育人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责无旁贷。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和谐的教育下,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创设和谐的课堂呢?
一、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根基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感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有同样的体会: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可见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师生互动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生生和谐,主要是通过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机制来实现的,学生的合作学习是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共同讨论、辩论、合作收集资料等方式进行的,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共识。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民主和创造,它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现代教育的生动体现。由此看出,在和谐的课堂中,师生们共同面对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更为精彩的社会生活,老师的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教与学在相互交融中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因材施教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
承认差别,因材施教,促进个别学生与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和谐的课堂应该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教学,与教师互动,与同学互动,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但事实上,学生中有特别拔尖的“精英学生”,也有跟不上教学的“弱势群体”,多数是居于中游的学生,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求实施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否则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吃得饱”,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不会吃”,如此一来课堂上得到教师关注的只有一部分,个别学生肯定会失去听课的兴趣,这显然不是和谐的课堂,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教师既要关注全体学生,又要“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处理好个别学生与全体学生在教学收益上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应该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创设活动氛围,重视教学实践
在研究学生的学习成效时发现:阅读的内容能掌握10%。听到的内容能掌握15%,但亲身经历的内容我们至少能掌握80%。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创设和谐活动氛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去体验、归纳、提升,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并能应用。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因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和能力,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宜包办。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要努力做到:第一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不应极限于独立思考和练习阶段,而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第二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的机会,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满足,特别是要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参与教学都有所发展。在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时,要使学生做到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小组合作学习及组际的交流,使得师生之间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能够在多层面、多方向上展开。
愿和谐之声响彻校园上空,愿和谐课堂造福每一位师生!
(作者单位:河北冀州市文教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