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不仅提出了必修与选修的总体培养目标,而且为每个选修系列设计了明确的课程目标。如何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必须把握新课标的目标观,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进行目标设计,逐层逐级地把课程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新课标的目标观
新课标目标观是怎样的?它以三维目标为外在操作形式,以模块思想为基本内容,而其背后则隐含着一种新的知识观。它融合了后现代知识观,并结合母语教学的规律,有所创新和发展。与古典主义知识观所倡导的确定的绝对客观的知识形态不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非确定性、个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新课标汲取了其中有益的成分,扩大了知识的范围,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适当保留传统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了“语法修辞知识要点”),更强调知识发生的过程,突出知识运用的方法,要求主体主动去构建知识,凸现了教学中的实践智慧,这样拓宽了课程的视野,解放了教师的思想,对教学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不妨以“诗歌与散文”系列的课程目标为例来分析。其5条目标中第1条属于总目标,第2、5条侧重谈“过程与方法”,而第3、4条则侧重谈“知识和技能”。整体上看,它包含了三个维度的目标;具体来看,“阅读……作品”“理解……内容”“探索……意蕴”“领悟……魅力”等学习心理动作,既是目标也是能力,既是过程也是方法,其中还渗透着情感与态度,可以说这些目标本身就是“三维”的结合体,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融合。从模块思想角度来看,它又是一个综合了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等学习要素的有机整体,具体涉及到背诵、体验、了解、探索、领悟、评价、交流等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整合这些要素、方法、技能,选择合理的教学思路和多样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课程目标就不是束缚教师教学创造的清规戒律,而是开辟了自由的新天地。
课程目标是一座金字塔,系列有系列的目标,模块有模块的目标,专题有专题的目标,文本有文本的目标,上位目标是下位目标的依据,下位目标是对上位目标的丰富和细化,纵横交织,构成一个网状的目标分类系统和结构,指导着我们的教学行为。然而,目前选修教学的实际情况是,许多教师不是依据课程标准设立的目标来进行教学,而是以教参和《考试说明》中的考点为教学目标来教学,往往教参上有什么教师就讲什么,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不仅缺少明确的课程目标意识,而且也没有很好地理解贯彻新课标所倡导的知识观。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它具有鲜明的特点,更多地强调意会和个性体验,在充满情感的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精神的滋养、人格的升华。因此,除了认知性目标之外,过程性目标、方法性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对于语文学科同样重要。选修课程由于培养的目标更高,教学中选择性与自由度相对增大,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更加灵活地安排处理知识,以突出选修课程的价值。不能认为只有知识目标才是实实在在的,而有意无意忽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那种把语文知识简单等同于《考试说明》规定的考点的想法和做法,对选修教学危害很大。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整体,无法把所有的内容都测量出来,我们以书面试卷形式考出来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它如同一座浮在水面上的冰山,露出来的只是一角,而更广大的部分也许永远藏在海中,我们怎么能仅仅依据试卷来评价学生语文素养呢?怎么能仅仅凭着考试分数来实现课程的价值呢?教学中重视过程,就必然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知识、方法性知识,这类“准知识”也许不具备知识的终极形态,但它是学生新知识的生长点,是学生构建新知识的基础,对学生能力素养的提高有价值,应该成为课程的目标。
新课程的目标观给了我们全新的课程视角,让我们理解课程目标中所蕴含着的思想和方法,把握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的规律,把课改精神落实到教学中。
设计学校的“课程实施方案”
选修课在必修基础上侧重于拓展与提高,专业化、学科化色彩浓一点,加之实际教学中不同选修模块又穿插进行,自由度相对大一点,如果缺少课程目标的引导和监控,教学内容极易失控,滑入泛语文甚至非语文的泥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选修课的教学,要按照课程目标制订计划,不能因其设置灵活而凌乱随意、漫无计划。”目前选修课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学校层面的课程目标不重视,开发力度不够,教学中随意性大,有效度不高。因此,亟须建设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方案”。
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方案”是学科教学的计划纲要,是师生开展有效教学的公约和“路线图”,它保证了每个模块教学的基本底线,让参与选修教学的教师心中有数,便于教师集体备课和个人钻研,保证教学正常有序的实施。
下面是我校语文教研组制定的《唐诗宋词选读》课程实施方案。
《唐诗宋词选读》课程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
本选修课定位在必修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着眼于课程的鉴赏陶冶功能,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入的探索研究,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素养。
本选修课只是“选读”,应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在深度、广度上进行适度的拓展,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倡导研究性学习,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学科教学方案和策略,建设多样的科学评价体系。
课程目标:
1.培养鉴赏诗词的浓厚兴趣,丰富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2.积累背诵60首唐宋诗词作品,理解作品的内涵,探索作品的意蕴,领悟作品的魅力,拓展文化视野。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唐诗宋词名篇,初步学习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增加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词的特性,能独力地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解读作品,完成唐诗宋词检测评价2次。
5.学习古典诗词的诵读、吟唱,写读诗札记、感悟类鉴赏文章2篇,完成研究性小论文1篇,并编辑成册,展示成果。
教学要求:
1.明确目标,制定计划,注重过程,科学评价;
2.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整体效益;
3.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倡导研究性学习,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4.探索多样的考查评价体系。
教科书及相关资料使用: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相关工具资料由学校统一配置,完善教师学科知识背景。
教学时间及形式:
本选修课教学时间应为36学时,根据我校教学实际,现调整为45课时;采用全员选修,以班级为单位授课,具体教学由各班级语文课任老师承担。
评价方式:
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鉴赏个性为评价重点,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探索多样的评价方式。除唐诗宋词相应的阶段性试卷检测2次外,另外写读诗札记、感悟类鉴赏文章2篇,组织学科研究性小论文的写作和交流1次,古典诗词吟唱、背诵默写比赛等活动1-2次,使评价更有成效。
教学安排:
唐诗部分(22课时)
一、“风神初振”初唐诗 3课时
△1.唐诗导言及本选修课的课程目标(年级讲座) 1课时
2.陈子昂和“初唐四杰” 1课时
3.诗歌鉴赏活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与研讨) 1课时
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4课时
1.王孟山水田园诗 1课时
2.高岑边塞诗 2课时
3.诗歌鉴赏活动:王孟山水田园诗特点或 高岑边塞诗异同(探讨和比较阅读) 1课时
△4.近体诗的格律(配发讲义) 时间另定
三、豪放飘逸与沉郁顿挫 4课时
1.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1.5课时
2.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1.5课时
3.诗歌鉴赏活动:李杜诗风比较(探究小论文交流) 1课时
四、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3课时
1.刘柳、韩孟与元白 2课时
2.诗歌鉴赏活动:韩柳两首贬谪诗比较或李贺诗歌阅读拓展(分组合作探究) 1课时
五、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4课时
1.小李杜的诗歌 2课时
2.诗歌鉴赏活动:李商隐无题诗研究(探究小论文交流) 1课时
△3.诗歌鉴赏方法小结(自主探究,班级交流)1课时
六、活动、评价及总结 4课时
△1.唐诗背诵默写比赛(穿插在专题教学中)2课时
△2.唐诗鉴赏书面检测(安排在专题教学后) 2课时
宋词部分(23课时,略)
(说明:以上安排供教学参考。△为补充内容,可根据班级教学情况灵活安排。)
“课程实施方案”应包括: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教学安排。其中的关键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教学目标”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有关目标的规定,梳理整合课标中有关的基本理念、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具体细化相关的教学目标,以方便教师的操作。“教学安排”则应该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对课程和教材的认识,根据教学课时和学生水平,对教学顺序、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以及评价作出比较详尽的安排和计划。
需要提醒的是,有的选修模块内容丰富,往往兼具两个系列的特点,定位一定要准,要符合中学教学的实际。比如《〈史记〉选读》既是典范优美的古代传记散文,又是古代的文化原典,所以既可以划归到“诗歌与散文”系列中,也可以归并到“文化论著研读”系列中,而归入不同的系列,其核心知识、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会有很大不同。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还是应该把它定位在“诗歌与散文”系列中当做经典散文来教,并适当兼顾它的文化品质,加大教学中思考、探究的力度,以实现其最大的课程价值。
“课程实施方案”制定后,应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不断调整,凝聚教师的学科共识,使选修课在学校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开花结果,最终形成学校选修教学的特色和传统。
设计选修课教学目标
选修课目标设计就是选择提取教学文本核心学习内容,以构建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预案。选修课目标设计是备课中的关键环节,是不断“由上而下”又“由下而上”的双向互动的过程。我们在文本钻研的基础上,先把文本的内容提取出来,浓缩成几个“基本点”,然后再回到文本中去,进一步修正丰富深化,这样往复多次,课程目标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准确,而对文本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透彻,这样就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使教学有效性得到了保证。一篇课文可以教的内容很丰富,不可能事无巨细地都搬进课堂,我们要依据课程目标、模块特点、教材结构、学生基础等备课中的“上游理念”,对目标筛选补充整合,并依据目标切分教学步骤,拓展教学思路,使目标“立起来”“活起来”,最终实现课程价值。教学目标的设计反映了一个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对课堂教学基本要素的驾驭能力,对语文教学规律的理解,对课程培养目标的认识。
不少教师不重视选修课程目标的设计,觉得目标可有可无,对实际教学帮助不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这些教师没有把目标作为课前备课的重要环节,没有从目标出发来设计教学,往往是大体上有了一个教学内容后,很随意地“配上”几条所谓的目标,这些目标不是来自对文本内容的概括,游离于教学之外,当然也就无法有效地指导教学,监控教学。
选修课教学目标设计的第一步是独立反复地研读文本,尽可能吃透文本,把握文本的精华。目标确立离不开对文本反复钻研,这需要教师有很强的文本解读、分析、评价的能力。有了这种本领,你才能看出文章独到的表达,独特的魅力,独具的价值,这是一个成熟教师的看家本领。比如入选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的刘亮程《寒风吹彻》,初读你发现文章写的是寒冷的冬天,在光线暗淡的屋内围抱火炉,散漫地回想一些人与事——从一次寒夜的经历,一个冻死的陌生人、在冬天死去的亲人和年迈的艰难地抵御着冬天寒冷的母亲,直至黑夜完全降临。再读你会发现它所传递的内涵是对于生命的抽象体验。用一个词概括这种感受就是“寒冷”,它包括表层和深层两层含义,表层是自然的寒冷、生存环境的寒冷,深层则是心灵的寒冷、精神的寒冷。刘亮程借助独特的“寒风体验”,透视生命,同情自己,关怀他人,抒写着彻骨的生命寒意,平静地表达着悲悯情怀。应该说,读到这一步,才能考虑设计目标。
准确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文本解读是关键。怎样提高解读能力?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备课时先不看教参,独立地反复地揣摩文本,力求真正读懂文本,有自己的理解,然后再看一看教参,作为印证补充,有了这样的功夫和本领,才能提高设计目标并最终实现目标的水平。不少优秀教师都说过类似的话:备课就要备出教参上没有的东西。所谓“教参上没有的东西”,就是说教师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感受和发现,这样才能不被教参牵着鼻子走,把自己独到的理解、发现提炼出来,设计成适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目标。为什么我们听那些优秀教师的课总觉得比自己高出一块?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备课时研读文本比咱们下得功夫深,比咱们理解得透,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走向更加高远的目标。
目标设计第二步是依据教学的需要和原则,把关键内容提取出来,用明晰简洁的语言概括成条目,作为教学步骤、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依据。可以这样说,成功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准确设定目标、合理达成目标的过程。目标设计往往与教学设计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一般地说,设计目标的时候心里已经有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思路的“大概模样”,而教学内容和思路的构思预设,又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目标设置的可行性,使目标设计合理有效。从这一点上说,课程目标有些像写文章时拟的小标题、大标题、主题词等,具有聚合内容,统领材料,深化认识的“发动”作用。我们应该学会用目标来聚合内容,统领教学,启发创意。
设计目标应该遵循四条原则。首先要考虑课程的培养目标。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来达成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的目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必须想到一个学生在我们手里度过生命中的黄金三年,该给他们一生留点什么?除了优秀的成绩,是不是应该让他们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和高尚的人格?这不是大话,这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境界。第二要突出不同系列的重点目标。是文学类文本,就应该注重情感、想象和审美,发掘课程鉴赏陶冶的功能;是文化论著类文本,就应该强调思辨、推理等理性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是应用类文本,就应该突出实际运用的知识和技能,侧重于实际运用。第三要考虑教材的结构和组元方式。教科书是按主题组元,还是按文体组元?是按知识组元,还是按活动组元?无论哪一种,目标设计都应遵守“以本定类,以类定篇”的定位原则,体现出教材不同的组元方式,发挥教材的特色,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第四要考虑学生实际状况和基础水平。这是最基本的一条。教学,说穿了就是引领学生不断去接近前面的发展目标。了解学生实际状况和基础水平,目标设计才能有合理的高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离开学生已有基础这个前提,教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就根本谈不上。
上选修课学生会经常遇到困难,出现读不懂作品的情况,怎么办?阿斯塔菲耶夫《女歌手》是一篇典型的俄罗斯散文,很有特色,但与我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期待大不相同,学生普遍反映读不大懂。有位老师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大胆取舍,把目标定位在文章“写的是什么”这个核心上。他先明确提出课前自读目标,让学生分四步走:第一步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第二步概括作者情感态度与文章的主旨;第三步找出全文中最具特色的写作手法,并举例说明;第四步提出阅读后不理解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筛选、集中学生自读中遇到的问题,根据模块、专题的教学重点,设计了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第一,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分析小姑娘形象,体会对照手法对塑造人物的作用;第二,诵读文中景物描写的段落,赏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第三,与本专题其他写人散文比较,探讨本文独特的写作风格。由于定位准确,拎出关键内容,重点难点突出,使教学过程清晰有效,不仅理解了文本,教学中还生成了丰富的内容,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可见,教学目标设计千条万条,最关键一条,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把目标设在学生的困难处!
要把目标设在学生的困难处,教师需舍得对那些新入选的作品多花力气,真正读懂吃透。有老师第一次接触到史铁生的小说《命如琴弦》,她一不等二不靠,反复研读作品,对作品有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备课中考虑到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就从“写的是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三个方面还原自己阅读体会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设计课文的教学目标:第一,通过对小说内容(情节故事)的概括,感知小说“写什么”;第二,通过对人物形象、环境、语言、叙述视角的点评、鉴赏、辨析,探究小说“怎么写”;第三,通过对小说“命运与抗争”主题的开掘和概括,“知人论世”,理解史铁生“为什么写”;第四,引导学生个体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接受”与“选择”,生成个人对小说的独特体验。四个目标由理解到鉴赏,由单一到综合,层层深入,突出了学习过程,加强了对小说阅读方法的指导,切合学生的阅读实际。加之备课教师对教材烂熟于胸,驾驭起来得心应手,教学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教师深有感触地说:只要自己吃透了,教学设计就难不到哪里去。
有人可能会说:又是“培养目标”,又是“系列重点”,又是“组元方式”,又是“学生基础”,这么多条条框框,怎么操作啊?我想起一个外国小故事:有个牧师正在准备第二天的祈祷词,为了让周围喧闹的孩子安静下来,于是就把一本印有世界地图的画册撕碎了扔在地上,对孩子们说:“你们把这个地图拼起来,今天我就给你们放假。”他本以为如此困难的拼图,孩子们要花很长时间,谁知不一会儿孩子们又喧闹起来,因为那张地图已经拼好了。牧师万分惊讶,便询问是怎么拼出来的,孩子们说,地图背后是一个人像。他们是根据人像复原了这张复杂的地图!这个故事对我们教学目标的设计很有启发意义:只要抓住“人”,复杂的世界就会变得简单。不是吗?当面对着学生,我们会产生职业责任感,会想到三年教学之后,学生走上社会走向人生,怎样让他们获得更大的发展?为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这个选修模块、这个专题、这篇课文应该设立什么样的发展目标?而为了让目标更合理也更有效,我们要追问这套教材有什么特点,学生目前实际状况又是怎样……其实,教学目标的设计并不复杂,关键就看你心中有没有学生,能不能为学生发展负责。有了这种责任心,就会倾注心血,激发教育智慧,让教学目标成为学生学科进步的阶梯,成为学生精神跋涉的前方驿站。
(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210008)
(本文节选自曹勇军先生主编《叩开高中语文选修课之门——高中语文选修教学的实践指导》一书,该书已由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