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桂芝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表演比语言的作用更大。在语文课堂上,有时唠唠叨叨地讲上半天,其效果还真不如让学生“动”起来表演一下好。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演一个“跽”字
上《鸿门宴》时,当讲到樊哙闯帐一段文字时,我先让学生大声读出如下几句话: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接着,我让一位同学在第一排课桌上表演项羽的动作给大家看:他跪在课桌上,手握一把笤帚当作剑,猛然挺直身子,做出一种警备的姿势。这个动作做得很成功,同学们也很直观地领会了“跽”这个动作的含义。
但是他的表情、说话的语气表演得还不到位。于是,我又让全班同学反复读课文,想象项羽当时的心情与情境。
过了一会儿,一位同学要求重演。这次他的动作表演得好,把项羽当时又惊又疑又怒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学们都拍手叫好。
我让他给大家做个说明,他说:当一位带剑的武士气势汹汹地闯进帷幕时,项王没有任何防备,心中肯定会一惊;接着便会疑惑不解——这是怎么回事?这是谁?当他定下神来看到对方是一位瞋目视己,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敌方武士时,感到愤怒,所以他当时应该是又惊又疑又怒。
通过表演,不仅很容易地让同学们理解“跽”的含义,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甚至还有造型能力!
二、扮两个人物
学习鲁迅先生的《药》,分析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我经常通过表演引导学生揣摩、理解、领会、分析人物的心理和形象。
我在班里找了一位高大魁梧的男生演康大叔,又找了一位瘦小的男生演华老栓。扮演康大叔的那个学生披衣散扣,大大咧咧,粗声粗气,活像张飞。扮演华老栓的那位同学手里拿一只茶缸做茶壶,点头哈腰,笑嘻嘻的。
看了他们的表演,同学们都笑了。
我没有说什么,而是让同学们继续读课文,过一会儿再评价两位同学的表演。有一位同学评价“康大叔”。
他说:“我认为康大叔最大的特点是‘凶而不是‘粗。你们看康大叔的动作:闯、嚷;再看他的衣着外貌:披衣散扣,满脸横肉。可以说他是一个凶暴、蛮横的人。还有他嚷出那些话,分明是自以为劳苦功高,老栓应该对他感恩戴德,他对自己屠杀革命者的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的评论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另一个同学点评了“华老栓”对康大叔的态度。
他说:“华老栓首先打心眼儿里认为康大叔很有本事,地位比自己高,所以对他很恭敬;另外,因为他的刽子手的身份,华老栓对他又怀有几分恐惧;第三,儿子的‘药是托了康大叔的福,及时得到了信息,所以华老栓对他还怀有几分感激。总之华老栓对康大叔的感情是:尊敬,感激,恐惧,讨好。刚才李兵同学‘笑嘻嘻的看起来很开心的样子,我认为不合适,大家想一想,这时华小栓虽然吃了药,但是能不能好还不能确定,华老栓还是忧心忡忡的,他不会笑得那么开心。再者,在自己害怕的人面前为了讨好对方而强装笑颜,他也不会笑得那么自然,所以我觉得他的笑应该是挤出来的。”我对他的回答大加赞赏,表扬他读得细致,分析得透彻。
在教学中,教师与其挖空心思地寻找词汇给学生讲,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揣摩、领会、表演。这种做法有时候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此时无言胜有言”。
(河北省清河县中学 05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