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与反思

2008-06-18 10:09许新保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5期
关键词:幻灯王道士道士

许新保

【教学设计】

有人说:“教育家和教书匠的区别就是教育家力图使教书成为一种艺术”。一个老师如果能以艺术的眼光和个性的思维来看待和构建教学流程,那么他将使他的教学外显成为一种艺术,并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活跃的双边互动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而要做到这样,有两点是必须注意的:第一就是真正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老师成为次要角色;第二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训练其思维。对学生来说理性思维的训练尤为重要,特别是高中生,尽管具备了初步的理性思维能力,但其价值观还不够稳定,世界观尚不成熟,很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和自己的深入探讨。在《道士塔》的教学过程中我试图从这两个方面去做些尝试,希望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情境】

一、介绍敦煌文化,导入新课

师问:(展示幻灯1、2)这幅画上衣着艳丽、舞姿轻盈的是谁?

生答:飞天。

师问:谁能介绍一下飞天呢?

生答:这些飞天就是佛教壁画中凌空飞舞的神。她们色彩绚丽,飘逸神秘。

师问:这些飞天壁画出自哪里呢?

生答: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老师展示幻灯3“敦煌莫高窟”。)

师问:敦煌文物经典还有什么?

生答:彩塑和经书。

师:(展示幻灯4“彩塑”)这些彩塑,形态各异,有的低眉浅笑,有的金刚怒目。(展示幻灯5“经书”)敦煌的经书有五万件以上,涵盖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敦煌石窟是研究我国政治、军事、科技、哲学、宗教、美术、建筑、文学、语言、书法、音乐、舞蹈、民俗、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材料,是二十世纪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发现之一。(同时展示幻灯6“敦煌价值”)

曾有人向英国人做过调查:“如果有人以天价向你们购买莎士比亚,你愿不愿意?”所有的英国人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不!”。假如有人向我们购买这些无法再生的敦煌瑰宝,而且是以极少量白银甚至只是随身携带的一点日常用品呢?当我们执拗地说“不”时,一个道士(展示幻灯7 “王道士的照片”)却代我们做了令人心痛的回答。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呢?让我们随着余秋雨深沉的笔触来具体体会一下这段让心滴血的历史吧。

二、感受史实

下面就请你们用一两句话,从王圆箓与敦煌的角度概括第一、二、三部分,看它们分别介绍了哪些史实。

生答:第一部分讲的是王道士出身农民,但他却是敦煌的住持。

(老师展示幻灯7(一)王圆箓农民道士,把持敦煌。)

生答:第二部分讲的是王道士做了一些事情,他把敦煌的壁画都粉成了白色,并且砸碎了那些塑雕。

(老师展示幻灯7(二)王圆箓粉刷壁画,砸碎塑雕。)

生答: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了敦煌藏经窟。但是王道士却相信了伯希和和斯坦因他们,很廉价就把文物出卖了。

(老师展示幻灯7(三)王圆箓发现经窟,出卖文物。)

老师:让我们现在来看看敦煌遗书的流失情况吧:(展示幻灯8 “遗书流失”)

中国:12000件(卷) 台湾:200余件(号)

英国:12057件(号) 法国:6000多件(卷)200幅绢画

俄国:11050件(号) 日本:637件(号)

其他还有美国、丹麦、德国、印度、瑞典、奥地利、韩国等国家均各有收藏,流失走的几乎都是精品,如三十岁的学者伯希和不仅精通13种外语,还能说流利的汉语,有着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考古学知识,他在洞窟挑了三周,通检了所有遗书,所掠文物几乎全为精华。

三、研读反思

师问:(展示幻灯9 “研读质疑”)敦煌宝物严重流失,余秋雨指出“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那么谁是敦煌的罪人呢?下面我们以模拟法庭的形式来加以探讨。(幻灯10 “模拟法庭注意事项”)

案件:敦煌文物严重流失案

原告:本班全体同学

被告:???

证据:原文,适当佐以资料

审判程序:首先由原告起诉陈辞。其次由辩护律师为被告辩护。

【学生就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思考并发言讨论】

生1:我要起诉清政府及官员。文中说“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重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里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可以说清政府用人不当,而致敦煌遗产大量流失。

生2:“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想当年唐僧取经时还要倒换关文呢。二十世纪的中国却可以免了这道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砖,上了一把锁,钥匙挂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裤腰带上。” 国防松懈到这种程度!政府腐败,国家贫弱,外国人才敢在中国有恃无恐。

生3:我也是起诉清政府和官员,当时的官员收过王道士的礼品,而且王道士也曾秘密上书慈禧太后,但上上下下没人理睬。金石学家叶昌炽也曾建议过要运到省城保管,结果那些官员挥霍的钱有,运祖国珍贵遗产的钱却没有。虽然到后来也有送往京城的,但结果怎样呢?沿途的官员都抽下一点,到了京城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了,确实是无知、腐败至极。

生4:我要起诉王圆箓道士。他多次出卖敦煌珍贵文物,直接导致敦煌文物严重流失。“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是历史中错步上前的小丑。”王道士是直接经手破坏并出卖敦煌文物的人,对敦煌文物的散失负有直接的责任。他愚昧无知,鼠目寸光,对祖国珍贵的文物缺乏最起码的保护意识。

生5:我也起诉王道士,但我起诉的理由是他将文物送给了当时的那些官员,卖给外国人的都受到了妥善的保护,但给中国官员的却被这个拿一捆那个拿一张而遗失了。

生6:我要起诉外国学者。我的理由是他们采用哄蒙的手段说是洋唐僧取经来了,又采用骗买的手段以极低的价格甚至只是一点随身物品就从王道士手中购买或换取了许多珍贵的文物。他们的行为是很不光彩的。

生7:我要起诉学者和当时的老百姓,他们是敦煌文物流失案的犯罪嫌疑人。文中说“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他们变卖财产,愿意吃苦,冒着沙漠的危险,冒着被打被杀的危险,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那么我要质疑:当时中国的学者甚至是当时的中国人哪儿去了?据我所知,1900年发现经窟,斯坦因1907年来,伯希和1908年来,日本人1911年来,俄国人1914年来,1924年美国人还用高科技盗揭走了壁画26块,而这二十几年里,中国的罗振玉、王国维、张元济、傅斯年、蔡元培、陈寅恪、胡适这些响当当的人物,却只是“闻之扼腕”。尽管这些学者后来也忍痛为敦煌文化、为学术研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但我还是禁不住想责备他们。假如那些人能有着西方学者的那股子热诚,我想敦煌遗产肯定不致于流失得那么惨重。

生8:我是官员们的辩护律师,收了他的钱,就得为他们辩护(笑声)。作为官员,他们也深知自己的责任,但我们一些有见地的官员已经尽了力,那是一个黑暗的年代,国家的贫弱,时代的局限,政府的冷漠让我们官员也无能为力。

生9:我为政府作减罪辩护,清政府在遗产保护方面确实没有得力的作为。但这是不得已,几千年的积贫积弱,中西方的距离恰好就在二十世纪初拉得如此大,况且国内形势大乱,清政府岌岌可危,在这样的时代它真的是捉襟见肘,无暇顾及文物保护呀!

生10:我要为王道士辩护。王道士对敦煌遗产的价值并不很了解,所谓“不知者无罪”。况且我方当事人想建个道观却缺乏资金,来的又是洋唐僧,何况多次奏报,政府、官员、学者、国民无一响应,倒是王道士卖给这些同样热爱敦煌文化的外国人才得以保存。现在敦煌文物没有毁灭,我方当事人功不可没。

生11:我是起诉王道士的,据我所知,在大英博物馆中,如今有些文物并没有受到很好的保护,其中就包括敦煌塑雕。从另一方面来说,王道士以不正当手段变卖国家文物,使重要文物严重流失,其情节、后果都是极为严重的。现在我国学者还要从国外买微缩胶卷来研究我国的敦煌文化。即使过去的社会历史条件再恶劣,这种倒卖国家文物,使国家文物主权丧失的行径都是绝不容许的,因为一个国家的文物主权不容侵犯!

生12:我要为外国学者辩护。外国学者是抱着对中国文献的热爱和虔诚才冒着巨大的危险来到中国的,应该说那时只有他们才是敦煌的知音,是他们让敦煌的光芒照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正是因为他们,世界才知道中国有一个敦煌。他们使用银元和随身携带的物品交换,也是愿卖愿买!何况当时的中国人不仅没有能力保护它,而且也没有想到要珍惜它。否则,中国人到现在都无从知道有那么辉煌的敦煌,微缩胶卷也无从购到!你们是愿意守着狭隘的民族观让珍贵文物在还未闪现魅力之前就被蹂躏毁灭,还是希望它常存于天地之间,让今天的我们还得以一睹其芳容呢?

生13:我想没有哪一个中国人愿意到大英博物馆、巴黎博物馆去参观我们的国粹。科学艺术没有国界,但主权却不容侵犯。

老师总结:大家的发言思维活跃,观点深刻,而且能自圆其说,逻辑严谨。一个国家的文物主权不容侵犯,但若被毁灭在炎黄子孙自己的手中又让我们痛心疾首,敦煌遗产的严重流失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当时的每一个人都承负着他们在这场悲剧中的责任。下面就来对他们进行综合定罪。(展示幻灯11“综合定罪”)

政府及官员 没有有效保护

王圆箓道士 廉价出卖文物

外国学者 骗买大量文物

学者及国民 没有尽心保护敦煌

四、拓展延伸

师问:事物的变化总是内因起决定作用,那么造成敦煌文物流失的主要责任方是谁?

生答:就是包括政府官员、圆箓道士、学者、国民在内的中国人。

师问: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答:要么扔着不管,要么廉价出卖,要么就是打劫,这些都是对文化遗产的漠视和不尊重。

老师总结:是的,正如余秋雨所说,他们不是不懂遗产的价值,也不是没钱,而是没有那副赤肠,也就是没有民族责任感和文物保护意识,这是造成敦煌悲剧的根本原因。历史已成过去,但带给我们的教训却是深刻的,文物保护,匹夫有责,我们只有增强责任感和保护意识,才能用行动捍卫华夏文明,使悲剧不再重演。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余秋雨在文中流露和蕴涵的复杂情感。

【教学反思】

《道士塔》是余秋雨先生的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放在《文化苦旅》第一篇,可见他自己对这一篇文章的钟爱和重视。《道士塔》是一篇思想和情感都十分复杂的散文,余秋雨先生在《余秋雨谈散文》中说他在《道士塔》中实际上陷入了一种两难境地——非常大的情感冲撞和十分矛盾的精神去向。他说他把想明白的交给课堂,想不明白的交给学术,永远也想不明白的交给散文。基于《道士塔》复杂深沉的特点,如何深入解读文本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是本课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关于《道士塔》的教学,有人采用对话教学课的形式,在文本的流水线上进行思维的理解,但陷入琐碎。有人以提纲挈领法进行教学,从题目入手,先问“为什么题目叫‘道士塔?”,然后分解讨论:道士为谁?塔为何物?有何事件?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但这样的教学思路容易流于肤浅,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行深入探讨。所以我在解读文本的时候,特别注意文本中蕴含的极为复杂矛盾的思想和感悟。余秋雨先生深爱着我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震惊、愤怒于满清政府、各级官员和王道士对文化遗产的冷漠和戕害,痛恨着西方殖民者对我国文化遗产的掠夺。但对待西方学者的文化掠夺,作者一方面恨之入骨,另一方面当他面对国人对宝贵文化的漠视和损毁时,痛苦地发出了“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了”的悲号。在这一种悲号中,那一种“哀国家之不幸,怒国人之不争”的悲痛,那一种对祖国文化遗产能在西方得到保存,依然能常存于天地间的侥幸,均表现得淋漓尽致,引人慨叹、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带着学生,另辟蹊径,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情感的激烈碰撞和强烈的理性反思,有效地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

在课堂上,我由敦煌文化精粹——莫高窟中的飞天、彩塑、经卷的介绍导入新课,多媒体的运用有效地带着学生们进入了一种理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心中油然而生自豪之情。接着介绍敦煌文化遗产的严重流失,用事例和数据展示那一幕幕让人心痛的历史场景。在这种悲情氛围中,学生感受着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差,这一种反差促使学生马上由情感上的激烈碰撞过渡到对敦煌悲剧的理性思考。如果按一般的模式肯定就是要学生分析造成敦煌悲剧的原因,但这种模式太陈旧,激发不了学生主动探讨的热情,所以我采用的是模拟法庭的形式,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表现的欲望和主动参与研讨的热情。学生发言十分积极,而且很多观点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已经退至幕后,无论是发言,还是辩论,均不加点评,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真正去思考、去探索、去表达。

总之,这一堂课,在强烈的情感氛围中有效地设置了问题情境,在所有环节中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从理性的角度深入地思考问题,从而获得一种思考的愉悦,也接受了一次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了教学目标。

本节课也有不足,如在前半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是稍显被动,实际上可以设计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然后以课件的形式向大家展示,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会更强。在后面的模拟法庭教学环节中,学生讨论很活跃,但老师在信息的整合方面还应更迅速更有效,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剖析,并使之生成更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作者通联:湖南岳阳市一中]

猜你喜欢
幻灯王道士道士
A New Way of Dao
王道士的笑
《道士下山》
舞台艺术对于舞台剧目的重要性
何以归罪王道士?
一顶神奇的道士帽
幻灯与电影的辩证
——一种电影考古学的研究
《道士下山》:红尘乱世走一遭
国之不幸,庶民何辜
本刊关于视频及幻灯文献引用格式试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