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几组矛盾

2008-05-27 08:23鄂冠中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4期
关键词:教学反思矛盾新课改

鄂冠中

【摘要】新课改实施后,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多媒体教学与讲读教学、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多元创造与一元标准等几组关系的认识、处理上。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反思,以求正本清源。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矛盾;教学反思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江苏已实施两年了,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风貌,让广大的语文教师感到耳目一新。但事物往往过犹不及,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语文课堂为了追求“时尚”,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局面。对下列几组矛盾的分析是笔者对时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一、学习方式的矛盾: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传统教学强调接受式学习。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着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也就是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不准确,片面认为新课程只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别的方式都不能再用,否则就不是新课程。这就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强调死记硬背、满堂灌的接受式学习的确有不可取之处,即使在新课程之前也不提倡;但对于接受式学习,新课程并没有完全抛弃,接受性学习在教学中有它合理的一面。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人类几千年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必要让学生再去重复漫长的知识认识过程。接受式学习,教师讲,学生记,对于掌握已有定论的知识效率很高。例如,语音字形、文本创作背景等“死知识”就适宜用接受式学习方式,它能简化学习过程,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出发,从学生可持续发展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选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自然,在教师教学评价中,不宜也不应该以是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衡量教师教学理念是否先进的唯一依据,也不能认为用得越多、越频繁越好。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一要看教学内容,二要看教学效果,否则就是邯郸学步。

二、教学手段的矛盾:多媒体教学与讲读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必须使用多媒体,这似乎已成了一条定规,好像在课堂上没有丰富绚丽的色彩,没有悦耳动听的声音,就不是像样的语文课。教师为了制作新奇漂亮的课件可谓是呕心沥血,生字可以不会念,文本内涵可以理解不透,重点问题可以把握不准,课件却半点马虎不得的。四十五分钟时间,绝大部分时间花在课件展示上,教师只在一旁微笑着点点鼠标。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来容量大,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学生从中学到了些什么呢?音乐、美术的欣赏能力可能会提高些,历史、地理等知识可能会丰富些。如再去问他们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是否已深刻理解,语言特色是否深刻领会,得到的回答只能是一脸的茫然。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深奥的社科文章是需要我们用心去研读,去品味,去咀嚼的,这绝非多媒体教学设施所能替代的。

毋庸讳言,多媒体的运用的确对语文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让学生从文本这个平面的世界进入到声色形多维立体的世界,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官享受,弥补了以往教师只能用语言来描绘情景的不足。但是,再好的教学手段,也有它的局限。现在的多媒体应用在我们的教学中正是泛滥成灾,教师对之过于迷恋,不论何种体裁的文章,不管什么教学目的,只要手头有课件,统统都用上。如此越俎代庖,其教学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应相得益彰,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传统教学手段虽然有很多局限,但有些地方现代教学媒体还是无法替代的。要使课堂融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于一体,教师必须要突破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不相融的思想束缚,将二者融为一体,取长补短,共同推进教学。但“讲”要“精”,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非讲不可的内容才讲,时间上非讲不可之时才讲。正如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切忌教师包讲,学生包听,教师把持课堂的语言权,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二是要讲得精彩,善于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把复杂深奥的道理用新鲜、活泼、简明、流畅的语言阐释出来,帮助学生释疑解惑。这样的“讲”,本身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优质资源。

三、教学过程的矛盾: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发展的需要随机应变整合环境、教材、师生的生活经验等课程资源,使之变成新的学习内容。如课堂上的无法预约、节外生枝;常用的手段是移花接木、借题发挥、移情于景、顺流探源等。动态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预设指的是根据教材和学生所做出的教学设计。预设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蓝图,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学生学习形式的安排等。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所以,预设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没有预设的教学活动会陷于盲目、混乱。课堂教学必须以预设为基本依据,预设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合理设计,既要有统一要求的目标,又要有体现个性要求的目标;既要有基本的教学内容,又要有适当的伸缩;实际操作中既要按预设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又要随机应变地处理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意外情况。但是预设过多过细,又会束缚教师的手脚,把教学活动变成照本宣科读教案的过程,把学生预设成为教师牵着走的牛和羊。因此要把握好“度”,否则就是“宽严皆误”。

有时候,课堂因无法预约而精彩,因节外生枝而出现亮点。这是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教学,也是许多教师孜孜以求的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中,这种追求也存在过火的现象:认为课堂上只要有动态生成就成功了,并觉得生成越多就越好。其实,动态生成必须符合教学目标,必须围绕基本的教学目标展开,做到有利、有度,不能离开目标要求另搞一套,任意发挥。动态生成还必须围绕基本的教学内容展开,不能滥用过多的辅助性资料,喧宾夺主,增加学生负担。

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评价,要正确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根据有序、有效的原则从整体上把握,动态生成要看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是否是基本教学内容的合理延伸,是否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会,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

四、教学理念的矛盾:多元创造与一元标准

新课程要求“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阅读历来见仁见智,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信念不同,对世界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的确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这也充分体现了对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落实,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但在多元解读、创造阅读、个性化解读中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违背课文的基本精神,任意解读,如在上必修三《老王》时不去思考杨绛先生的创作意图,仅仅从教材表象入手认为是在赞扬底层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或用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世俗观点去解读作品,或不顾文本的历史背景而乱想,或从消极方面解读,甚至解读出与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相反的观点。这种随心所欲的创新,不符合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思想道德教育原则。创造性阅读必须是有引导的创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多元解读、创造阅读、个性化解读不是任意想像,更不能从消极方面去解读,必须注重正确思想方法的引导和培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提出了鲜明的富有时代特色的要求,但其立足点仍然是关注人的发展,所以,我们所要进行的课程改革不是矫枉过正式的对传统对历史的否定,而是对过去某些不合适做法的匡正,是对优秀传统的传承。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蕴,切实贯彻落实其精神实质,挖掘传统语文教育的精髓,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语文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教学反思矛盾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矛盾的我
“矛盾多发”可怕吗?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