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教育视野下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2008-05-16 09:44张晓玲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4期
关键词:教师教育

张晓玲 杨 烨

摘要:走过百年的体育教育专业在知识创新、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理论、体育新课程改革等概念的冲击下,如何寻求变革因应时代的呼唤?回答此问题,不仅仅需要理论思辩,还需要历史视野和实践关切。试图在教师教育理论发展的视野下,探寻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基点。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首先进行历史回顾,纵向上以时间为坐标梳理体教专业的发展历程,横向上以国内研究现状为主线理清体教专业的研究路径;然后从体教专业的专业定位与教师教育的关系出发,找寻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最后提出改革思路。

关键词:教师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实践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24-03

本文试图在教师教育理论发展的视野下,探寻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基点。首先是历史回顾,纵向上以时间为坐标梳理体教专业的发展历程,横向上以国内研究现状为主线理清体教专业的研究路径;然后从体教专业的专业定位与教师教育的关系出发,找寻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最后提出改革思路。

1历史回顾:体育教育专业

在回顾体育教育专业的百年历程中,我们试图在这条时光隧道中寻找出几个历史关键事件,以此作为体教专业发展的对照坐标:

1.1《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追溯体育教育专业的历史源点,不得不回归到“体操专修科”的设立,即1906年清廷学部通令各省在省城师范学堂开设此专业来培养体操教师。它设立的直接动因起源于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中规定各学校需开设“体操科”课程,由此而导致的对于体育师资的需求。癸卯学制时期的学校课程明显具有日本化色彩,整个中学堂课程的架构即是对日本的模仿和移植,期间对于体操教师的培养也基本仿造日本师资的培养模式。

1.2“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学制)

伴随着1922年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学制)的颁布,学校体育课程又由“体操”更名为“体育”,体育师资的培养模式也开始仿造美国,在综合或师范大学中设立体育系,注重体育教学法与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的开设。

1.3高校“体育专业”的设立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是按系科招生并按系科进行人才培养,专业的设置始于1952年对苏联的效仿,同年11月首个“体育专业”设立于新中国第一所体育学院——华东体育学院(现为上海体育学院),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专业培养目标;1957年以培养教练员为主要专业目标的运动系在北京体育学院成立。至此,培养体育专门类人才——学校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两条平行路径基本确立。

1.4按运动项目设置专业可以说,这一阶段是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遮蔽时期。1958年,国家体委要求各体育学院毕业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一般应达到一级运动员或运动健将标准,在此背景下以培养优秀运动员为诉求的体育院校,其应对举措即是取消体育系与运动系的划分,进而直接以运动项目分系,按专项分班。其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已不再是以适应学校的体育师资为需求,而是以等级运动员的要求来制定教学计划。在这种体育学院为竞技体育服务意识的主导下,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被完全地边缘化了,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1988年高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

1.5“体育教育专业”名称的正式确立

体育教育专业的正式定名始于198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此目录正式区分了教育学类的体育教育专业和训练学类的运动训练专业,以培养学校体育师资的专业意识得以重新确立;十年后,即1998年国家教委又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并行于体育类专业中。

反观百年体育教育专业的历史沿革,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发展深受所处社会背景的影响,从最初的学习日本、美国、苏联,到今天与国际接轨中寻求自身的民族特色,其发展深深地打下了时代的烙印,其中与之相伴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是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直接动因,而体育学、教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相关学科的深入发展则为其夯实了专业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体育教育专业曾以“运动技能”取向为主导意识,而丧失自身的专业属性进而一度处于遮蔽时期,这仍值得今天的我们鉴戒和警醒。

纵观百年体教专业的发展后,再横向审视现今时代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现状。关于国内体育教育专业的研究,大致可以沿着以下几条路径进行梳理:一是侧重国别比较研究,如《中美本科师范教育的比较研究》(项世新,1997);《从当代美、日两国体育院系发展看我国体育专业教育改革》(张建华等,1999);《体育院系课程设置:国际比较》(黄汉升、林顺英,2002);二是侧重于体教专业课程体系与指导方案的研究,这一领域以黄汉升、季克异为代表,相继发表了多篇论文,如《跨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研究》(黄汉升等,1998);《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黄汉升、季克异,2003);《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黄汉升、季克异,2004);《继承、发展和创新——〈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比较》(黄汉升、季克异,2005)等;三是侧重于体育师资培养研究,其中以王健教授代表的研究团队在国内较早关注体育教师专业化的问题,主要思想集中反映在《体育专业课程的发展与改革》(王健,2003)和《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王健、黄爱峰等,2006)两本著作中。

从现阶段我国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关于体育教育专业的研究益加多渠道、多视角,且相互交叉,其中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研究是体育学术界的焦点之一,且多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而关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也日益引起学者更多关注,但国内外教师教育先进理论如何更好的与体育教育专业联姻,如关于体育教师知识来源及其形成过程的动态研究等,仍余留很大的空白点,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

2时代议题: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把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的关键人物,因为再好的课程理念如果无法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就不会给学生带来现实的影响,改革的初衷与愿望也就无法达成,可以说 “课程即教师”,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们的共识(佐藤学、钟启泉,2003),相应地,教师教育研究也成为近年来教育科学界关注的热点议题。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属性即是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体育教师,那么如何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以此为突破口革新体育教师职前教育的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无疑是体育教育专业适应时代需求的革新路径。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计划的制定者与实施者,必须摆脱长期以来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运动技能”取向的桎梏,在教师教育的视野下重新审视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向:

2.1教师是专业人员,教育工作是一门专门性职业教师专业化的进程是在国际共识的基础上推进展开的,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66年的报告《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教育工作应视为专业。”进入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一系列研究报告的发表,如美国霍姆斯小组的三部曲《明天的教师》(1986)、《明日之学校》(1990)、《明日之教育学院》(1995);卡内基工作小组1986年发表的《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教师专业发展日趋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中心主题之一,研究者们认为教师等同于医生、律师、会计师一样,是一种具有特殊技能需要特别培养的专业。

猜你喜欢
教师教育
我国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探析
新课改下教师师范教育理念探析
新疆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地方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通过研培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当代法日两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