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研究

2008-05-16 09:44王飞加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4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大学生

王飞加

摘要: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是大学生强健体魄的重要保证,本文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形成机制、原则、内容和方法进行深入地探讨。本研究结果为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开拓了理论研究的空间,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健康生活方式; 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18-03

“健康来自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应有的素质。所谓健康的生活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人怎样健康地去生活。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合理需要,保证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宝贵的财富,尤其在竞争日益激烈,人才国际化,前沿学科相互渗透的今天,对大学生的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大学期间忽视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就会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严重后果。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目前大多研究集中在对学校德育方面的养成教育的方面,而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还很少。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对学生的健康的提高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学生今后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实践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1养成教育的形成机制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从心理机制来说,习惯是人们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个体习惯一旦形成,则会产生相对稳定的定势,不自觉地演变成为个人内在的东西,渗透到生活各个领域中。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具有知情意行的阶段性和整体性相统一的特点,这是由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形成规律决定的。认知是基础,是人的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是揭示事物对人的意义、作用的心理活动过程。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有一个建立、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从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知识,逐渐形成一定健康生活方式的概念,再把掌握的知识用于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因为良好习惯的形成,经过长期的努力获得成功后,就会逐渐的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内化是一种心理过程,是行为能力形成的内侧。它是通过价值判断、选择、体验形成价值取向、需要、动机、情感、信念、意志、行为方式和习惯等一系列心理素质来实现的。

2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原则

2.1系统性和科学性结合原则由于养成教育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违背了由低到高这个序,就会妨碍学生成长。因此,在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时,首先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行为习惯形成的规律,把知、情、意、行有机结合起来。要从理论高度向学生阐明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道理和途径,让学生明确健康生活方式对健康和人生的意义等,从而使养成教育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

2.2长期性和反复性结合的原则良好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事,好习惯只有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养成,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养成教育实质上是改变大学生以往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和重新塑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习惯一旦形成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改变。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直线前进的,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复。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也会随时侵入,容易引起反复。因此,长期性、反复性是养成教育的明显特点。

2.3校内、校外结合原则养成教育,欲达到行之有效的效果,应以学校为主导,坚持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社区相结合原则。在学校里,可以定期召开“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会议",转变观念,分析研究学生的情况,提出对策。让课内学到的知识与课外各种养成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以致用。为了使学生在校学的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和正在形成的健康行为得到保持和巩固,家庭和社会应主动配合学校形成一个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氛围合力,使学生生活在一个全方位的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环境之中。

2.4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的原则

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强调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终身学习,理所当然地成为新世纪的生存方式。事实上,一切良好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能全部在某个阶段完成,还需要在进入社会后,在工作实践中继续不断进行。养成教育是一个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养成教育上要重视大学阶段的教育,又要承认它是一种终身的自我教育。教育与自我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经过教育,才能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只有培养出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检验和提高教育的效果,实现教育的目的。所以,作为施教主体的教育者还是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引导、激励和点拔的艺术,使受教育者明确自我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只有当受教育者具备了根据教育者和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对自己提出一定的努力目标,提高自我认识、自我实践、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自我转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学校在养成教育时,要注重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结合。

2.5区别对待原则由于学生的生活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实施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时应当遵循区别对待原则,这是保证获得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效果的前提。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讲的知识内容、所举的教育实例都应有所不同,所设计的教育活动。训练内容及方式也应有所调整。同样,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该进行分类指导。如对大一的学生应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知识的传授、大二时应多设计些学生在体育生活方式实践方面的内容,又如:对那些体质弱势群体的学生往往需要进行特殊的生活方式养成教育与活动。

3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内容

3.1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正确地评价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信,塑造健康的人格。其次,加强挫折教育,了解挫折及其情绪反应,培养对挫折承受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增进心理健康。再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相结合,营造一个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开展心理社团活动,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与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相结合,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建立心理教育与咨询网站,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具体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讲述成人期心理健康、情绪情感健康、社会健康和身体健康的相互关系。2) 青春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心理问题与疾病之间的关系。3) 心理卫生与健康知识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心理防御、心理调节、心理治疗方法)、挫折心理学、保持心理平衡的方法等。4) 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心理健康与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关系等。

3.2科学的饮食与营养教育进行科学的饮食与营养教育,是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预防“生活方式癌"就必须切断生活方式与癌症的通道,关键在于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营养平衡是指膳食中所含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理,与人体需要相一致。荤素搭配在一起,能够使营养素种类齐全。鸡、鸭、鱼、肉 荤素平衡的科学内涵有二。 其一是配餐要荤素搭配,有荤又 有素。荤,指动物性食物。素,指植物性食物。其二是荤素的“平衡",指的是素多荤少,“平衡"不是平均。从人体生理特征角度来说,人类的生理特点决定必须荤素兼自,并要素多荤少。总之,荤素美食,素多荤少,是饮食养生的理想膳食模式。具体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讲述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素,营养功用和营养价值、饮食平衡等相关知识。2) 食品添加剂与健康关系的内容。3) 体重与饮食之间的关系 、饮食失调和身体健康的关系。4) 如何合理科学的安排饮食计划等内容。如:应保证吃好早餐;少吃零食,饮用清淡饮料,控制食糖摄人;应多吃谷类,保证鱼、肉、蛋、奶、豆类和蔬菜的摄入等。

3.3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是现代健康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调节并改善着人们由于饮食、营养、体重、作息等方面长期不合理的积习所造成的生活方面的健康效应。而体育锻炼和消遣娱乐不仅是治疗亚健康状态的一种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而且是最方便、最廉价的手段。美国把有规律的参加体育锻炼,不仅看成-种消遣娱乐活动手段,也当成一种戒除生活恶习的有力措施。人们为了根治各种由于生活方式造成的社会疾病不得不把体育运动纳入医学的内容构成。因此,养成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基石。具体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和原则、锻炼的益处。运动卫生常识及如何预防运动损伤等,掌握自救互救急救知识、技能,如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人工呼吸、心脏挤压等。2) 如何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如何养成锻炼的习惯。3) 体育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

3.4对不良生活习惯的干预专家们将与生活方式有明确因果关系的疾病称为“生活方式病",认为,现代人类所有疾病中有45%与生活方式有关,而死亡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有关。在美国,不良生活方式占死因的48.9%,在我国占37.3%。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发达国家75%的成年人处于患一种以上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之中。而发展中间家既有传染病的威胁,又有“人为疾病"即非传染病的蔓延,这些都源于生活方式的选择,主要是由于吸烟、过量饮酒、食物太咸、食物过细、脂肪过多、缺乏锻炼、环境污染以及心理情绪紧张等引起。除了对人体直接明显的健康损坏之外,不良生活方式还引发许多潜在的健康问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亚健康问题。因此,对不良生活习惯采取有效的干预,迫在眉睫。具体的内容包括:1) 不良的生活方式内容及其危害性的知识教育。2) 对不良生活方式内容包括:吸烟、酗酒、上网成瘾、夜不归宿、不遵守作息制度等、 睡眠不规律、缺乏运动、心理(应激的处理)等方面生活习惯进行一系列的干预。如:采用学校的规章制度、实践练习法等进行干预。

3.5学习和日常的卫生习惯学习卫生习惯养成的是否健康,对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与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平时的养成教育中,应加强学生良好学习卫生习惯的培养。具体内容:1) 了解学习形成的规律、学习与锻炼的关系等;2) 如何科学用脑、用眼卫生知识、合理安排学习等内容等。

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良好的日常卫生习惯能促进现代社会人际的交往,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具体内容:1) 生活陋习与疾病的关系。如:随地吐痰、不勤洗手、乱扔垃圾、滥用药物、有病不看医等对于疾病预防、维护健康的作用却不容忽视。2) 个人日常的卫生习惯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

4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方法

4.1课堂讲述法课堂教学是学生一天的主要活动,课堂也是学生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所以,如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无疑是学校开展养成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方法。教材是实施养成教育课程化的凭借, 它确定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操作程序、保障措施、注意事项等, 绘制了实施的蓝图。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的知识,通过模拟一些学生不良生活方式的情境,采用一些幽默的手段,增强学生受教育的趣味性。如:学生在课堂中讲述不良生活方式给自己带来的危害以及自己的认识等方法,都是养成教育的良好方法。

4.2行为训练法习惯是一种定型的自动行为,是经过反复实践锻炼而养成的思维、语言和行为方式,是由被动行为经自觉行为逐步向自动行为转化的结果。养成教育的关键是抓住训练,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因此,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即从认识向行为的转化,从行为向习惯的转化。如:要求学生在宿舍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宿舍的管理人员就要每天检查,及时反馈,奖优罚劣,并通过评选健康星级宿舍、健康个人等比赛等各种措施不断引导刺激,一段时间后,能使学生的被动行为转化为自觉的行为。自觉行为一旦形成,检查工作的劳动强度会显著性降低,但如果中断检查,新给还会倒退到被动行为,即具有反复性。因此,习惯养成要不断的刺激、训练,乃至最后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4.3讨论辩论法由于大学生受很多错误的认识影响或本身已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往往不能认识到自身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习惯,而且根深蒂固的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如果没有解决学生思想观念的问题,将会降低使养成教育的效果。如:有些学生的睡眠不规律,常被人们认为是自己生物钟的节律决定的,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是不愿改正过来。这时,老师可以组织一个辩论赛,通过正反双方的辩论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利用大量的医学知识和数据来说明有规律的睡眠习惯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而不规律的睡眠习惯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只有当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道理时,这种不良行为就有希望矫正和戒除了。讨论辩论赛的方法需要学生去查询大量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判断、思考和选择合适的、最佳的生活方式观念和行为,这是其它方法所不能代替的。在讨论辩论时,教育者要注意选取恰当的讨论主题,做适时的引导,防止学生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4榜样示范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教育学生要勤于锻炼的习惯,可讲述社会上一些知名医学和体育界健康专家的事迹。再如学生里面每年评比出来的体育之新星和班级的一些榜样,让广大学生“学有先进,赶有目标"。此外,教师的示范作用也是长期以来教育实践所得出的至理名言,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朝夕相处,再加上教育者的威信影响,教育者的言行举止很容易成为受教育者模仿的对象,因此,教育者要时时注重言行、举止、仪态,使之起良好示范作用。

4.5案例分析法“案例法"是研究者如实、准确记录某一时间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并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方法。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一起分享他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如:教师在分析由于缺乏体育锻炼这种不良健康生活方式给学生带来危害性内容时,就可采用 “我国学生体质持续20年来不断下降,还是输给了韩国和日本青少年体质"的这一个严重事实来案例来分析,说明缺乏体育锻炼不仅给学生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个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体质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生死大事,增强他们的爱国心。促进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关鸿羽.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1995(2):42-45.

[2] 柳国强,刘春魁.论论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5):45-46.

[3] 陈玲艳.论养成教育及其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7(8):31-33.

[4] 倪静芬.关于养成教育的几个问题[J].班主任,2005(10):10-11.

[5] 顾荣芳.健康行为养成理论辨析[J].早期教育,2003(11):8-11.

[6] 张永科.中国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与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1,17(8):487-489.

[7] 王书梅.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555-556.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