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舒 葛 清 张蔚然
这家品牌价值已接近150亿元、2006年荣登《福布斯》“中国顶尖企业百强”乳品行业第一位的企业,正面临空前危机。几代三鹿人52年的心血,或将付之一炬。
1956年2月,三鹿集团前身“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小小的合作社能发展成为今天中国最大的奶粉生产商,是因为其行动总是比其他奶场快一步。”一位三鹿员工表示。上世纪70年代,这个企业率先生产风靡市场的麦乳精;80年代则开始研制儿童乳制品。最终让三鹿雄霸中国奶粉市场的契机则是,1983年6月原轻工部的一次专业会议——国家准备开发母乳化奶粉——后称婴幼儿配方奶粉。
当时,计划经济已统治中国30余年,奶粉成为奇缺商品。为了解决城市54%和农村38%的婴幼儿缺奶问题,国家确定了这个方案。母乳化奶粉是根据人乳的成分研制,可以防止缺奶婴儿饮用牛奶导致的消化不良和营养不良。
恰恰是这种奶粉,点燃了三鹿今天的危机。
获得国家试图开发母乳化奶粉的信息后,以现任三鹿集团名誉董事长高玉成为首的领导班子决定:不惜任何代价,取得项目生产权。这位现在因腿疾在山西养病的负责人的方式是,找到轻工部的一个实权派处长,天天跟着软磨硬泡。最终,石家庄市牛奶厂(现三鹿集团)被确定为3家母乳化奶粉专门生产厂家之一。
新项目让三鹿利润从1980年的101万元,增长到1985年的252万元。
三鹿集团向《中国新闻周刊》提供的资料显示:1986年,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供不应求,但问题也凸显出来——奶源严重匮乏影响乳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自身牛群超量饲养和饲料不足,则影响鲜奶的质量和产量。
为争夺奶源,三鹿方面进行了两项变革:一是在石家庄市总公司的基础上成立独立经营、核算,自行管理、自负盈亏的下属分公司,将冀中地区农村和城镇,各种形式的单位和个人都囊括进公司,这扩大了三鹿的辐射范围。二是采取“奶牛下乡、牛奶进城”的模式,将奶牛下放到农村给奶农养,建立收奶站回收牛奶,以质论价。这是后来行业内称道的“公司+农户”模式。此后,又发展成“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奶源传导链上有了奶农、挤奶厅、收奶站、技术服务站和三鹿集团这几个环节。
“这种方式解决了当年的问题,却为后来的奶源失控埋下了祸根。”一位奶业专家说。
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市场,已汇集了世界排名前20位的所有奶业品牌。洋奶粉以其先进的技术,垄断着婴幼儿高端奶粉市场的80%以上份额,尤其是雀巢、惠氏、多美滋以及雅培。这迫使三鹿集团加力发展低端产品,向每年出生1千万名婴儿、其中有1/5需要用奶粉喂养的县级农村市场进军——1993年以来,三鹿一直采取这个营销战略。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结石娃娃”出现在农村的原因。
而在“一辈子不断奶”的口号下,中国消费者对奶粉——尤其是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需求增长速度很快。根据AC尼尔森的统计数据,婴儿配方奶粉已经成为快速消费品领域盈利额最高的市场之一。2006年,火爆一时的“超级女生”广告,又为让中国人对奶更加青睐。
“中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属于贫奶国家,奶业是也属于弱质产业。1949年建国时,牛奶的人均年占有量是0.37公斤,相当于每人每天喝不到1克奶。”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中国奶业协会原副理事长王怀宝说,“今天,这个数字上升到了27公斤,但是离世界人均牛奶年占有量100公斤的数字还很远。”
而对三鹿公司,还需要直面另一个问题——价格与成本。
在石家庄市近郊的鹿泉市上庄镇小宋楼养殖小区,饲养了600多头奶牛。从2007年7月开始,这个养殖小区把原本供应三鹿的鲜奶转向供应伊利。尽管是近水楼台,但三鹿在当地的收购价格低于伊利和蒙牛。奶农高文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三鹿把我们奶的品级降低,越低级的奶回收价格越低,没有关系很难上一级。”
三鹿集团在鲜奶的收购中,实行交奶卡制度,奶农在奶厅挤完牛奶,上交鲜奶获得奶卡。三鹿集团称,不是绿色食品或不符合绿色食品管理要求的奶一律拒收。公司与奶站、奶站与奶农层层签订合同,将绿色食品的有关条款写进合同。
“奶农把奶卖给企业,奶合不合格是由企业说了算。市场销量好的时候,我们交什么样的奶企业都认为是合格的;市场销量不好的时候,我们交什么样的奶都不合格。”陕西省杨凌示范区良种奶牛繁育中心副主任孙明道证实,乳品企业和奶农的合作确实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这种不对等的合作不仅发生在三鹿公司。
按照三鹿品级降低后的价格,每斤鲜奶的收购价不超过1元。当然,这与三鹿产品的低价定位也有关——它的一种婴儿奶粉的价格是每桶18元,相当于同质量的雀巢奶粉的价格1/5左右。
但从2007年7月起,原材料普遍上涨——这包括养牛的成本。可以直接喂牛用的“全价料”从2400元/吨涨到2850元/吨,而苜蓿草由800元/吨涨到1400元/吨。糖、汽油、煤、水电、包装等一切原材料都在涨价的时候,原奶收购价格却在下降。
9月12日,鹿泉市上庄镇小宋楼养殖小区的李姓奶农拉住前去采访的《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希望能够向上反映鲜奶收购没有利润的情况,“每斤原奶只能赚一分到两分钱”。一两年前,奶农们更是卖牛转行。而在这种压力下,一些奶农——包括奶站——开始用三聚氰胺提升牛奶的检测品相来换取好价钱。
四川省乳品协会会长、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魏荣录称,乳业巨头在各地大肆兴建牛奶加工厂,最初却不愿意投资建设奶源基地。牛奶加工厂半年就建成了,而奶源基地的建设和投资回收周期都很长——一个占地46亩的养殖场可以养奶牛500头,需要投资600万元,项目建设周期6个月到一年,投资回收周期4年。
在2007年第四季度,全球奶粉价格上涨等原因,企业“抢奶”现象愈演愈烈。“奶源”争夺战白热化的表现,是开始大规模独立建设牧场。
四川邛崃市政府宣布斥资1.5亿元在年内兴建80个奶牛场,打造西南最大的奶源基地,并向伊利供奶;内蒙古现代牧业也将投资3亿元,在眉山洪雅县建设万头奶牛示范牧场,为蒙牛“挤”奶。太子奶投资6亿元在成都温江地区征地608亩,建立其在全国的第5个生产基地。
2008年,国家发改委下发了《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其中规定:新上加工项目必须有固定并与加工能力配套的奶源基地,已有原料乳数量不低于加工能力的30%,对于改扩建项目也要求不低于原有加工能力的75%的原料乳数量,同时鼓励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企业兼并等方式,合理扩大生产规模——这使得由奶源竞争引发的乳企并购也开始推进。
2008年5月,三鹿集团以“股权收购”形式,成功并购了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硕业乳业有限公司和牡丹江硕业乳业有限公司,分别控股51%。但这个整合正在进行时,三聚氰胺捅破了“奶源门”。
王怀宝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通过这次事件,全国乳品行业应该有一个比较大的反思。事件发生后,整个奶行业已经开始自检。虽然不是好事,但或许能成为中国乳业再度发展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