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1986年吉林师范学校毕业,毕业后为了当一名真正的教师,几经周折,从留吉林师范学校做行政工作改派到吉林第一实验小学,做行政工作,兼代课教师,先后代过音乐、数学、美术、自然、思想品德课,后终如愿以偿成为一名语文教师。现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
接触窦桂梅的主题教学,不仅联想到小时侯上过的语文课。
那时的语文课,无外乎三件事:认识字词——分析段落结构——分析思想情感,分析思想情感甚至有一种固定的表述模式:“本文通过了……表达了……”,语文学习成了变相的公式计算。
后来,语文教学人文关怀的色彩多了,哲学思辨的色彩多了,理性反思的色彩多了,语文逐渐从机械变得鲜活。但其中仍然存在着问题:正如专家们经常指出的:“我们必须考虑这样一些问题:教学设计是否有一个贯穿始终的逻辑线索?是否遵循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渐进秩序?”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教师都没有!我们的教学经常从一个环节90度急转到下一个环节,缺乏渐进的层次逻辑,因此,也造成了教学的零碎、繁复与粗浅。
一种思想往往因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而更具价值,主题教学的令人惊喜之处正在于对这种现实通病的关注与超越。
主题教学有两个关键因素:“教学主题”与“教学步骤”。“教学主题”简单点儿说就是教师的陈述对象,教师要围绕这个陈述对象,教给学生某个富于文化意味与哲学色彩的东西;“教学步骤”就是教学梯架,让学生借助这个梯架体会到教学主题。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教学主题是“毁灭”,教学步骤是:走近圆明园,看毁灭——走进圆明园,痛毁灭——走出圆明园,思毁灭,整课教学围绕“毁灭”主题,设计了“走近,看”——“走进,痛”——“走出,思”的教学梯架。
这里隐含了主题教学的一贯操作模式——“文本——文学——文化”:语文教学从细读文本出发,使学生通过鉴赏性阅读,获得文化提升。一切都根植于文本,一切却又都超越了文本。
文学是一种人学,语文又关乎文学,窦桂梅似乎更愿意从文艺学角度的文学解读来深化语文教学的内涵深度。□
阅读疑问
1.主题教学是否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
主题教学非常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无可置疑。但主题教学并没有因此而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一方面,主题教学采用的完全是一种文本细读的方式,其情感与思想均来源于对课文字、词、句的分析;另一方面,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本身是不可分的,我们不可能将语文课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来实现其工具性,另一部分用来实现其人文性。
2.主题教学可以模仿吗?
主题教学有可供操作的模式,从这一方面来说,主题教学是可以模仿的,教师们都可以模仿着来上自己的语文课。
但是很少有人能像窦桂梅那样把课上得非常精彩,这就牵涉到语文教学的特点。语文教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技巧演示,它更需要广博的知识、浓厚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从这个角度来说,主题教学又是不可模仿的。
窦桂梅几年来向书本学习,阅读量达300万字,记下了20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向实践学习,写下了10余万字的教后记;向名师学习,听了校内外1000多节课……从这里我们或许可以获得启示:到底该如何去学习上课?
编辑 杜 锐